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们选择卢勤作为访谈对象,因为她所主持的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曾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也代表着未来与希望。但是寻找这位“知心姐姐”并不容易。用最现代的通讯方式手机电话接通了卢勤,而电话筒里传来的柔美声音来自南方。几天之后再次通话,卢勤又远赴另一座城市……当我终于有机会和她面对面交谈时,我猜想,在如此紧张的工作节奏中,卢勤一定非常疲惫。出乎意料之外,卢勤的脸上洋溢着春天般灿烂的微笑。整洁人时的装束显露出职业女性特有的干练和魅力。瞬间就带给人真挚和亲切。或许正是这样的微笑和特质,让她成为孩子们心中的…  相似文献   

2.
在回来的地铁上,我又遇到了那个卖报纸的中年妇女。说又,是因为能经常见到她。卖报纸的人很多,但我没见过第二个人比她更认真地对待这件事。别的人只叫嚷“看报啦,5毛钱一份”之类的,而她却带着解说,把报纸上的无聊新闻描绘得活灵活现,非常吸引人,因此总是见到有人掏钱买她卖的报纸。  相似文献   

3.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熟悉的“海迪姐姐”没有了音讯。当再次见到她时,她带来一份沉甸甸的礼物: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她说,自己是沉入“海底”了,她不想沉湎于大家熟悉的光环中,她要寻找最美丽的珊瑚和珍珠。  相似文献   

4.
2002年3月1日,对“知心姐姐”来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知心姐姐”由中国少年报上的一个名牌栏目,扩展为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新品牌——《知心姐姐》杂志。由栏目到杂志,“知心姐姐”走过了42年的历程。42年中,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者更换了一批又一批,然而“知心姐姐”却魅力仍在,原因为何?我的体会是:品牌的根基在市场,有作为才会有市场。只有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求真务实地为读者服务,才能赢得市场。多年来做“知心姐姐”的实践,使我看到,许多孩子的烦恼来自家庭,许多父母的烦恼又来自孩子,家庭…  相似文献   

5.
今天是个品牌的时代。 报纸的魅力也在于品牌。一张名牌报纸能够有无限的生命力,一个名牌专栏能够影响几代读者。 《知心姐姐》就是具有50年历史的中国少年报上的一个著名专栏,它诞生于1960年。42年来,“知心姐姐”这个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几代人共同信赖的精神文化品牌。42年后的今天,“知心姐姐”依然年轻,她的年轻在于她能与时俱进,始终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全心全意为全国的少年儿童服务,为爸爸妈妈们分忧。 我有幸成为“知心姐姐”团队中的一员,做了17年《知心姐姐》栏目的主持人。我深深体会到:名牌要靠…  相似文献   

6.
忆初恋     
十八岁的青年的心,应是火热的,澎湃的,没有被织网的空隙。我想认识她,叫她姐姐,我渴望宁静沉默的她真是我的新姐姐,我没有姐姐。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新闻迷”。几年前,我就从报纸上看到了《新闻爱好者》创刊的消息,心里一直默默地“爱恋”着她,总想得到她。198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个亲戚的破书堆里拣到了1988年第一期《新闻爱好者》,一看便被她吸引住了,仿佛干涸的土地遇上了甘霖,爱不释手。遗憾的是就此后再也没有见到新的她。我村距县城50里,离周口市10余里。我几乎每  相似文献   

8.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要看一看姐姐生前留给我的那本《新闻与成才》。在我的心目中,姐姐是一位善良文静的女孩,她很爱写作,时常对我说长大要当作家。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对新闻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当时家里穷,姐姐只上到初三就辍学了,但她一直没中断过自学。1986年秋天,我高考落榜,万念俱灰。然而,不幸接踵而来,姐姐经医院诊断患了血癌,已到晚期。那是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晚上,姐姐深情地对我说:“小军,你不能气馁,你有文化,往后会有出息的,这本《新闻与成才》是我上初中时李老师送我的,现在送给你,她会给你带来好运…  相似文献   

9.
林洁 《中国广播》2008,(7):117-117
“我从广播中找到了姐姐!”今天,山静专门从什邡市跑到成都市,见到了躺在华西医院病床上的姐姐,两个人抱头大哭。一部小小的收音机,让分开半个月的两姐妹相聚了。  相似文献   

10.
曹保平 《出版经济》2001,(12):47-48
安然抱着枕头,挤在床边上泪汪汪地看着姐姐,眼泪掉在枕头上。安安彻底醒过来。她看着安然,心忽然一抽,抱住她。姐俩搂着,半天没动…… 安然把头埋到安安胳膊下,“姐姐——”安安惑然地看着她。 安然默默地看着安安,慢慢坐起来:“你真想知道吗?” 安然的声音很慢,她想让姐姐真切地听清并给她思考的时间:“我们睡过觉。我要了他两万块钱。” 安安被雷击了一样,半天没一点反应。她慢慢坐起来,像看一个陌生人一样:“你在外面……” “没有!是我的第一次。”安然从床上腾地坐起来。  相似文献   

11.
当我拿着见报的“豆腐块”,高兴地回到家,见到的却是妻子冷冷的面孔。当年谈恋爱时,妻子是冲着我那厚厚的稿件剪贴本,才答应跟我这个“丑小鸭”好上的,那时她最高兴的事就是能在报纸上见到我的“大名”,而且每次总要给我一份小小的奖赏。今天怎么啦?任我怎么“讨好”,妻子无动于衷,直到晚上,她才拿出一本精致的笔记本,说是送给我的“礼物”。我翻开笔记本,见扉页上写着:“谦受益,满招损”,第二页上是:“成绩只代表昨天,想收获明天只有今天奋斗”。我猛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想想昨天,看看今天,我心中充满愧疚。我一当兵就…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图书策划编辑,职责就是搜寻儿童图书市场的相关信息,从中寻找灵感。我是看着鞠萍姐姐主持的电视节目长大的"70后",和她的众多"粉丝"一样,喜欢和崇敬鞠萍姐姐。感谢那次关于玩具和图书的研讨会,第一次见到走下银屏的鞠萍姐姐,在我们社副总编辑徐凤梅帮助和指导下,我大胆地设想鞠  相似文献   

13.
《小朋友》诞生于一九二二年四月,那时我才八岁;《小朋友》创刊人黎锦晖写的《葡萄仙子》小剧,却一直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里。因为我演过“葡萄仙子”,还担任了“葡萄仙子”的主角。那时,我姐姐懿先,刚从燕京大学毕业还乡,她带回了“五四”时期新鲜的艺术气息,那时她在福建仙游岚亭小镇上,任岚亭中学校长,她是第一个在穷乡僻壤给孩子们介绍《葡萄仙子》的。她给我化装,教我唱歌和跳舞,她把艺术之花,撒向孩子们的心间。记得那是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岚亭的  相似文献   

14.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出版后,曾有读者问:真有吴姐姐这么一个人吗?是不是一个群体或组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产生,我想一是因为这套书洋洋二十本,竟出自一个小女子之手,令人难以置信;第二恐怕是因力吴姐姐“出书多年,羞怯依然,永远没有外出宣传的勇气”,始终不肯做秀(不上电视,不登照片,又不签名售书)的缘故。其实,吴姐姐不仅是真真实实的一个人,而且是一个既漂亮又能干的人。吴姐姐大名吴涵碧,祖籍湖南,现在是台湾《中华日报》的主笔兼艺文中心主任。从她自述《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缘起的文字中,可见其不同一般的个性。她说,“我是生长在台湾的中国人,就像唐朝时代生长在长安的中国人,此时此刻刚刚在黑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常见到她笑,却从未见到她哭.其实,她的情感世界非常丰富,酸甜苦辣,喜怒哀忧,也曾品尝过,拥有过,只不过不想在别人面前哭罢了.这位外刚内柔的女性,是湖北新闻界颇有名气的楚天广播电台记者陶筱秋.我第一次同她接触,是1995年的国庆期间.染病在身的“国旗卫士”陶维革,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安排下,进京参加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我作为文字记者也是应邀随行.我们是在9月28日晚从武昌火车站登上38次列车的.在列车快要启动时,一个身材不高、肩背旅行袋、手提采访机的女同志,拨开人群挤进了车厢.当我们在车厢里刚刚安顿下来,我在车厢的走道上又见到这位女同志正在用手提电话给电台发稿.待她发完稿,我和这位尚没有座位的同行聊了起来,这才晓得她是楚天电台的陶筱秋.她的干劲给我留下了  相似文献   

16.
“我母亲特别爱音乐,她给三个孩子全取了音符的名字,我哥哥叫多多,我姐姐叫米拉,我叫索拉。”  相似文献   

17.
飞机停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机场。取了行李,出了海关,到了大厅,没见到接我们的人。过了有20分钟,一位女士跑了过来,说:“是杨先生吧?对不起,因为交通管制,绕道来的,晚了。”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她又说:“你们等着.我取车。”说着,跑走了。又过了10多分钟,不见动静。我们正焦急.见她在大厅门口招手,说:“快出来.警察不让在门口停车。”  相似文献   

18.
事情往往很怪。有时,你与采访对象交谈半天,甚至几天,都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偶尔在一瞬间,采访对象一句“变调”的语言,一副“反常”的神态,一个“出人意外”的动作,常常会招致一条条蹦蹦乱跳的“活鱼”来。记得我当部队新闻干事时,就从一个采访对象的一句“变调”的语言中抓到了一条“活鱼”。那是我得知某仓库战士陈焕明连续三年被仓库党委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的消息以后,便立即前往采访。结果先后交谈了十几个小时,事迹平平,毫无新意。就在我叫他休息时,突然,他带着低沉的语气说:“唉,没啥好谈的。这些全靠我……姐姐的支持”。“姐姐的支持?”我心中一亮。经过细致了解和阅读这位姐姐在5年时间里写给弟弟的30多封书信,掌握了大量材料:她为了全力支持弟弟安心部队服役,在父亲去世,母亲得病欠债300多元的艰难情况下,24岁的她,一个人挑起全家重担,种好6亩责任田。当还清  相似文献   

19.
“这是她吗?” 1985年初秋的一个早上,我在巩县宾馆的大厅里仔细打量着一位“古代女子”。她二十多岁,身着明代服装,斜靠在沙发里,脸庞清瘦而苍白,淡淡的油彩,弯弯的细眉,双目微合,安然入睡。从那脸庞,那鼻梁,我认出了,就是她!电影演员洪学敏。我也立即进入“角色”——拿出采访本。可是推推她,她翻了个身,嘴里喃喃说:“累死了。”又困然睡去。她拍《海之恋》时那样丰满,现在怎么这样消瘦?没待我问,她又被叫上车拍外景走了,直到深夜未回。这是她在电视连续剧《红娘子》中扮演红娘子,来到巩县拍外景,紧张  相似文献   

20.
吴静 《新闻世界》2005,(3):17-20
第一次见到张越,是在半边天栏目的机房里,她正在修改将要播出的节目。她的坐姿非常豪迈,一只脚高高地翘起来搭在桌子上。问张越的第一个问题是她在上学期间有没有记忆深刻的高兴或是悲伤的事情,张越笑笑,停顿几秒后说:“我是一个没什么新闻和故事的人,也不是什么明星,所以没多少大家爱听的故事,我跟你一样,是一个记。大学学中是因为自己喜欢写东西,毕业理所当然就被分去当了老师,开始不愿意当,不过后来当上了,感觉也不错,工作一段时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给电视台写剧本,慢慢又开始做上了主持人,基本经历就是这样一个很简单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