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叙事学的"叙事"包括叙述方式和实际所讲述的东西两个基本范畴.贺州客家围屋用空间结构手段来立体地记录和理解贺州客家人的文化,围屋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实质上是贺州客家人在自然与人文、怀旧与崇新、传承与变迁等多层面上进行的一种文学叙述,围屋不仅成为贺州客家人的自我意识表征,而且还成为了贺州客家族群历史的记忆,是贺州客家人对自身文化进行表达和表述的一种社会叙事"文本",同时也为叙事学提供了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叙事范式.  相似文献   

2.
叙事学的“叙事”包括叙述方式和实际所讲述的东西两个基本范畴。贺州客家围屋用空间结构手段来立体地记录和理解贺州客家人的文化,围屋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实质上是贺州客家人在自然与人文、怀旧与崇新、传承与变迁等多层面上进行的一种文学叙述,围屋不仅成为贺州客家人的自我意识表征,而且还成为了贺州客家族群历史的记忆,是贺州客家人对自身文化进行表达和表述的一种社会叙事“文本”,同时也为叙事学提供了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叙事范式。  相似文献   

3.
论广西客家的源流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的客家人与闽粤赣山区客家人具有历史的传承性 ,迁桂的客家人多由广东嘉应州、惠州府、潮州府和福建的汀州府而来。由于发展历史和生态环境的不同 ,广西客家人在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客家人在定居台湾的数百年间,其自身的文化特点十分鲜明,有对原乡文化的传承,也有相对于原乡文化的变迁。在这一系列的客家文化传承与变迁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客家人常年的迁移生活、定居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与生活在其周围的其他族群的互动,是促使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客家熟语是流传在客家地区的一种文化载体,是客家人集体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以"寻食"为主的客家先民,创造了大量与"食"有关的熟语,这些饮食类熟语不仅直观地再现了客家浓郁的山地饮食特色,还体现着客家人对"食"的理解,折射出客家人独特的饮食习俗和饮食人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赣南采茶戏是客家人的文化产物,反映了客家人的精神世界、性格特征,展现了赣南客家的社会历史、风土人情,是客家人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高师教育,应大力弘扬和传承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把采茶文化、客家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相似文献   

7.
客家文献是具有"客家特色"的地方文献,它能够完整地反映客家人的历史及文化传承。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客家文献,无论对客家研究还是对客家文化的传承都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就客家文献的定义、类型及如何建设客家文献资源体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客家人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传统理念。无论是自评还是他评,对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社会公德心、社会奉献精神"等多项指标都有高度的认同感,表现出客家人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性。面对社会现代化的浪潮,客家人也同样表现出心理文化发展跟进的滞后性,课题研究为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根据认同场景论的理论,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文化认同有一些得以延续传承,也有一些发生解构与重构。以成都客家人的文化认同为个案,在"湖广填四川"与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客家文化既有认同又发生变迁,传统客家文化应在当代语境下作适当转换,客家文化等优秀精神资源应加以坚守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是客家人普遍信守并广为流传的一条祖训。“不卖祖宗言”不仅表明了客家人对祖先的敬畏和对祖训的遵循,而且反映了客家人对客家话的自信和对客家文化的坚守。从客家先民的迁徙史、传统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等不同视角分析探讨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由来及其历史现状,对客家话、客家精神及客家文化的传承创新都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姓名,作为各自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起源、构成原则和方式以及意义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涉及到历史演变、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从总体上来讲,英语中的姓名体现了英美民族强调个体与个性,尊重个人独立人格和主题意识的特点;而汉语的姓名则体现了汉民族尊宗敬祖,强调集体意识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由于历史的原因,客家人十分重视道德教化。客家人的道德教化内涵丰富,外延宽广,主要通过客家人喜闻乐见的匾额、堂联、族谱、史志、谚语、格言、山歌、民瑶等形式加以传承,激励着客家人奋发向上,使得客家社会和谐稳定,人们安居乐业。从客家文化这一文化样态中汲取养分,重视道德教化,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祖先是根,儿女是叶;无论儿女走多远,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一部客家史,就是一部不断迁徙的历史;客家人,带着思念(“祖先崇拜”)行走;“木本水源”(“根文化”)千年延续,传承至今,有利有弊。“从远方走来”“在路上”的“客家人”如今“出路”何在?“我本客家人”,详考广西北流文川李氏家族祖先崇拜现象,结论如此: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客家地区发展利弊,妥善处理传统与发展关系,正确引导祖先崇拜文化,努力构建和谐新客家,这才是正道。  相似文献   

14.
宗法制作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这一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是: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下面围绕课程标准之“学习要点”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相关内容,梳理学术界关于宗法制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帮...  相似文献   

15.
"鲧禹治水"是神话,也是历史,是诗性的历史,是一种变形的、艺术化的历史书写方式。还原神话的历史庐山真面目,既需要历史学的研究,也需要从民族文化特性、思维方式以及传承方式等方面入手,将它置于历史的文化语境中加以解读,方能更好地理解。"鲧禹治水"只是中国众多神话中的一篇,在此只是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提供一个思考的维度,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深圳历史上以客家人居多。300多年来,深圳客家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从"复界垦殖、九龙海战、李朗开放、庚子首义、东纵抗日、蛇口试管"这六个重要事件与时间节点,可以梳理出可歌可泣的深圳客家简史,折射出滨海客家人造就深圳这片神奇土地的历史贡献,从中也体现了客家民系的优良品质:敢于吃苦、坚韧不拔、爱国爱乡、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7.
客家祠堂是客家宗族祭祖的首要重地,也是客家人的情感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明作为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的重要地区,拥有大量的客家祠堂,其堂号、楹联、建筑格局反映了客家人崇祖观念之深;其族谱、祠碑、楹联反映了客家人移民道路之艰;其祖训、功能反映出客家人耕读思想之重;其选址、布局反映出客家人风水文化之盛。客家祠堂是研究与理解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8.
《嘉应学院学报》2017,(10):16-21
粤东客家人"过番"的历史由来已久,明清达到高潮。"过番"是客家族群文化中的一道烙痕,它成为了客家人深刻而永久的记忆。"过番"之行牵系着客家妇女的累与痛、爱与恨。客家妇女为血泪"过番"的历史做出了牺牲:正是客家妇女坚强不屈,不畏生存的困境,而为客家人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谋生、发展,提供了后方保障与精神支柱。同时,客家妇女的"过番"又为现代客家人侨居南洋甚至广袤的世界而生存、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前期基础,为国家的昌盛作出了巨大的奉献。  相似文献   

19.
中学历史教学的本质是"学生本位",在教学中历史感觉的培养比历史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在这种理念下,文化史教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多样,引导学生以历史发展的视角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客家人强烈的保守情怀,以及念旧、不忘本、崇祖敬宗、缅怀先人的特质,表现在谱牒的编修之上。族谱是一氏一族的世系和血缘关系之纪录,是不同时期、不同民系的先人所遗留的文献史料与历史纪录。客家人注重族谱之编修,族谱是传统的历史文献及珍贵的地方文献,蕴藏着丰富的人物与地方史料,是客家民系各姓氏之渊源、家族历史的记载体裁。"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型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之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态。对于客家人来说,族谱承载着个人的根,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客家族谱是客家文化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编修族谱是客家人优良文化传统,一部体例完整的客家谱牒,保存了丰富的客家文化材料,值得加以活化保存。在今天信息数字化时代,族谱数据(Genealogical Database)的建立,进行族谱文献数字化,不仅可以寻根溯祖,亦可以让族谱文献达到充分利用与资源共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