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钱穆早年倾向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角度解读“天人合一”,将儒家精神理解为道德人文精神。体现出他作为史学家注重经验事实、轻视形而上学的特点。就此而言,钱穆与新儒家之间的分歧较为明显。然而在晚年,钱穆对“天人合一”有了新认识,即从超越的、形而上的角度理解儒家精神。体现出浓厚的宗教内涵,这是他侧身新儒家之列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应该在关切政治、参与社会事务的同时,积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面对传统文化在现代所受到的强大挑战,杜维明认为现代新儒家首先就要继承五四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清除糟粕,发扬精华,在吸收国内外各种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杜维明为现代新儒家知识分子所作的定位在我们看来有其合理之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应该在关切政治、参与社会事务的同时,积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面对传统文化在现代所受到的强大挑战,杜维明认为现代新儒家首先就要继承五四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清除糟粕,发扬精华,在吸收国内外各种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杜维明为现代新儒家知识分子所作的定位在我们看来有其合理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4.
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在于为专制统治提供思想基础,生长不出自由民主平等的理性精神。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彻底变革,从传统家长制政治走向现代民主政治,传统儒家伦理道德体系更新为现代自由平等的新道德体系,同样是中国社会转型中新陈代谢的必然。中国的现代化目标并不照搬西方模式和东亚模式,而是充分体现世界现代文明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在当代社会里,继续以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为社会行为规范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5.
佛学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超绝”的世界观、彻究宇宙的认识论、“诸法无我”的人生观、“普度众生”的道德观,对东方乃致世界文化和人生影响甚巨。近代社会儒、释、道三派合流,为当代新儒家的学术进路成就了广阔的背景。从当代新儒家的创始人梁漱溟的佛学文化观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儒家礼学精神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它对我国社会的诸多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等级精神、忠信精神、德孝精神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之一——儒家礼学的核心。本文从儒家礼学的视角,就礼学的等级精神、忠信精神、德孝精神三个方面,探析了儒家礼学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分析了传统武术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奇葩的儒家礼学原因。这对从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新视角来弘扬民族传统武术有重要意义,对民族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世界的信任危机日益暴露并愈发严重。儒家倡导的诚信观念要求人们真实不欺,诚实守信。儒家的诚信精神同样是网络世界的生存之基,只有遵从诚信原则,增强自律意识,才能确保网络世界的净化。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文学思想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及后继者们依据其哲学观与美学观对文学现象以及自然、社会和精神现象所作的阐说。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之后,儒家文学思想早已不是原生形态了,组成儒家文学思想的一系列重要命题存在着基于不同理论体系的多种解读。俞志慧教授《君子儒与诗教——先秦儒家文学思想考论》(北京三联书店,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第九辑,2005年3月出版)是若干解读之一。该书在还原思维指引下,以先秦时代儒家培养君子儒的目标为切入点,对先秦儒家文学思想进行重新建构,读后发现该书新见迭出,严密细致,受益匪浅。今就读书所感,略论一二。  相似文献   

9.
韦伯曾断言: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格极不入。然而随着东亚经济的崛起,韦伯的推断遇到了挑战。当代四位旅美新儒家余英时、成中英、杜维明、傅伟勋都对韦伯理论及韦伯式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都对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持肯定态度,并致力于儒家伦理现代化的研究,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需要,都为人类的发展前途提供了精神方向。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新亚书院的成立及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励、唐君毅四人联名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发表,象征着当代新儒家开始崛起,在很长一段时间为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以牟宗三为核心,简要介绍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理论,从而了解当代新儒家是如何将中西方哲学文化思想高度融合,以及他们对中国儒家提出新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1930年的儒墨学论战,是日据时期台湾墨学研究的高潮。在这场论战中,部分学者力图打破独尊儒学的局面,主张"孔墨并尊",着力于发掘和肯定墨学的现代价值,另一部分学者则固守并阐发传统儒学,痛斥墨学之弊,主张在西学东渐之潮流中坚持儒家的基本价值观念。这场争论折射出台湾思想界的分化与困惑:在新旧思想激荡中,必须趋新、迎新,给予墨学以应有的地位,实际上不可避免地要非孔批儒,但儒家思想又是台湾学者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日本殖民当局压制并进而试图灭绝儒学的大背景下,激烈地反孔非儒的客观效果,则会导致对儒学根本的动摇。因此,一方面要坚持儒学的内在价值,一方面要引入新思想因素;一方面引入新思想新文化,一方面又不触动儒学根本观念,就成为日据时期台湾许多学者的真实心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景海峰对现代新儒学予以较多关注。他认为,正是汉学的没落和宋学的复振,导致儒学身份的裂变和形上意义的迷失;而新的学科定位,又为被迫转型的儒学提供栖身之所。关于现代新儒学的发展,他着重剖析了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和牟宗三的学术思想,然由于海外新儒学尚处于发展中,故而没有从学术层面上给予评定。对于儒学的未来前景,他虽然没有指出具体的发展路径,但从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上作了宏观审视。总的来说,景氏之论对于人们了解现代新儒学,探索和思考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林安梧提出"公民儒学"的理论构想。在体系构建与现实进路的双向推进下,林安梧将儒学复兴运动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极大地拓展了当代新儒学的理论视阈。总的来说,"公民儒学"学理上固然存在不足之处,但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儒学复兴路向的新展开。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孔教观的嬗变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为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改革了传统儒学,融摄佛、耶二教,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孔教体系,同时他亦提出了孔教建构的举措;第二期为戊戌变法后至辛亥革命前夕,康有为发展了三世理论,弘扬孔教的宗教性,使得孔教在宗教判释与融合中获得新的发展,其复兴举措开启了海外孔教复兴活动;第三期康有为进一步发展了三世说,指出了孔教的圆融至上性,并提出了系统的复兴孔教的方案,使孔教在复兴的实践中获得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儒家关于爱的先后顺序的理论是由己及人,再及天地万物的。艾.弗洛姆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人类关于爱的行为。弗洛姆认为人对骨肉之亲的爱是天经地义的,并且是不难的。弗洛姆更推崇对整个人类的爱,希望人们把对亲人的爱推及到整个人类。弗洛姆和儒家关于爱的理论有异有同,相比于儒家古典的哲学论证,融合于新时代的弗洛姆爱的理论更具有生命力。立足于现代社会是儒家发展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16.
孔子基本上是属于学者,是思想家与教育家。李大钊在评说孔子与儒家思想时是把两者区别开来,分别对待。他尊重并称赞孔子,但否定孔子学说与批判儒家思想,开辟研究孔学的新径。李大钊的做法不啻是一种启迪。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巨人,对中国上古时代的文化整理与传播立下不朽功绩。作为思想家是杰出的,独树一家之说。孔子个人是操守端庄、渊博谦逊的伟大学者与哲人,值得后人敬仰。但孔子的学说,尤其儒家思想应当摈弃与批判。传统是一种因袭惰性,具有历史的落后性与进步的阻力性。愈是传统的东西,越要小心,越要持批判精神,以免贻误发展。时至今日,想用儒家理论来拯救时弊未免失之迂腐。我们的精神岂能还禁锢在儒家的牢笼里?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建设当代社会精神文明而奋斗。  相似文献   

17.
李翔海先生是现代新儒学研究的知名学者,其学术成果不乏真知灼见,自成一家之言。先生对现代新儒家概念的辨析、对现代新儒学理论特质的探索、对现代新儒学发展历程的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现代新儒学的理性认知。从一定程度上说,现代新儒学研究成为理解先生思想的一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18.
儒家思想的阶级基础小农,今天仍然存在;其民本主义和博爱等思想,今天也在提倡。社会主义和儒家思想的结合点是大同社会、和谐社会的追求。我们可以用现代观念重新解释儒家思想,还可以借鉴现代新儒学对其话语方式进行改造,使思想道德建设在传统和现代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王禹偁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者,他信奉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原则,积极入世,经世致用。儒家思想作用于王禹偁文化人格的影响是深刻的,可以说,儒家思想和品格是王禹偁文化人格的底色,它决定了王禹偁文化人格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20.
儒之内涵,当以《说文》"儒,柔也"最为根本,但对其理解,似多有未得其义者。察所谓柔,一应指儒者温文柔和的人格修养特征,二指儒家在政治上主张以礼乐仁义治天下,反对武力霸道。有论者说儒以耶稣比孔子,以犹太教比儒学,立说不可谓不巧妙,但究竟还要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传统中追寻儒学之根,是即周代的师儒教育制度。儒本为王官职守之一,后流为一种社会职业,至孔子则改造为具有特定社会理想的道义追求群体。为说明儒的的社会角色影响,荀子曾根据儒学标准划分天下王公士庶品类,此为荀子论儒最可注意者。因为儒与中国古代社会之关系究竟如何,此论实有大可玩味者,因为其后的社会历史发展,似在相当程度上印证了荀子之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