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孔子的逻辑思想有其内在的中庸主义价值取向:“思”具有中庸逻辑发轫基础;“正名”思想具有“中道”认知内涵;推理思想也有其中庸的逻辑基点与精神内核。通过对孔子“思”、“正名”、推类等逻辑思想的中庸基础进行进一步理性刻划,从而将中庸主义作为孔子逻辑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与策略性素质。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提出“正名”的思想家,他的“正名”是为“正政”服务的,同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和推论的作用。总之,孔子的“正名”思想和推理方法不仅对儒家正名逻辑思想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孔子“正名”思想的研究,无论是对于孔子思想本身的理解还是对于后来的名学的发展探讨都有重要的意义。历代对于孔子“正名”思想的阐释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古代的“正字”、“正名分”阶段;近代现代的“以名正名”、“以名正实”阶段;近十年对于“正名”问题的语言哲学阐释及政治哲学阐释阶段。  相似文献   

4.
:朱子思想与孔子思想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朱熹集》中朱子对孔子进行了多方面论述 ,如论述了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仁”、“克己复礼”、“忠、孝、信、义”等有关内容 ,诠析了孔子与《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密切关系 ,强调了孔子学说中严格等级制度的正名主义 ,进一步宣传了“三纲”思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探讨分析孔子正名学说的逻辑价值。作者认为它在逻辑概念、命题(判断)、推理、逻辑规律诸方面都有开创,为正名逻辑开了先河。文中并论述了如何正确对待孔子正名学说中体现的逻辑思想,强调应当认真研究、承继其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认为正名是实现社会大治的基本要求。孔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开创者,强调名实一致,提出正名以正实的原则。荀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孔子正名思想的同时,对其总结批判,认为制名以指实,提出了正名的原则和方法,从而使儒家正名思想更具逻辑色彩。  相似文献   

7.
略论孔子的政治思想戴哲人一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庸》中总结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八个字,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完全对。孔子是理想主义与实际主义相结合的思想家,说他对,是因为孔子政治思想是在尧、舜、文、武的基础上形成的,说他不完全对,是因为孔子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8.
《大学》、《中庸》自宋列入四书以来,从未间断过对它们的理解与争论。郭店楚简出土之前,学者们通常把宋代“心性”之学的架构追溯到孟子。从学理逻辑的内部发展来说,宋儒赋予早期儒家“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学术谱系基本是可信的;但是惜其为时空所限,如陆九渊之大儒也对子思诸儒语焉不详。随着郭店简、上博简文作为“孔-孟”之间产物的看法得到了学界愈多的共识,两类文本所揭示的思想性格也为我们更好地解决学、庸诸谜提供了一扇崭新的视窗,开辟出考证《大学》与《中庸》的血脉关联(包括历史时序问题)的新途径。学、庸引诗与用诗的材料也极具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文、行、忠、信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其逻辑进程是:"性相近,习相远"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中庸"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内圣外王"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中庸”这个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就是《雍也》中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夫!民鲜久矣!”因为孔子把中庸看作道德的至高境界,后人据此写了《中庸》。司马迁、郑玄称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史记》载:“孔子生鲤,伯鱼生倔,字子思,年六十二,子思作《中庸》。”“中庸”的“中”,意思就像“0.618黄金分割点”,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相似文献   

11.
孔子处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为了恢复混乱的社会秩序,孔子创建了以仁为核心,包括忠恕之道、孝、宽、惠等的伦理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对于为官者的人格塑造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对行政人格塑造的角度凝练出"仁"、"忠恕"两个范畴,"仁"的思想有利于官员抵御社会上种种"不仁"的现象,从"忠恕之道"中官员可以学习到责任以及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12.
名实问题是先秦逻辑思想的热点问题之一。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杜国库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先秦名实问题的文章,对中国先秦逻辑史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杜国库认为名实问题是把握先泰逻辑思想的关键所在,他以名实问题为线索勾勒出先秦诸子逻辑思想的发展历程,用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名”、“实”概念的含义,对孔子、宋尹学派、荀子、公孙龙、后期墨家等先秦诸子在名实问题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并给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被郭沫若誉为“墨名绝学”。  相似文献   

13.
孔孟之道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应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其中儒家的“中庸”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范畴,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理念和行为准则。按照中庸的方法原则去做,才能有恰到好处的道德行为,在道德实践上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中庸思想尤其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交友思想是孔了学说的重要内容,孔子交友观的形成是基于他的社会价值观,基于他的仁学理论,基于“和”的思维方法。孔子的交友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交友目的、交友标准、交友原则、交友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孔子的交友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在中国人际交往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From Confucius to Lin Piao, all reactionaries in history who tried to restore the old order and turn back the clock invariably advocate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chung yung]." Confucius praise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s the "supreme virtue"; Chiang Kai-shek spoke of it as "the most refined and correct philosophy of life"; and Lin Piao babbled that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 is rational." The revolutionary people, however, have nothing but contempt for all this trash. Hadn't Confucius cursed that "the inferior man opposes the mean"? This shows that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has always been opposed by the revolutionary people since antiquity. The working class is the most thoroughgoing revolutionary class, so it should thoroughly criticize this doctrine.  相似文献   

16.
儒家学说由先秦诸子学之一的原始儒学转变为汉代经学 ,其中有着内在的思想发展规律。考察先秦儒家道论 ,可以看出 ,孔孟之道重在日常的人伦践履 ,荀子论道更强调其作为认识论上的真理 ,《易传》则通过道、意、言的关系 ,把道与儒家经书紧密结合起来 ,突出了经书的真理性。汉代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家道论 ,提出了“深察名号”的认识论和“微言大义”的经学解释学 ,为汉代经学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孔孟创建的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安民保障的思想,该思想的逻辑基础也就是孔孟学说的核心价值观——仁政爱民学说,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丰富的安民保障内容,构成了现在社会保障的雏形。虽然孔孟的保障思想有着时代的烙印,但其理论精华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为现代社会保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说明《论语》所记载的孔子思想政率不具古代西方哲人那种依赖逻辑推理做抽象玄思的特点,而是常常将其思想理论引入到日常现实生活人的情感感受中去诠释。此文通过对《论语》孔子思想理论核心“仁”的引述和说明,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有关“君子”诸多论述的分析,通过对《论语》所记载孔子发言为论时喜怒衰乐情感表达的剖析,了“情感”在《论语》中,在孔子思想理论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从其学者身份的角度来充分发掘孔子学说中的治学思想,理解孔子的治学方法和原则,汲取其精华,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也有利于中国学术史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