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爱清 《新闻界》2014,(3):19-23
由媒介带来的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引起了传播学及心理学的广泛兴趣和关注。观影养心致力于关注观看影视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心理共振及情绪共鸣的现象,探讨观影养心这个话题会使生活变得富有意义。本文首先提出观影养心的定义、结构及相关理论观点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观影养心的静态影响因素,并对建立动态机制模型做了尝试;并且鉴于观影养心作一种主观心理感受,以动态的观点阐述其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重新建构观影养心的结构性成分,进而改变促发媒介幸福感的条件,本文认为今后的研究可以在量化研究及跨文化研究等方面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5,(8):46-51
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精神需求表现更为复杂。本文从受众信息寻求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媒介幸福感视域下受众的三种信息寻求动机:工具性寻求、利益性寻求及自我保护性寻求,并对受众从媒介中寻求信息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激发受众主动进行信息寻求的行为。这为检视媒介如何促进受众的幸福感提供了分析工具,从而为研究如何提高受众的媒介幸福感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4,(18):28-33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媒介会带给受众幸福感,媒介幸福感的理论到底该如何构建?这是研究媒介幸福感必须面临的一种复杂性思维。媒介幸福感具有传播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性质,传播学相关的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沉默螺旋理论、培养分析理论等;而心理学的理论主要有认知理论、行为理论、人本理论等,研究媒介幸福感必须以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且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还须贯彻到传播学的具体研究之中。因此,本文在一个系统的视角下对媒介幸福感进行理论的整合与重构。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4,(19):17-22
本文认为,媒介本身并不会影响幸福感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中介过程来起作用的,并且受到其它因素的调节。心理机制作为中介模式与调节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介作用有助于阐明某一关系是如何发生或为什么发生,中介变量是媒介影响幸福感的内在和质性原因,且不同中介之间互相影响。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人们对媒介幸福感心理机制的认识,有助于把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黄珞  吕雯菁 《新闻知识》2022,(12):65-71
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电影文化通过新的媒介形态对当代青年产生影响。文章以高校青年群体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探讨电影文化对高校青年影响的特征,并结合意识形态与媒介文化相关理论分析生成原因、提供引导策略。研究认为,高校青年观影类型多元、观影渠道丰富,电影各类社会思潮涌现并兼具娱乐消遣、思想教育、知识获取等多重功能;社交媒体强化“网生代”的自我认同、电影意识形态“询唤”青年群体、社会思潮与电影媒介的互构是形成该特征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把握时代特征,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能力、关注青年诉求,增强文化认同与自我认同、开展相关活动,多维度多层次塑造青年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6.
综观半个多世纪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学者们主要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对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考察,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对媒介与幸福感之关系进行探索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融合,媒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同时包括了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未来研究应当将相关传播学理论纳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框架,系统全面地考察各种媒介形式和各种媒体内容对主观幸福感的各个维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争  靖鸣 《新闻爱好者》2023,(11):69-72
数字时代电影受众的感知与体验发生变化,呈现从影院沉浸观影向多维知觉观影的变化趋势。电影从单一的知觉媒介,成为一种能够激发受众多感官、多行为参与的综合知觉媒介。非连续、非线性、多平台的观看方式,创造了一种碎片化沉浸的观影体验。最终电影媒介也从人类中心转向后人类中心,通过赛博格意志将电影受众与技术共生,赋能新的媒介发展。在数字媒介万物勃发的趋势下,电影媒介应积极参与融合,发展出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的发展对电影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对于电影艺术而言,数字化不只是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也包括传播过程。当下,电影的观影媒介在新媒体发展的浪潮中不断拓展。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观影媒介的特点来进一步剖析观影媒介对电影艺术产生的影响,并指出它所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自媒体时代,屡禁不绝的虚假新闻已引起广泛关注,传媒生态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要求研究者们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文章以免疫论为切入点,引入媒介免疫的概念,分析了受众心理在媒介免疫的作用,沿这一路径出发构建了媒介免疫的理论模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强媒介免疫力的相关策略。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受众媒介素养,维护传媒生态有相应的启发意义,从受众心理出发提高媒介免疫力的运作机制为基础的理论模型也将推动媒介生态健康发展的研究。未来研究将从受众的复杂性来探索媒介免疫机制的动态多样性,从跨文化的视角来探讨媒介免疫机制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媒介距离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理论探讨逐渐走向现实的应用研究,媒介距离已在大众传播中广泛存在,但各种媒介距离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本文首先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媒介距离的内涵,从传播者与受众的和谐视阈出发,指出掌握媒介距离应从时空距离、社会距离及心理距离三个层面入手,然后总结了不同媒介在媒介距离应用的策略。“不即不离”的适度性可能是一种媒介距离在实践过程中最基本并且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未来的研究应从媒介距离产生的机制、受众及感知等领域开展大量研究以加予证实。  相似文献   

11.
媒介距离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理论探讨逐渐走向现实的应用研究,媒介距离已在大众传播中广泛存在,但各种媒介距离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本文首先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媒介距离的内涵,从传播者与受众的和谐视阈出发,指出掌握媒介距离应从时空距离、社会距离及心理距离三个层面入手,然后总结了不同媒介在媒介距离应用的策略。"不即不离"的适度性可能是一种媒介距离在实践过程中最基本并且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未来的研究应从媒介距离产生的机制、受众及感知等领域开展大量研究以加予证实。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媒介研究的“男流”观点宰制下,女性议题的被忽视、被边缘化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广泛吸收了后现代理论、文化研究以及心理分析、符号学等相关理论,分析探讨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女性话语、身体及其日常生活经验,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并为其他边缘群体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目前,大部分的媒介与幸福研究都围绕幸福感展开,而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变量幸福观却被忽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媒介使用对幸福感的贡献率,相对于社会变迁、生活环境等因素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作为一种效果研究取向,很容易忽视人的主体性。将幸福观引入媒介与幸福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幸福观的研究是勾连历史、文化、社会、媒介与个人精神世界的桥梁,是我们得以窥探文化与个人互动的极好窗口,并认真思考人的主体性。幸福观研究可从三个领域展开,一是对幸福的呈现与投射:媒介内容与个人观念的互动;二是对幸福的记忆与感知: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媒介交汇;三是对幸福的取向与体验:有形与无形的主体性转化。  相似文献   

14.
凯瑞以类喻的方式诉说传播即仪式的本质,所以仪式感是塑造认同的关键。现实场域的观影与网络空间的观影构筑着电影的生态空间,观影是一种集体参与式的仪式。个体沉浸于现实虚构的环境中获得体验感,并通过参与、共享逐渐形成一种共识性信仰。研究发现,塑造华莱坞概念的想象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培植一种集体仪式感,以此来建构华莱坞概念的权威性与神圣性。观影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是一种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过程。但现状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知晓并未与华莱坞共同体联结在一起,个体认同的危机感是存在的。培植华莱坞共同体的集体仪式需要现实场域与网络空间的双向联动,集体仪式离不开媒介事件的塑造,以竞赛、征服、加冕的共识性媒介事件来建构华莱坞共同体的权威性,不失为一种塑造认同的关键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大部分的媒介与幸福研究都围绕幸福感展开,而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变量幸福观却被忽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媒介使用对幸福感的贡献率,相对于社会变迁、生活环境等因素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作为一种效果研究取向,很容易忽视人的主体性。将幸福观引入媒介与幸福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幸福观的研究是勾连历史、文化、社会、媒介与个人精神世界的桥梁,是我们得以窥探文化与个人互动的极好窗口,并认真思考人的主体性。幸福观研究可从三个领域展开,一是对幸福的呈现与投射:媒介内容与个人观念的互动;二是对幸福的记忆与感知: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媒介交汇;三是对幸福的取向与体验:有形与无形的主体性转化。  相似文献   

16.
媒介素养教育的多维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斌 《当代传播》2006,(3):70-72
西方一些国家首先于上个世纪提出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课题,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关注和启动阶段。本文在梳理国外和中国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情况、对照国外媒介教育模式与成功必备因素的基础上,对我国开展媒介素养相关教育的前景进行评析,探讨媒介教育的建构理念以及适合中国国情的最佳媒介教育模式,指出媒介教育应该注意本土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粉丝经济大热,粉丝文化开始日益受到关注。从"追星"到"偶像养成",从"三次元"到"二次元",从现实到虚拟,粉丝文化的变现能力与商业价值正在不断的被刷新。本文分别选取了近年来不同类型的现象级媒介产品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探讨社交媒介产品、短视频媒介产品以及养成类媒介产品背后的粉丝文化与用户心理,从心理的角度出发,思考媒介融合时代粉丝文化与媒介产品横向延展与垂直分化之间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初以来,西方国家经历了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作为移民浪潮的“附属产品”,移民儿童面临社会、心理及文化适应的挑战,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合问题备受关注.媒介技术作为人类了解社会、进行沟通的工具,其在促进外来移民社会融合中的角色和作用,为西方传播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者所关注.在欧洲委员会的资助下,伦敦大学“媒介与青少年研究中心”开展的大型跨国研究项目Children in Communication about Migration (CHICAM),以参与式行动的视角,探讨了媒介技术在促进移民儿童融入当地社会中的价值与作为.本文对这一研究项目及其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从当前我国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流动儿童面临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合这一现实出发,探讨了CHICAM项目对解决我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合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栗心怡 《视听》2023,(3):29-32
叙述性诡计最初定型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罗杰疑案》,后用以指代作者利用视角、时空观以及角色具体信息的模糊与错置造成的“不可靠叙述”来实现读者或观众对剧情反转的需求。当电影借用这一手法时,便因其独特的媒介属性,缩小了小说媒介中叙述性诡计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空间,通过对观众思维定式与观影认知的误导来达成叙述性诡计的观影快感。后经典修辞叙事学从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对文本内部的过度关注,转向了对作者、叙述者、读者等多方互动的关注,注意到了读者的伦理结构和个体偏好等不同维度与文本的互文。同时,叙述性诡计的出色设计还依赖于观影机制中人们的情感认知,并借助电影的媒介属性对情感机制进行强化。  相似文献   

20.
戴慧祺 《新闻世界》2014,(2):110-111
微博这种传播平台一经出现,便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当前众多研究仅仅关注微博媒介本身,对于传受心理方面的研究甚少。然而人类作为传播活动的发起者和承受者,他们的心理对于媒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在探讨微博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传受心理,提出了"策划心理"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去规避微博传播中的一些问题,以期提高微博传播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