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3 毫秒
1.
云南临沧地区境内的沧源岩画作为我国南方岩画的典型代表,是沧源一带佤族先民远古时期社会生存生活状态的意识反映,对研究和探讨佤族先民的物质状况和精神意识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本文试从“社会群体意识”、“控制律意识”和“审美意识”三个方面探讨了佤族先民在岩画形成时期具有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2.
敲起木鼓唱新歌——佤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神州学人》2001,(10):42-42
佤族人口约有36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孟连等县。其中沧源和西盟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人口占佤族的一半以上。由于这些地区大多处在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一带,崇山峻岭连绵起伏,森林密布,云雾缭绕,平坝极少,故习惯称为“阿佤山区”。 阿佤山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宜于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佤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以旱稻为主,其它还有水稻、玉米、养麦、小米、豆类、马铃薯、棉花、甘蔗、茶叶、烤烟等。山间森林茂密,翠竹掩映,出产黄果、芭…  相似文献   

3.
云南沧源崖画族属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沧源崖画因其古老和内容之丰富离奇,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目。沧源崖画的发现·对于研究原始社会史,西南民族史、艺术史等方面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近年来,学术界对沧源崖画的研究已有初步成果。然而,对于族属问题的研究,目前仍众说纷云,各执一是。比较集中的看法是:“佤族先民”说,“傣族先民”说。就笔者近几年来听到的和在书刊上看到的“傣族先民”说的主要依据,概括起来有以下  相似文献   

4.
着重介绍临沧市沧源县的佤族节日“摸你黑”。从名称来源到相关活动及含义都作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5.
“同姓不婚”是佤族一项重要的婚姻制度,同姓婚禁忌是佤族婚姻文化的重要内容,但佤族社会中却仍然存在同姓婚。以沧源县班奈村佤族同姓婚禁忌为例,分析了佤族同姓婚的含义以及同姓婚禁忌的根源、班奈村同姓婚个案及其相关仪式、班奈村同姓婚引起的亲属称谓调整,班奈村存在同姓婚的根本原因,并指出班奈佤族在其婚姻文化进程中遵循了自然选择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临沧市拥有全国三分之二的佤族人口,其中多数生活在沧源佤族自治县。沧源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是佤族人口总数最多、比例最大的佤族自治县。  相似文献   

7.
永和社区是沧源佤族聚居区和基督教活动的重要地区,佤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信教人数约占总人口的48%。基督教是二十世纪初开始传入永和的,这里便逐渐成为了沧源基督教传播的中心。永和佤族在获得基督徒身份的同时,也仍然保持着他们的原有的民族认同。在现实生活中,永和佤族的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是彼此调适、共存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人民政府在沧源佤族地区创造性地采取了"直接过渡"的方式,这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东方民族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创举。实践证明,跨越式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可行的,也是成功的。然而要真正领会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必须充分认识沧源佤族地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9.
佤族     
佤族□林仕梁整理佤族,现有人口351974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佤族地区处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带。山峦重叠,平坝极少,被称为阿佤山,山区气候比较复杂,盛产经济林木。密林深处,栖息着象、虎、豹、熊、鹿...  相似文献   

10.
对民族村寨旅游活态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是目前旅游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选择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翁丁村为研究对象,经细致的调查,缜密的分析,试图对翁丁村佤族旅游活态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建立佤族活态文化旅游村是翁丁佤族村旅游发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文山州建设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和东盟开放的新高地等历史机遇分析,天保旅游小镇建设具有:(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对一、二、三产业的链式带动效益;(2)提升资源外输型向资源集聚型发展能力,实现区域资源储备增殖效益;(3)旅游产业的低碳化消费模式,实现区域自然资源的绿色经济效益;(4)旅游小镇是天保口岸综合发展的有效支撑载体等重要意义。天保旅游小镇可以通过打造"门户城市名片"、"绿色经济名片"、"民族文化名片"、"基础设施名片"、"招商引资名片"等五张名片和实施"五大"发展动力,由此全面提升旅游小镇经济、社会、文化等硬软实力。最后,提出了天保旅游小镇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依托云南沧源佤山机场建设的背景,通过分析具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及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认为临空经济区成为策应文化旅游产业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动力源泉。最后,提出文化旅游产业驱动西南边疆地区快速发展的五大效益。  相似文献   

13.
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以来,云南旅游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进入新世纪后,云南旅游业各项指标增长速度趋缓,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的合作与竞争愈加激烈,使得云南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问题阻碍了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基于对云南旅游业构建"昆明—大理"双核空间结构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分析,为云南旅游的"二次创业"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看,真实性问题是民族歌舞旅游产品研究的核心内容。《云南映象》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产业开发的两难选择中,通过建构适应旅游者欣赏趣味的旅游真实性内容,取得了二者的协调。文中以《云南映象》为例,尝试性构建了旅游真实性体验的实证研究模式,对旅游真实性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在推进"桥头堡"战略中,依托云南特色优势和旅游二次创业机遇,加快云南酒店业的发展,是促进云南旅游转型升级,推进云南省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和云南经济腾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红河县是云南省南部一个哈尼族占绝对多数的边疆县,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哈尼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大力发展的今天,红河县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作为其旅游开发主体的政府和人民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该保护民族文化,尤其是妥善处理好旅游开发与哈尼族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相似文献   

17.
云南旅游产业增加值及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达的旅游大省,旅游产业在全省经济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理论上对于云南省的旅游增加值总量和旅游产业的影响力的测度的问题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统计方法。文章通过引入旅游剥离系数和建立旅游产业投入产出表的方法,对云南旅游产业的增加值和影响力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的尝试,并据此给出了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沧源崖画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瑰宝。关于沧源崖画的制作年代问题,目前学术界仍有分歧,尚未取得一致意见。通过对沧源崖画与耿马石佛洞新石器文化、云南青铜器中铜鼓图象的比较分析,以及对沧源崖画图象的基本考证。文章认为:沧源崖画的年代上可到商朝,下可到东汉,主要部分应在商周之交到西汉晚期。  相似文献   

19.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以其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者。然而,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投资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云南丘北县仙人洞村依托普者黑景区,通过大量的旅游投资,发展旅游业后,在经济、社会、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正效应,但也存在着负效应。为了提高旅游投资的正效应,减少负效应,应该从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旅游业投资的根本出发点等方面来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