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剑 《家庭教育》2010,(4):29-29
经常听到家长发牢骚,抱怨孩子不接受教育、不听话。有的家长经常在教师或者熟人面前诉苦:“我们对他(孩子)不知进行过多少次教育,说过多少道理,他就是不听,就是不接受教育。我们问他,父母说了这么多道理,你为什么一句都听不进去?  相似文献   

2.
常听家长们诉苦: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三四岁了还要喂饭,五六岁了还得帮着穿衣,八九岁了还不会自己梳小辫,都小学五六年级了,还得家长陪着写作业……抱怨一通,还得乖乖地回家任劳任怨地服侍"小皇帝""小公主"。孩子怎么了?我看还是先问问家长怎么了吧。想当初,孩子想拿起汤匙"自食其力"的时候,你是不  相似文献   

3.
“又要召开家长会了”。听到领导布置任务,我的心里就打起了鼓:这家长会每个学期都要开,怎么开得有价值呢,怎么开才能有意义呢?我应该动脑筋才对。放学后,我细细回忆开学来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班级里组织的一些竞赛,孩子取得的一些成绩,平时与家长交流时遇到的问题。我为什么不征求一下家长的意思,家长会应该怎么开才好?主意有了,我开始联系家长。先找几个平时在与孩子沟通中存在一些问题的家长:你认为平时家庭教育中有什么困惑吗?你需要老师提供什么帮助吗?小伟的家长实话实说:“老师呀,我们都没有什么文化,孩子学习又不自觉,晚上问他作业…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家长座谈会。会上,一位班主任老师对一个家长说,你那孩子成绩不太好,主要是因为看连环画。那位家长无可奈何地说,“有啥法呀,这学期我烧了他七本连环画,但娃娃一放学还是悄悄地往小人书摊跑。”许多家长都有同感,纷纷指责孩子看连环画。有些学校还规定不准学生,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看连环画。  相似文献   

5.
春节回老家,大嫂拜托我开学给侄儿转学。问其原因,大嫂抱怨着说:"你快救救我把!我快要崩溃了,这学期我被你侄儿的班主任‘请’了好几次。上课走神,书写不规范,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下课坐不住,英语基础差……我现在最怕接到他班主任的电话。不论大事小事,班主任都要请家长,要是初中三年都这样,我怎么受得了这样的折磨!"大嫂萌发了  相似文献   

6.
镜头(1)小学的放学时间到了,孩子们排着队伍由老师带领到校门口,门口围满了来接的家长。过了一会儿一位家长气冲冲地跑到老师面前:“我的孩子呢?”老师说:“我已经送到校门口了。”家长责问:“我怎么没接着?我的孩子还小,如果孩子出了什么事你能负起责任吗?你这个老师是怎么当的?……”老师真是有苦说不出,只好到处地找,最后在学校门口的小店里找到孩子。镜头(2)四年级的小明跑步时不小心跌倒了,头擦破了皮,老师随即带他到校医处进行了处理。第二天家长找上门来,说:“孩子怎么会跌倒?要你班主任干什么用的?怎么不负责孩子的安全呢?如果孩子…  相似文献   

7.
家长“软暴力”现象及其心理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家长“软暴力”的表现类型1.过度否定型讽刺挖苦、数落训斥,乃至于辱骂,这是家长“软暴力”最常见、最典型的行为表现,是家长对孩子某方面或整个人持否定态度的体现。一些调查表明,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满意度普遍偏低。孩子在哪个方面不和父母心意,就对孩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你怎么这么傻?”“你怎么这么笨?”成了一些家长经常脱口而出的口头禅。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为了发泄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讥讽孩子说:“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上来,简直是个榆木脑袋!”“你连狗都不如,狗还可以看家护院,还可以宰了吃肉;你既不能看家护院,又不能宰了吃…  相似文献   

8.
秘密     
桌上香喷喷的饭都凉了, 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呀?你上哪儿去了! 你推着小车回来了,妈妈问你,你喜滋滋的说,这是秘密。哈哈,我知道,我知道。不能走动的刘爷爷给我巧克力,告诉我的。妈妈,我不告诉你,这是爸爸的秘密。别家的孩子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你上哪儿去了,妈妈,怎么还不回来呀?姐姐急得哭  相似文献   

9.
王林 《教书育人》2009,(6):62-63
应该说每一个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都有充分的认识,因为经常会听到班主任说,要先教学生做人,再教学生做事,学品如人品等等。同时,也经常听到班主任的种种抱怨,比如说学生的素质一届不如一届,每天都要应对学校繁琐的检查,科任老师总是在喋喋不休地数落学生,还有家长在学生教育上不配合而要求却很多等等。结果就是每天都是在烦闷、焦虑中与学生周旋,身心俱疲。就此我想结合个人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谈谈我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0.
我经常听到家长或者是教师的抱怨.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怎么就那么“调皮捣蛋”不让人省心呢?孩子调皮捣蛋好不好,要不要管.现在存在很大的分歧,一种认为,不管还不乱了套:一种认为,调皮捣蛋是孩子的天性,不用管;第三种.应该鼓励并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1.
一、家长“软暴力”的表现类型 过度否定型 讽刺挖苦、数落训斥,乃至于辱骂,这是家长“软暴力”最常见、最典型的行为表现,是家长对孩子某方面或整个人持否定态度的体现。一些调查表明,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满意度普遍偏低。孩子在哪个方面不和父母心意,就对孩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你怎么这么傻?”“你怎么这么笨?”成了一些家长经常脱1:3而出的口头禅。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为了发泄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讥讽孩子说:“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上来,简直是个榆木脑袋!”“你连狗都不如,狗还可以看家护院,还可以宰了吃肉;你既不能看家护院,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日子,先后有八位家长和我闲谈他们孩子的数学学习情况,当他们分别描述了孩子的学习表现后,我向他们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您的孩子是剖腹产的吗?"几位家长都非常惊讶:"对呀!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是您孩子的表现告诉我的。"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教授根据婴儿出生的原理,结合大量的临床研究,为我们分析  相似文献   

13.
鄢志萍 《顽皮娃娃》2009,(3):I0002-I0002
有位朋友经常向我抱怨,说自己的儿子特别害羞,见了生人就脸红,怎么骂他也没用,这样子将来怎么能适应社会呀?其实,我知道这孩子很聪明也很能干,只是我部位朋友自己处事不当,才造成了孩子的紧张和羞怯。  相似文献   

14.
那天,一位老朋友打电话抱怨说现在的孩子不比从前,越来越放肆了,明明是为孩子好,可是家长才刚刚说了一句,孩子却有一百句话顶家长.我笑了,反问朋友:"以前咱们小时候,家长不是也总跟咱们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可那时候咱们又是怎么想的呢?"听了我的话,朋友顿时不作声了.  相似文献   

15.
建敏 《家教指南》2003,(12):48-49
“孩子是我生的,怎么越长大反而越显生分?”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母亲这样抱怨:“我供他(她)吃、供他(她)穿,怎么反倒不跟他(她)亲爸、亲妈亲,而跟老师亲的不得了,有什么心里话都跟老师说?”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老师身兼家长、父母、朋友等多重身份,成了孩子们大小事情的寄托者和首选倾诉对象,难怪家长们会“争风吃醋”。  相似文献   

16.
女儿性格活泼外向,经常一回家就给我讲各种趣事.她在讲的时候,我会放下手中的事认真地听,并作出回应,这是亲子沟通很重要的一点.有一本书叫《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写得很好,书中提到了不少亲子沟通的有效方法.我们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什么都不跟父母讲,宁肯跟同学说.其实,父母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在孩子想给你说的时候,你没有用正确的态度回应他?是否对孩子缺乏起码的尊重?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个老师。一个班主任老师。 17年的教学生涯,面对一批批从陌生到熟悉的学生,面对课本,面对三尺讲台,我的心常常被一种特殊的幸福感占据着。为了孩子,我一边工作一边完成了三年的大学业余学习,为了孩子我不顾身体、不顾家庭,可是我一点不觉得亏得慌,因为我爱孩子,怎么爱都爱不够。记得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我对自己说,什么是班主任呀?班主任就是“家长”,一家之长,全班学生都是我的孩子,我要照顾好他们、保证他们每人都能学习好,有好身体、好性格和一颗善良懂事的心。其实那时侯我还没有成家,还没有作母亲,我完全是用理性来给自己规定一个作“家长”的内容。那会儿我天天泡在班里,开小干部会与学生谈心,一起和孩子们爬到高高的窗台上擦玻璃,先用湿  相似文献   

18.
享耳 《家长》2012,(8):48-49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这个帖子共“晒”出18条家长爱说的口头禅。在这些口头禅的投票中,“都几点了,你怎么还不睡觉”名列口头禅第一位。啡名第二的是“我这是为你好”。排名第三到第五位均依次为“你每天都在干什么”、“你一天到晚都不运动!给我干XX去”、“你这孩子,给你讲了这么多遍怎么就是记不住呢”。  相似文献   

19.
聂传安 《班主任》2011,(6):18-21
新学期首次教师会结束后,有人问我:"你怎么还当班主任?"我笑答:"是啊!""既当办公室主任,又教两个班的语文,还当班主任,学校是怎么安排的呀?"我又笑笑,却没说这个班主任是我自己争取来的,否则对方在夸我"能者多劳"的同时,一定会觉得我神智不正常。  相似文献   

20.
不能护短     
上午,趁家长来接孩子的机会,我告诉冬冬妈妈,说冬冬最近几天表现不太好,经常抢夺别人的东西,还动手打人。“希望你能配合老师共同对冬冬进行说服教育……”我的话还没说完,冬冬妈就不满了,说:“冬冬在家表现可好了,从没有抢过别人的东西,怎么在幼儿园就不一样了呢?你怎么不说其他孩子抢冬冬的玩具呢?”听了她的一席话,我感慨万分:像冬冬妈这样的家长我见到的已不止一个了。 现在,有些父母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父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