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老木     
前些日子回家,父亲告诉我说老木死了。我听了有些吃惊:“他年龄不算太大啊,怎么会突然就死了呢?”父亲说:“今年五十五岁,整天什么也不干,就知道蹲在自己的破屋里喝酒,就这样把自己喝死了。”听了父亲的话,心底唏嘘不已。记忆里,老木生的高大强壮,在农村也算一把劳动好手,而且具有高小文化,要按照他的条件,找个对象是不困难的,却姻缘不顺,打了一辈子光棍。父母死后,他孤单一人,愈发贫困潦倒,不理生机,终日蜷缩在自己的破屋里借酒浇愁,打发时日。听父亲讲,他死后也没有发丧,近门侄子只把他尸体火化,草草埋了。  相似文献   

2.
在《三国演义》中,西蜀阵营有一不太听话的将军魏延,收于他在诸葛亮死后,与杨仪争权力,被孔明遗命斩杀。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孔明生前认为他脑后生有反骨,怕自己死后,无人克制得了他,所以在死前故意将政事交与杨仪,令官衔远高于杨仪的魏延延不平,致使魏延造反成为事实。如此说来,孔明以自己想当然的造反“标签”贴在了魏延的身上,使魏延成为自己“先入为主”式主观猜测的牺牲品。   的确,魏延在西蜀的大将中不怎么“听话”,他曾提出从子午谷奇兵袭击魏国军事重镇长安的战略构想,对孔明所谓“用兵必出岐山”、“依法用兵…  相似文献   

3.
他,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父亲是一个大企业家。他总认为父亲是不爱母亲的,虽然母亲死后父亲没有再娶。但他同样认为父亲是不爱他的。父亲让他享受着最好的教育,他也一直耿耿于怀。因为身为人夫,在妻子死时没守在身边,而去创造自己的事业,这是罪过。他没有给父亲一个申辩的机会,直接“判”了父亲无期徒刑。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的伟大在于他对人生的积极进取的态度、对人生价值的始终不渝的追求。他深知生与死是人生的两个方面,有生就有死,但死亡并不可怕。死后不留骨灰,充分体现了周恩来大公无私的精神。正如他所说,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5.
孔子有一句“名言”,叫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听他这话,你一定以为他是个治学严谨的学者,有求实精神的教育家.其实不然.我们只要看看他所“知”的是什么,所“不知”的又是什么,就可揭穿他的骗局.“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即天帝的意旨,孔子宣称在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它了.宇宙间真的有所谓“天命”么?根本没有.看,天地间本来没有的,他却宣称自己知道了,这岂不是骗人的鬼话!他捏造这个“天命”做什么?用来愚弄奴隶,恐吓民众,妄图使受剥削者永远听天由命任人宰割.我们再来看看他所“不知”的又是什么?《论语·先进》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鬼神”和“死”,都是孔子所不知道的.但他当着学生的面并没有“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懂”;而是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一个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老人,唤来了自己的儿子。他要吩咐些什么呢?是遗产的分配,还是死后丧事的安排?都不是。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断断续续地吟出了这样的诗句:“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生与死,对于这份至死不渝的感情,又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7.
太空名片     
达利先生想死。其实达利先生不想死,凡是地球上的人都不想死。可是达利先生不得不死,因为地球科技发展太快,现在大家都用吸尘器了,而没人用“达利清洁公司”生产的拖把。达利先生破产了,他想死后远离这个讨厌的地球,就用仅剩的钱买了一张“外太空游览”机票。宇宙飞船飞出大气层后,达利先生突然打开紧急逃生门,跳了出去!飞船上警笛声大作,机器人警察在一分钟之内将达利先生救了回来,只剩达利先生的一盒名片在太空中飘浮。“为什么要救我?为什么不让我死?连死都不能,真是失败!”达利先生沮丧极了。回到家,电话铃响了。肯定是债主逼债!达利先生拿起电话,没好气地说道“:喂,要钱没有,要命一条!”对方并不生气,反而客气地说“:请问,是地球的达利先生吗?”“是我!”达利先生很不耐烦“,请你不要跟我提‘地球’两个字!”“你好,我是外星人。”达利先生恼火极了:自己都这么落魄了,居然还有人跟他开玩笑!“你是外星人,我就是上帝!”“我真的是外星人,”对方很有礼貌地说,“我在太空捡到了你的名片,一共一百零八张。按照名片上写的通讯方式,我拨通了你的电话。”达利先生一愣:他丢在太空中的名片,确实是一百零八张!达利先生清了清喉咙,说:“外星人先生,请问你找我有...  相似文献   

8.
痛并快乐着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诚然,现实的确如此。在鲁迅先生笔下有这样两个人物——夏瑜和孔乙己。夏瑜者,秋瑾之化身也;孔乙己者,当时落后于时代的无数愚昧者之缩影也。是的,夏瑜是最痛苦的,他的痛苦来自于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得不到愚昧群众的支持,他饮恨而死。同样的,孔乙己也是最痛苦的,他“痛”在自己的“才华”不被认可,他“苦”在自己有读书人之名,却无法考取功名,他抱憾而亡。这  相似文献   

9.
《少年电脑世界》2014,(7):50-55
黑胡子死后,爱德华勉强逃出包围圈。 在酒馆中,范恩安慰起失落的爱德华,他说他也是为了证明自己不像他的父亲那样窝囊,才选择当上了海盗,这样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不再受人摆布。爱德华在隆奇死后想了很多,但是依旧坚持要靠找到“观测所”来发财。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理性宇宙观的解体,作者中心理论受到了挑战。罗兰·巴特宣告:作者死亡,写作开始。“作者之死”成为一种影响强大的思潮。但“作者之死”理论建立在一个虚假的前提上:一切作者都是上帝式的全知全能型的,并且在论证方式上也存在问题。该理论自身也具有一位作者,且这位作者还充分地“表达”了他自己。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西方当代文论。  相似文献   

11.
苏东坡死后怎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思想、呐喊的苏东坡,死后遭遇了“打杀”、“捧杀”和“抹杀”的命运。但在明代中晚期他却生机勃勃地走到以李卓吾为首的那个舒张个性的知识分子群体中来了,他们把他看作是可以“披襟面语”的朋友,这是苏东坡死后最鲜活的日子。这以后他逐渐被分割,分割得只剩下了“东坡肘子”。然而他又奇迹般地出现在悲歌自由、担当苦难的陈寅恪先生的晚年诗里。中国“主流”外知识分子似乎有着斩不断的深层联系,如果这能叫做“谱系”的话,苏东坡仍将活在这个“谱系”的自觉承续之中。  相似文献   

12.
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他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相似文献   

13.
逆节顺情     
《资治通鉴·晋纪》孝武帝太元二年载:郗超与谋逆篡位的桓温来往密切,由于其父郗愔对晋王室忠心耿耿,郗超不敢让父亲了解此事。等到郗超病危,才取出一只装有不少信件的匣子交给门生,嘱咐道:“我父亲年事已高,我死之后,如果他老人家因过度哀伤以致影响寝食,那么就可以将匣子交给他;假如他不十分悲痛,你就把匣子销毁,但不能让人知道。”郗超死后,郗愔果然悲恸成疾,门生就按郗超生前的吩咐把匣子交上去。原来这匣子里面全是郗超与桓温往来密谋的信件。郗愔看后非常震惊,连呼:“这小子死得太晚了!”于是不再悲伤。郗超平时所为违背乃父之义,行为多逆,但他死后以其“逆节”中和其父的哀伤,却是一片孝心。逆节顺情。这是郗超对“忠孝不能两全”的一个特殊注释。有趣!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他的杂文《死》中这样写道:“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一个都不宽恕”,表明了他热烈的爱憎,分明的是非;“一个都不宽恕”,更不意味着鲁迅以一贯正确者自居——鲁迅无情面地解剖别人,更加无情面地解剖自己,这也是他勇于正视自己弱点和局限的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15.
对死的态度是对生的态度的延续,死后的葬礼也可以看出生者的精神世界。许多生前作出了伟大成就的人们,对死后的安排却是简朴的。法国总统戴高乐是一代伟人,他生前立下了遗嘱:“不要富丽堂皇,只要去科隆贝——双教堂村(他的出生地)的小墓地举行一次简朴的、不惊动人的仪式。”1970年11月9日,这位拯救了法兰西的英雄去世了。人们按照他的遗嘱,买了价值仅为72美元的橡木棺材将他安葬。他的灵柩由村里的一个乳酷制造工人、一个农民、一个屠宰工人的助手抬着,送到村里的墓碑地。他的墓上写道:“夏尔·戴高乐,1890午至1970年。”一点也没有对他生前丰功伟绩的宣扬,一点也没有与他伟大业绩相应的豪华陈设。  相似文献   

16.
诗人之死—“独特的死” 完成了《十四行诗》和《哀歌》,里尔克如释重负,马上就写信给几位挚友:美莉涅、露、玛利·塔克西斯公爵夫人和尼斯,报告这一喜讯。大家也为他深感庆幸。正象完成了自己的“主要事业”《浮士德》的歌德一样,里尔克把往后的岁月多半也看成了命运额外的赐予。他除去与友人通信,翻译瓦雷里的诗歌和自己创作一点法语诗之外,就不再有大著作。再说,在经历了心灵的狂风暴雨的一个月之后,他也确实精疲力尽,需要休息休息了。他尽管仍然深居简出,却变得殷勤好客,宁静的米索古堡不断地迎送着诗人的新朋老友和仰慕者。1925年初,他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本中的注释 ,是用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本内容 ,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二册文言文注释中 ,有几处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卒葬之】    死后葬在那里。(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显然 ,课本将“卒”解释为“死”。我认为 ,这是不妥当的 ,“卒”在这里应该做“终 ,最后”来解释。首先 ,古时对死人的称呼 ,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 :“天子死曰崩 ,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慧褒和尚是一位得道高僧 ,并非大夫。他的死不能称为“卒” ,按照佛教用语应称为坐化、圆…  相似文献   

18.
心安草     
有一则寓言说:有一天,一个国王独自到花园里散步,使他万分诧异的是,花园里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枯萎了,园中一片荒凉。后来国王了解到,橡树由于没有松树那么高大挺拔,因此轻生厌世死了;松树又因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结许多果子,也死了;葡萄哀叹自己终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树那样开出美丽的花朵,于是也死了;牵牛花也病倒了,因为它叹息自己没有紫丁香那样芬芳;其余的植物也都垂头丧气,没精打采,只有顶细小的安心草在茂盛地生长。国王问道:“小小的安心草啊,别的植物全都枯萎了,为什么你这小草这么勇敢乐观,毫不沮丧呢?”小草回答说:“国王…  相似文献   

19.
凡·高的一生,用孤独来形容最恰当了。凡·高的作品,用永恒来诠释也不为过。他生活在平凡之中,孤独地死去似乎是情理之中。正如他的作品,生前死一般的沉寂,不被人欣赏,在他死后却大红大紫。  相似文献   

20.
润物细无声     
文中这位父亲简直就是位高超的语言大师和出色的心理医生。文中几乎没有一句劝儿子“别自杀”的话,但又处处隐含着规劝儿子悬崖勒马的意思。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他使我们想起《战国策》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触龙言说赵大后”的故事。“现身说法”和“迂回包抄”“欲擒故纵”是两位大臣劝说君主的战术,也是这位父亲劝说儿子成功的秘诀。父亲善于“欲擒故纵”——“你要这样(死),我们也没办法。”此为“故纵”。但又说“有两件事不可不注意,一是穿戴整齐,二是别死在人家度假屋里……”潜台词是“做人不能只考虑自己,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