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考虑了由两个零部件供应商与一个制造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在供需都不确定的环境下,从上游的零部件供应物流的角度,使用模拟数据仿真的方法揭示了供应信息和需求信息被同时扭曲和放大的现象.通过Supply-Hub的有效运作来同步多种零部件的供应,使该现象得到缓解甚至消除.从而让整个供应链达到协同,最终减低了制造商的总库存成本,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谢磊  马士华  桂华明  黄培 《科研管理》2012,33(11):96-104
在企业调研、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供应物流协同理论,不仅注重多个供应商与下游制造商的协同,同时考虑各个供应商之间相互配合,共同满足下游制造商的需求。设计供应物流协同量表,分为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供应商之间协同、物流服务能力三个维度。提出供应物流协同、供应链敏捷性、供应链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与"中国制造业信息化门户网站e-works"合作发放问卷收集数据,通过统计分析验证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并且实证分析供应物流协同对供应链敏捷性、供应链企业绩效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复杂产品制造商与供应商的关系,以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为基础,从目标、任务、信息、资源四个方面阐述了复杂产品制造商与供应商协同研制模式,针对复杂产品的研制特点探讨了其协同研制流程,并分析了协同研制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物流外包企业作为"委托人的委托人"将其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供应链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了物流外包中的相关委托-代理关系。文章考虑物流外包企业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制造商)间处于信息不共享和信息共享两种情况,研究不同信息共享程度时的激励契约机制。结果表明,当供应商和制造商不共享彼此的物流结果信息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提高对供应商努力水平的积极性。而在信息共享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收入波动性增强,提高对供应商或制造商的努力水平都可使其获得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5.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同时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制造业与供应商实施信息分享势在必行.信息分享能促进高水平协作,为组织带来竞争性优势,实现双赢.基于中国制造企业的调查,探究企业间信息分享影响因素.研究显示:第一,制造商-供应商关系特性、制造商内部因素对关系承诺有积极影响;第二,制造商-供应商关系特性、制造商内部因素都通过关系承诺影响信息分享.基于长期定向,应注重关系承诺形成以促进信息分享.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制造商-供应商关系承诺形成及对联盟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影响关系承诺形成因素分为供应商特性、制造商-供应商间关系特性,其中供应商特性包括了供应商能力、产品和员工,制造商-供应商间关系特性包括了经验、相互依赖、信任和权力;第二,关系承诺被分成三个维度:规范承诺、情感承诺和持续承诺,影响因素以不同方式影响这三个维度;第三.关系承诺积极影响联盟绩效.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解决了供应链大采购中采购商和供应商双方愿不愿意合作的问题,也就是主要就供应链采购中的供应商关系管理进行了阐述,通过组建供应商关系管理团队、对供应商进行分类、选择、形成正式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考核和最终与供应商形成长期的合作伙伴等多个方面说明了供应商关系管理的流程及实施措施,从而为供应链大采购奠定坚实的实施基础。  相似文献   

8.
张延涛  李随成  李勃 《软科学》2014,(11):25-29
以交易观和关系观为理论基础,研究供应商适应行为影响因素问题。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整体结构模型进行拟合分析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供应商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涵盖供应商、制造商、关系及环境等4个层面;供应商层面因素包括供应商能力和供应商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制造商层面因素包括制造商需求不确定性和制造商长期导向,关系层面因素包括双方人员间关系,环境层面因素包括竞争强度和技术不确定性;这些因素均对供应商适应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供应商早期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动机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供应商早期参与新产品开发可以使整条供应链受益.从供应商的角度出发,识别出包括竞争压力、构建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创新能力、制造商承诺、提高产品质量、供应商技术能力、进入新市场和利益分配机制等八大促使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的重要动机,对供应商参与新产品的模式作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基于期望理论探究供应商参与制造企业NPD中,供应商对制造商形成的信任对激发供应商创新性的作用.对来自中国纺织工业的221个有效样本的实证研究表明,制造商可信能够通过供应商参与NPD的任务效价和任务难度对供应商创新性产生显著影响;制造企业的沟通、分配公平、资产专用性、供应商的终止成本、制造商—供应商间目标一致和协作正向影响制造商可信,而制造商—供应商间冲突负向影响制造商可信.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中制造商可信的形成有助于激发供应商创新性,而形成制造商可信的关键取决于制造企业、供应商和制造商—供应商关系3层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制造商与供应商信息共享程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制造商的角度研究制造商与供应商信息共享的程度。在前人对供应链信息共享程度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新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对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实证分析,证明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选择合适的时机与供应商建立稳定关系是提升制造商创新绩效的重要前提,但已有相关研究大多忽视合作时机这一重要因素,或简单采用二分法割裂时机阶段。为此,将制造商与供应商合作时机分为创意想法产生、技术孵化、产品开发、产品推广、商业化等阶段,以来自制造企业的472份问卷调研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法实证分析制造商与供应商合作时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基于知识观探索技术知识新颖性与市场知识新颖性所发挥的权变作用。结果显示:(1)制造商通常在技术孵化、产品开发与产品推广阶段选择与供应商建立连接,合作时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中期阶段与供应商建立合作更能促进制造商创新绩效提升;(2)技术知识新颖性与市场知识新颖性均对制造商与供应商合作时机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正向调节效应。因此,企业应重视与供应商合作时机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创新阶段制定差异化的供应商激活与引入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组织生态学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强荣  徐学军 《软科学》2009,23(8):11-15
基于组织生态学,利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创建率和种群密度上的数据,探索两个产业种群关联关系的特征与规律。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创建率和种群密度上存在显著的关联和不显著的协同演化。  相似文献   

14.
李振华  赵黎明  温遇华 《软科学》2008,22(1):22-26,31
基于价值网这种非线性拓扑结构,建立了具有直接供需关系的多个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合作竞争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在上下游企业之间采取四种策略组合(非合作—非合作、合作—非合作、非合作—合作和合作—合作)的情况下,对制造商同时独立进行产量决策和联合进行产量决策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制造商独立进行产量决策和联合进行产量决策的情况进行了纵向比较。结果表明,在制造商独立决策的情况下,合作—非合作策略的集体效率最高;在制造商联合决策的情况下,只有合作—合作策略组合有可能成为提高集体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外购产品的三个维度:外来产品的特点、外来产品的成本及生产商与供应商交互的特点,使用聚类分析法将外购部件分为五类、对不同类型的产品部件的供应商的职责进行分析,并讨论了企业在管理方式上应如何区别对待这些不同职责的供应商。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that found no support for the claim: “Employees with multiple skills enable organizations to thrive in dynamically changing and unpredictable environments.”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multi-skilled worker” (MSW) was a non-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ompanies that operated in these environments. A sample of companies drawn from three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 (suppliers to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electronic instrumentation, an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ers) showed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 skill divers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s a result, it appears that the benefits of a multi-skilled workforce may be overstated in terms of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organization's financial performance. Or, it may simply suggest that the additional profits generated by responsive, multi-skilled employees are insufficient to offset the additional costs associated with training and hiring them. Companies should be aware of these issues when considering plans to expand employee skill sets as part of a strategy for improving responsiveness.  相似文献   

17.
杨静  陈菊红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3):170-173
从知识角度将技术创新能力分为渐进性创新能力和突破性创新能力,并分析了制造商与供应商间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对制造商的这两种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供应商不同参与时机下双方间的知识共享对制造商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建立了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8.
研究分散式供应链下,单个制造商和多个供应商合作努力减排机制。当单个制造商生产某产品时需要多个供应商提供一组供应活动时,各方共同投入以减少供应活动的单位碳排放。研究表明,在批发价格合同和成本加成定价合同这两种传统类型的合同中,参与方的个人最优减排努力偏离了集中式系统的最优解。为了激励供应链的参与方共同参与减排,开发合作努力减排合同,使各参与方分享合作减排收益,共同积极减少碳排放,使供应链达到协调。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firms can use slight information advantages to obtain preferential access to complementary assets and create multi-level dominant designs. It does this by using an analysis of several cellular phone industries and the literature on standards and dominant designs. In the most prominent case, the leading Japanese cellular service provider (NTT DoCoMo) offered preferenti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open” Japanese digital phone standard in return for preferential access to the lightest phones from four phone suppliers. These four phone suppliers used the preferential access to this information to obtain preferential cooperation from parts suppliers and to make better design tradeoffs between parts than the other phone suppliers. These superior design tradeoffs enabled the DoCoMo suppliers to create various dominant designs within the Personal Digital Cellular (PDC) standard. The creation of these dominant designs forced other phone and part manufacturers to change their design strategies and copy the designs used by the DoCoMo phone and part suppliers. The result is that DoCoMo and its four phone suppliers have substantially reversed the slides in their market shares. By comparing this case with several other cellular phone industries in which different modes of competition exist,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market conditions determine the way in which standards and dominant designs emer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