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初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那份感觉真像是“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荷塘的那份清香,诗人的那份幽情,久久在心中萦绕,恰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我似乎听到了它的乐音,见到了它的倩影,心头也有了“淡淡的喜悦”。再读《荷塘月色》,心中那...  相似文献   

2.
《荷塘月色》中飘着的不仅仅是家国动荡带给作者的对未来的迷惘,更是家庭婚姻危机背后的难以化解的一杯人生苦酒.当爱情到来的时候,谁又能静如止水?但如果我们只是把《荷塘月色》定格为欲的宣泄,将朱自清先生定位为“意淫狂”,又未免失之浅薄.朱自清先生正是用他全部的心灵拥抱着这样一个带着残缺的美的世界,并为这一缺憾而伤感不已.这种用人格精神铸就的人生感受,才构成了作品的真善美,从而具有了与读者同悲欢共命运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夜中观荷     
因为有了月亮,有了荷塘,才成就了朱自清先生的大作《荷塘月色》。可不可以这样推论呢?当然不能。人是占主导地位的,如果没有他往日心事的积蓄,没有灵感和敏捷的才思,只怕月亮、荷塘也是枉然存在的。[写《夜中观荷》不能不由《荷塘月色》引入。设问句“可不可以这样推论呢”得出的“积累”、“灵感”、“才思”,看似赞颂朱先生,其实是为下文张本。]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透露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思想情绪,这个问题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说是淡淡的哀愁中夹有淡淡的喜悦,有人说是浓浓的哀愁;也有人说是脱离火热的阶级斗争而寄情山水;也有人说是抒发了对现实不满的忧愤之情;还有人说是小资产阶的摇摆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这一问题,朱自清先生早已作过明确的阐述。在《那里走》一文中,他这样叙述当时的情绪:“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猥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这就是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一文中透露的思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曾经有一位被朱自清称为“这一路诗的押阵大将”的诗人白采,几十年来几乎被人完全忘却。被忘却的原因多端,其中最主要一点,不是因为他新诗创作的失败,而是因为他新诗创作的成功。白采(1894—1926),原名童国华,字汉章,江西高安县人。1923年自采创作了一首长达六千言的叙事诗《羸疾者的爱》。朱自清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时将它收入,并在《你我》集乙辑中立有专论《白采的诗》,对《羸疾者的爱》作了全面分析,并将它评定为“这一路”抒情诗的押阵之作。朱自清可谓独具慧眼。  相似文献   

6.
刘琳 《现代语文》2009,(9):47-47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被一些人评价得近乎“飘飘欲仙”,仿佛欲采撷这颗明珠,非要另辟蹊径不可,于是,众多所谓“推陈出新”的理论配合花哨的课堂行为一时间竞相论起了经典。  相似文献   

7.
一、文中美的因素 散文被誉为“美文”,既是散文家又是诗人的朱先生笔下的散文更是美不胜收,《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代表作,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长期以来,它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因此《荷塘月色》是我们进行审美教学的优秀范文。 《荷塘月色》之所以美,除了它结构精巧、描绘细致等特点外,主要表现出语言美和意境美。 1.语言美 朱自清先生可谓散文语言大师,他的散文语言极具个性特色,笔法娴熟,想象丰富,变幻多姿,是散文语言境界的一座高峰。 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荷塘月色》虽不是诗歌,但在文章中确实体现了作者字斟句酌、锤炼语言的工夫,许多字词包容了极丰富的内涵,其简洁、确切是别的字词所无法替代的。如“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原文中引用了《采莲赋》片断之后,又引用了《西洲曲》里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荷塘月色》引用这四句诗的真意何在?朱自清用它表现的情绪是喜悦还是哀愁?有关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有关资料”。如,吴周文《论朱自清的散文艺术》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荷塘月色》的成功,除了归纳为手法、语言的运用,更与朱自清先生的独处有关。本文以此为基础,拟对独处作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10.
人生是动态的,人的思想情感也会不断变化。读了朱自清在不同时期写的《绿》和《荷塘月色》,我们就明显地感觉到写作《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不再是写《绿》时的朱自清了。《绿》中“我”是那样的自然率真,面对那一片绿,欣喜若狂,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无限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溢于言表。到了《荷塘月色》中的“我”,则多了几分压抑,面对荷塘与月色,产生的只是一种淡淡的喜悦,并且在这淡淡喜悦之中还掺和着某种忧愁。显  相似文献   

11.
也许是很多专家一致的理解,把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中表露出的作者的“哀愁”之情绪理解为“淡淡的”。然而,我认为,这似乎不很恰当。  相似文献   

12.
浅说《荷塘月色》中的叠词用法濮思明,潘裕玲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向来是中学教材的篇目。它之所以胜灸人口,誉满文苑.除了因为它具有含蓄的内蕴、精巧的结构、多彩的修辞格以外,还因为它运用了朴实而丰富的词语。就其运用的叠词.便林林总总.遍布全篇。若...  相似文献   

13.
阿华:老师,细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传作《荷塘月色》多遍,文字的清新优美,音调的和谐流畅,意境的朦胧空幽,总使人流连忘返。每每欲说个中三味,又感到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继荷塘美景的描写之后,又专门有一段对江南采莲习俗的描绘(是为“忆江南”)。这段文字一直以来都不为选编者和欣赏者所看重,甚至部分段落都被中学教材拒之门外而视为可有可无。这其实是践踏了经典,轻谩了作者。笔者认为,“忆江南”段落,绝非可有可无,也不是作者随意为之,它存在于这篇精美的散文中,应是作者之苦心孤诣,无论是从结构意义,从美学价值还是从作者的思想层面上分析,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半个多世纪以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写景散文,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大陆港台都是如此,只有在大陆“文革”时例外。人们对之赞不绝口,视为白话散文的典范。台湾著名诗人、评论家余光中先生,以现代人的情怀、学者的慧眼和作家的敏感读出了朱自清散文中的不足之处。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一文中,余先生较详尽地对朱自清提出了批评意  相似文献   

16.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散文方面的代表作,更是中国现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关于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历来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一、认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寄情山水,抒发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二、认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借景抒情,表现愁闷的心境。三、认为《荷塘月色》是表现朱自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四、认为《荷塘月色》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的心情。五、认为《荷塘月色》是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  相似文献   

17.
提起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似乎还沉醉于《荷塘月色》所给予我们的清醇的美感享受中。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一篇与《荷塘月色》格调迥异的《绿》吧!它将使我们进入另一种诗样的意境,它将给予我们新的享受与启迪。如果说《荷塘月色》是一曲民族风格鲜明的“小夜曲”,那么《绿》则是“生命之泉”的欢歌,它们以不同的格调、不同的旋律,谱写了“生命之歌”,表现了相近的主题与贯一的情怀,它们是一部奏曲的两个乐章。  相似文献   

18.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品。为中学语文教材之基本篇目,其语言之隽美,画面之清新,表达之流畅,抒情之自然,历来为读者所称颂,已成公论。除此之外,我认为文中“妻”的形象同样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整体风格清新自然,他的散文,无论是记叙人物、风景、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切实的抒发了自身的情感,犹如清风拂面,没有丝毫的刻意之感.而《荷塘月色》作为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集中地反映了其散文创作风格.本文就《荷塘月色》一文来谈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其写作文笔细腻唯美,所有的散文都被文学爱好者称之为美文。特别是其中的《荷塘月色》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们铺天盖地的研究和评论。《荷塘月色》将朱自清先生所有散文艺术融汇一炉,集中表现出朱自清独具特色的散文创作风格,给人一种真实的美感,直接成为朱自清先生的代表名作。本文针对朱自清先生与《荷塘月色》进行浅析,希望能够通过简单的讨论来找出其中的文学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