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和学好除法的"突破点"。学生在学习"平均分"之前已经有一定的分物品的经验,教师只需创设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动手"平均分"的过程,从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正确的"平均分"概念。  相似文献   

2.
通过小数目实物"分一分"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验用多种方式平均分的过程.充分地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理解除法意义的重要性,为学生学习、体会除法的意义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表内除法"教学中,学生已经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有余数除法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是学生初次接触"余数",认识竖式计算除法,更是以后学习复杂余数除法的基础,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教好"有余数的除法"有以下体会。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实验教材对<除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编排分了两个层次:第一,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分物品"实例和活动情景,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第二,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学习除法.<平均分>这一课,我先后施教了两次.在两次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素材不同、留给学生探究活动的空间不同,收到的教学效果也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6.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表内除法"的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而运用数学实验的教学方法则可以迅速达到此项教学目标。"数学实验"是我的市级课题——《数学实验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其主要研究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在激发学生掌握新知的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吕权珍 《广西教育》2014,(41):82-82
正"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开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为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感知,形成可靠的表象,建立牢固的模型,都将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中,教师要紧紧依托教材编排,抓住学生的实情,科学引领学生实践操作,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平均分概念,并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加速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注重学生积累,打造朴实的课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P_1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与写法,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2.在练习中初步渗透乘、除间的内在联系,扩展学生的认知结构。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初步的思维  相似文献   

9.
指导思想通过实物演示,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立等分除法的概念。通过操作、看图列式、解释除式意义等练习,逐步深化对除法的认识,发展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建立“平均”的概念。 1.演示分铅笔。 (1)不平均分: ①指名两位学生  相似文献   

10.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起始课。教学这部分内容,要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等分除法);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懂得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等分除法是除法最基本的概念,必须理  相似文献   

11.
“平均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也是认识分数的前提。重点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从而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难点是使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时可分三个层次安排: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3页,例1、例2和"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1.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感受除法意义的发展和延伸;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2.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发现并理解"余数应比除数小"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能列出算式进行计算,但不代表学生能理解在生活中的平均成绩、平均产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的编排及特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认识除法”,这部分内容包括认识平均分和认识除法的含义两部分.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单元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的含义.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的含义.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既有利于学生学习除法计算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也为以后深入学习除法积累一些感性经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教材在安排上分两段:第一段是平均分,包括认识平均分、初步进行平均分,初步学会每几个一份地分、看可以分成几份以及平均分成几份、看每份是几,要求学生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并进行交流,深化对平均分的认识;第二段是认识除法,包括每几个一份地分、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或者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可以用除法计算.这些内容后面,安排了一次集中练习,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体会生活里存在的除法实际问题,感受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的编排呈现两大特点.1.加强了平均...  相似文献   

15.
张志红 《教师》2013,(33):35-35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年级(下册)表内乘法、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1.初步理解余数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2.初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3.结合计算,解决一些有余数的平均分问题和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如下问题。一、帮助学生在“分一分”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剩余,为形成余数概念打下基础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生活经验,如在家分糖果,在学校分组组织活动等。平均分东西,有时正好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够再平均分,这里“剩余”的…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P45例1、例2.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2.使学生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3.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探索新知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陈惠芳 《湖南教育》2006,(10):35-37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认识除法”,这部分内容包括认识平均分和认识除法的含义两部分。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单元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的含义。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存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的含义。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既有利于学生学习除法计算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也为以后深入学习除法积累一些感性经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一、加强实践活动,理解除法含义人教版的新教材,将“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安排了两个层次:一是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实例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二是从如何计算平均分的结果,引入除法运算,并说明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和各部分名称.传统教材中却从“等分”“包含”两个不同角度引入除法,严格区分“等分除”“包含除”.  相似文献   

20.
分数是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难在哪里?其实并不在等分蛋糕之类的语言表述上。细细想来,原来是"包含除"的数学思想方法没有很好掌握之故。下面来解释这样说的缘由。分数知识的本质,是为了处理在平均分物体的情境下表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数量关系。提起"平均分",很自然就想到除法。低年级学习的自然数的除法意义,可以有等分除和包含除两种。例如:问题1(等分除问题):12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