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育改革的主体形态及其结构是有效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条件。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察,根据成员身份的不同,以及在改革目的、性质、内容、方法、策略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主体划分为“政策规划性主体”、“理论建构型主体”、“实践突破性主体”、“商业炒作型主体”和“社会公益型主体”五种形态[1]。  相似文献   

2.
教育改革必须突破的难点:教育改革主体的自我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但其突破的难点是什么,各界还未形成共识。从教育改革的主体及其关系的角度审视,教育改革实际存在着"我改你"、"你改我"、"我改我(自己改自己)"三种形式。"我改你"的教育改革是改革主体乐意的改革,"你改我"的教育改革是改革主体转化为改革对象后惧怕的改革,而"我改我"的改革则是改革主体最不愿意的改革,因而也是教育改革中最艰难的改革。当前需要成立具有一定超脱性的教育改革指导或领导小组,使之成为唤醒教育改革主体进行自我变革的外力,进而促进教育改革主体的自我变革。  相似文献   

3.
陈荟 《教育学报》2012,(3):17-23,45
根据主导控制改革的主体不同,基础教育改革的模式分为政府推动模式、专家倡导模式和教师自觉模式三种。改革的政府推动模式是政府运用政策手段"自上而下"推动改革的展开,处理得好,可以迅速、全面、有效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实现改革的目标;处理得不好,则会导致对理论和现实的全面性关照不够、相关参与人员对改革被动应对、行政指令对改革的规约过多过细等问题。运用基础教育改革的政府推动模式时,应该重视改革内容的现实性,强化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遵循政策实施的渐进性,明确政府权力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改革要借重科学方法论的问题研究,是运用自然辩证法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去探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的一个尝试。从美国的"学科结构运动"教育改革的失败教训,到中国目前仍在深入推进的、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证明科学方法论不管在改革的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的主体和动力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改革是社会主义进行自我完善的基本手段,必然面临着改革主体和改革动力选择问题。习总书记改革主体动力方法论是围绕"揭示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改革观的发展创新,探索改革中实现人民主体地位和动力作用的现实路径"的研究目标,按照"一条主线、两个维度、四大内容"的研究思路,从"改革为了谁、改革依靠谁、怎么依靠"的逻辑主线出发,提炼出"改革主体""改革动力"两个关键维度,进而细化出"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思想相统一"四大内容。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发展主体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和作出一定贡献的人物.马克思主义发展主体有不同类型.对主体做类型学分析,目的在于发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理想型主体,在于探究造就理想型主体的现实路径.马克思主义发展主体是群体,也是个人.群众、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群体主体;马克思主义发展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主体是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三种不同意义下的存在形式.专业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理论-政治(实践)型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政治(实践)-理论型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主体的三种不同类型.理想型主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主体."领袖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杰出主体,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个人主体与群体主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文化现象、现实人生、文学活动是一个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也是一个各自拥有着不同的现实人文品格的具体的世界情境。文学活动本身属于这一世界情境的具体品格在于直接纳文学本体与主体及其活动于一体并作为实体形态参与并实现着自身的本体文化与主体生活,本体、主体、实体、活动、作品等等都统一于这一具体的现实形态,但都源于并将导向不同的具体的人生现实和文化结构。同时,文学活动也是文学主体关于文学的创造、制作、销售,接受种种环节的不同运动形态。  相似文献   

8.
《上海教育》2012,(Z2):30-31
拓展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研究(探究)型课程组成了新课程的三大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2010年颁布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改革的目标一是转变学习方式,二是培养综合学力。拓展型课程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发展以及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效载体。拓展型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对教育改革的影响是通过教育改革主体搭接桥梁的.教育改革主体分为教育理论主体、教育决策主体和教育实施主体,其中的任何教育改革主体都不能逃脱意识形态的制约.由于三大教育改革主体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因此意识形态对不同主体影响的方式和特点有所不同,这就要求置身于意识形态之中的教育改革主体超越意识形态的制约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0.
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适切选择,但在当前还面临如下现实壁垒:政策体系不完善,企业内生动力不足,相关利益主体权责不清。从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逻辑起点出发,梳理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内涵概念,明晰其本质属性与价值体现,是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现实基础。为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提出:应细化建设标准,构建评价新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型企业激励政策,充分赋予企业新动能;明晰主体权责,突出企业新主体。  相似文献   

11.
阐明了精品课程内涵、基本要求及精品课程建设对我院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提出了逐步推动我院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评价改革将“以评价促发展“作为基本理念,要求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而不同学科关照世界的方式不同,思维方式也有差异,这决定了不同学科的学生评价呈现不同的特征。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尤其是语文课程中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赋予语文学科极强的审美性与情感性,使得语文学科较之于其他学科有自身独特的课程价值,这就要求语文学科在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时应符合学科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师教育,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指出我国教育进入全面提高质量新的历史阶段,教师成为核心要素,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将是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并就学科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创新问题,提出开展教师教育创新实践、探索学科教师教育改革、处理好教育理论研究与学科教育研究关系、形成合作共同体等观点。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我国教学论研究围绕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这一主题,不断拓宽研究范围,深化研究内容,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不仅在子学科群的发展、学科基础的扩展、研究主题的深化、学科建设原则的共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且形成了生命实践教学论、回到原点的教学论、课堂教学论、现代教学论等中国特色的教学论学派。与此同时,我国教学论的研究还存在科学化问题、体系化问题、中国化问题三大主要问题,今后,教学论的研究趋势也将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  相似文献   

15.
“学科教学(法)论”课程的困境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半个多世纪以来,"教学教法"一直是师范院校"学科教学(法)论"的主要教授内容。随着世界性课程理论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现行的"学科教学(法)论"体系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已严重落后于教学实践。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该学科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入手,使"学科教学论"课程走向适应并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蒋华 《成人教育》2012,32(9):15-18
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具备与传统教学不同的学科理解方式。正是教师在学科理解上的诸多局限直接遮蔽了教师的视野,禁锢了教师的认识,限制了教师的能力,并成为严重制约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一大瓶颈。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要突破口就在于:将学科理解方式纳入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首先在学科教学领域进行一场正本清源的认识运动,改变和突破教师对诸如学科的精髓和灵魂、学科的多重结构和学科的核心能力等问题的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17.
教育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合一性是教育研究主体与对象关系特殊性的表现。其现实性存在取决于人们把实践性作为教育研究价值的主要取向;其功能特点表现为反思性、解放性与创造性。它是教育理论研究走向本土化和独立化的要求,是教育改革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用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则探讨基础教育中课程结构改革问题,分析了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经验课程的利弊,说明了学校课程对培养人才所起的作用不是单个学科的结果,也不是各门学科的作用简单相加的结果,而是各门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结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只有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才能充分发挥课程结构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为突破传统高考模式下文理区隔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多元化发展提供可能,新高考改革尝试引入灵活的科目选考制。研究使用改革试点地区的调查数据,系统分析学生的考试科目选择现状,探寻科目选择行为背后的动机,探究科目选择与高考成绩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科目选考制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学生开展文理交融的跨学科学习,但另一方面也导致物理科目的选择比例低且逐年缩减。学生考试科目选择行为背后具有多元化的动机,以学科能力和自我发展规划为选科导向的学生,其高考成绩具有相对优势。与之相异,分数策略导向的科目选择反而会造成学生高考成绩下滑。鉴于此,新高考改革在赋予学生选择权的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生涯规划与升学咨询指导体系,提升学生的选择能力与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