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唐代诗人王维诗画皆称一绝,其诗“诗中有画”,其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诗和田园诗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他厌倦官场生活,试图从佛教的禅理中求得精神解脱,在山林胜景中寻求清静闲适生活的避世思想。以实行人格化教育的教育家李叔同,其绘画、书法、音乐、表演、诗词样样都高明。他的画、音乐刷新国人视听。他是中国裸体画的第一人,也是最早介绍西洋音乐的人。值得一提的是,他留学日本首演《茶花女》,揭开中国话剧史。但是,为了苦难中的芸芸众生,李叔同皈依佛门,成为千古佛学的又—传人——弘一法师。  相似文献   

2.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杭州虎跑的李叔同纪念馆里,一曲《送别》,清新优雅,余音袅袅。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界,李叔同无疑是最具传奇性的人物。凡是诗词、篆刻、书法、音乐、美术、戏剧等等,无不独领当时风气之先,文化艺术的园地,差不多都被他走遍了。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几个人能像李叔同那样学贯古今、艺汇中西,这真让我辈望而兴叹。  相似文献   

3.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生于天津,出家前他以诗词书法、篆刻、戏剧、音乐等驰名于世,进入佛门后的李叔同,精研律典,广布佛法,被誉为“重兴南山德宗第十一代祖师“.63岁圆寂,“国内外缁素仰其高德,敬慕之怀,久而弥笃.“   ……  相似文献   

4.
1996年12月在中国文联第六届代表大会期间的一次晚会上,江主席演唱了《祖国颂》。这首歌是李叔同根据民间音调《老六板》填词而成的。在我国厂为流传的《送别》,是李叔同根据一首美国歌曲《梦见故乡和母亲》填词而成的。这些歌是20世纪初在我国形成的“学堂乐歌”的一部分,李叔同是学堂乐歌的主要编写者之一。李叔同原名文涛,字惜霜,号叔同。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去年10月恰值他诞生120周年。他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是一代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他不仅精通诗词、金石、书法,而且在介绍西洋音乐、美术、话剧等方面也是先行者,在诸多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这里要说的  相似文献   

5.
诗词是我国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时期,诗词表现出的风格和意境都是不一样的。我国历史上有多次对诗词的革新运动,这些革新无疑是推动我国诗词发展的重要契机。在近代,我国兴起了一次诗歌的变革运动,这次运动对我国的古典诗词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在汲取古典诗词有益的精华时,更加重视对意境的革新,倡导"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作为这次变革的重要领导人物,李叔同可以说对我国近代诗歌的变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笔者对论李叔同诗词的"旧风格"与"新意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行歌曲中不少优秀作品,其歌词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这对它艺术品格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现代歌曲的早期倡导者李叔同就是一个典范。他在1914年对美国奥德威作词作曲的通俗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曲谱小有修正,重新填词,创作了《送别》,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歌曲的经典。题名《送别》,意境以至词句参照了《西厢记》莺莺长亭送张生一折,夕阳古道无人语、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等句子,化入了李叔同的歌词里面。清人龚自珍的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是李叔同所赞赏的,也部分挪到歌词里而毫不露痕迹。  相似文献   

7.
正李叔同在浙江一师教音乐时,非常看重一名叫刘质平的学生。后来,刘质平在李叔同的鼓励下到日本留学。留学期间,他凭着努力考入了东京音乐学院。偏偏这时,家人宣布要中止对他的资助。刘质平写信给李叔同,道出了自己的苦闷,并透露轻生的念头。李叔同见信后心急如焚,决定资助他留学。他很快便给刘质平寄去了  相似文献   

8.
<正>李叔同在浙江一师教音乐时,非常看重一位叫刘质平的学生,此人天赋极高,而且非常能吃苦。李叔同对他喜爱有加,每周单独给他辅导两次,还介绍他到杭州的鲍乃德夫人处学钢琴。后来,刘质平又在李叔同的鼓励下到日本留学,留学期间,他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入东京音乐学院。偏偏这时,家人宣布要中止对他的资助,如此一来,他便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刘质平写信给李叔同,道出了自己的苦闷,并透露轻生的念头。李叔同见信后心急如焚,生  相似文献   

9.
老师的高度     
<正>据说弘一法师李叔同给学生上课时,先给学生鞠一躬,下课时,又给学生鞠一躬,每天如此,儒雅竟至此。李叔同是个多才多艺、人品善良的人,虽然他不爱说话,但这不影响学生对他的喜欢。画家、散文家丰子恺是他的学生,丰子恺说,李叔同给学生的,是一种"母爱"。李叔同几乎影响了丰子恺的一生,丰子恺一生,都沿着李叔同的足迹,做一个"像老师那样的人"。丰子恺从李叔同身上学到的,不只是知  相似文献   

10.
我曾读过一篇名叫《从李叔同的“三鞠躬”说起》的文章,它写道,李叔同先生在上音乐课时,发现一个学生在偷看别的书,他没有立即点破。等到下课后,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才用轻而严肃的声音,温和地对这位同学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说完,微微一鞠躬,表示拜托。又一次,一个学生上音乐课时,趁先生不注意,把痰吐在地板上。李叔同看到了,暂不作声。下课了,他把这位学生叫住,单独对他说:“下次不要把痰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又是微微一鞠躬。还有一次,下音乐课时,最后出去的一位学生无心中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响声。李叔同走出门来,满脸和气地把他叫回去,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温和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上门。”说完又一鞠躬,然后把学生送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上了。  相似文献   

11.
李叔同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名人,高尚的人格和真诚的性格助他与许多友人建立起君子之交。他的友人中有几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受到李叔同人格力量的感染,他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李叔同,让他从生活走进了文学,使得经文学提炼出的李叔同形象更加感人而又平实。  相似文献   

12.
丰子恺先生的怀念文章《怀念李叔同先生》,回忆了李叔同先生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认真、执著、谦和的工作作风。据丰子恺先生的回忆,那是1914年,当时李叔同先生在那里任音乐教师,他的为师之道给丰子恺留下了深刻印象,堪为师表,堪为典范。  相似文献   

13.
弘一大师李叔同与内山完造首次见面在何时,《祖国歌》是否为李叔同所作,李叔同出家后是否与日妻告别,《送别》流传情况等问题在学术界时有争论。对这些问题作一详尽考证,对弘一大师李叔同研究具有重要实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毛泽东一贯的主张。在这方面,他身体力行,他的诗词不仅绝大部分采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而且善于旧题新作,借用神话、典故,化用旧句,他以对传统诗词的巧妙继承和革新,反映了崭新的内容和意境。  相似文献   

15.
<正>1912年,李叔同担任杭州师范学校的老师,教音乐和图画课。虽然不是主科,但学生们都很喜欢他,也很听他的话,因为这个老师和别的老师不一样。音乐、绘画课通常安排在下午一二节,年轻人的心情不免松懈些。李叔同通常很早就坐在教室里,面前放着点名簿、讲义和粉笔,他会先在讲台上说明单元要点,讲述歌词,然后再进行范奏。在上课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状况。有一次,李叔同正在给台下的学生范奏,一个学生勾着头,在看闲书。琴声未停,他以  相似文献   

16.
来新夏先生的文章真好。他在《家园》里发表的妙文,我是篇篇细读,读后常常浮想联翩 ,深受启悟。近读《一代儒僧李叔同》(2000年11月8日《中华读书报·家园》)之后,不禁 由李叔同中年的人生大转折联想到鲁迅后期的思想转变。这乍看来确实有些不搭界,简直可以说我是由于职业关系而强拉硬扯。鲁迅与李叔同是绝 不相同的,一位是一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一位只是一代超脱不凡的儒僧、艺 术家,将这两人等同在一起,会是非常荒谬的。而我以为在人生途程的层次升华上,这两人 却有不谋而合之处。来新夏先生引述了丰子恺关于人的生…  相似文献   

17.
丰子恺(1898~1975年),浙江人,中国现当代著名漫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1914年,丰子恺到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成为夏丏尊和李叔同的得意门生。如果说他的国文素养曾得益于夏丏尊,那么,他艺术才能的发展则主要得益于李叔同。  相似文献   

18.
提到丰子恺,人们首先想到他足一位画家,其实,丰子恺的散文创作也是自成一格的。诚如郁达夫所说:“人家只晓得他(丰子恺)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的确,丰子恺的散文是耐人咀嚼的。 丰子恺深受李叔同和夏丐尊两位老师的影响,特别是后来成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在思想  相似文献   

19.
左昌伦 《教育文汇》2013,(12):45-45
这段时间,我读了好几本写民国时期文化名人的闲书。当我将书轻轻合上,我似乎看见了先生们卓尔不群的背影。远望这些先生,叹服于他们的学养。李叔同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创造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多个第一。他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被学术界誉为通才与奇才。陈寅恪青年时期在欧美游学13年,不仅精通十几种语言,而且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  相似文献   

20.
画题取自李叔同的歌词《春游》。歌词原文是:"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李叔同是丰子恺的老师,所以丰子恺对这歌词的印象十分深刻。他不仅在编辑李叔同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时将其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