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习作1":习作要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定会发生许多有情有趣的小事,试着选择一件写一写。如果你暂时想不起来写什么,可以和爸爸、妈妈聊聊,他们那里肯定珍藏着你的许多童年趣事。注意将有趣的地方写具体。脑洞大开"童年趣事"这篇习作,既可以看作是命题作文,直接以此为题进行写作,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本次作文的写作范围来自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事情,丰富习作的素材;围绕"趣"字,真实、完整、具体地叙述一件事.过程与方法: 营造情境,诱发习作的热情;范文引路,使学生写有所仿;放胆表达,交流合作,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交流中拓宽写作思路,分享、感受童年的欢乐和情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相似文献   

3.
目前,作文教学遭遇边缘化危机,考试作文、模式作文、网络作文等一直占据主流的位置.应试教育的影子始终没有隐退,表现在习作教学中,就是教师为了追求学生的习作成绩,强行剥离小学习作,一味按照成人的意愿、喜好、要求和方式进行训练,致使小学生习作时出现无话可写、"用我手写别人的话"、"儿童八股文"等现象.这使我们的习作教学陷入两难的境地:是坚持应试的习作教学,追求成绩,无视孩子的天性,还是观照儿童的生命成长,尊重孩子的天性?我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即用儿童本来的语言来观照习作教学,尊重与呼唤孩子天性的回归,让孩子乐于写作,写充满儿童心声的作文,切实还孩子一个本真的童年.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的写作兴趣常常是在童年学习写作的阶段丧失的。因为教师揠苗助长的“教”,让写作偏离了童年生活的轨道;因为教师好为人师的“教”,让写作失去了探索与发现的历程;因为教师目中无人的“教”,让写作缺席了童年应有的品质。就这样,习作教学成了飘浮在儿童生命之上的“热气球”,高高在上,难以企及。如何让习作教学与儿童的精神相遇,  相似文献   

5.
<正>2011年版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教师渐渐意识到阅读教学要与习作教学手拉手,从而实现在运用中实践,在实践中运用。但两者绝不可混为一谈,阅读教学即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即习作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是第一位的,是可以以促进写作为目的的,可以是习作教学的前提、基础、保障。但是绝不能以习作教学为目的,那样就忽视了阅读教学,违背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使命。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开展得扎实有效,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写作。正如武凤霞老师所说:"让阅读教学成为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6.
小学的"习作教学",与中学的"作文教学"和大学的"写作教学"相比,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特征就是"儿童写作"--以童年生活作为广阔背景,以儿童文化作为丰富源泉,以孕育一颗饱满的"文心"作为追求的教学目标,它不仅体现着一种教学理念,还隐喻一种教学方式,更成为一种美丽的童年生活姿态.  相似文献   

7.
"生活纪实"习作教学就是用儿童的心灵去阐释,用儿童的视野去观照,用儿童的生活去构建,让小学写作成为真正的儿童的习作,让童年在学生们的笔下真实地流淌. 我们尝试着对学生进行了"生活纪实"习作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发现,学生们在记录生活的同时,也在享受生活,体验生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思维逐渐缜密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纪实习作成了很多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有效地培养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使得习作逐渐成为学生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正习作思维,是学生写作核心素养结构中一个细小的单元,但却非常重要。美国学者唐纳德·奎恩说:"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我们知道,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同时也与思维协同发展。写作思维品质的高低,决定着语言表现力的优劣。如果说语言表现力是一篇习作外在的"血肉骨架",那么习作思维就是其内在的"精气神韵"。培养儿童的习作思维,是习作教学乃至语文核心素养培  相似文献   

9.
吴勇 《中国教师》2008,(5):33-36
<正>习作教学走向儿童,不仅体现着语文课程观念的转变,而且突出了儿童在习作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渐成为大多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综观当下的习作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在滚滚的"儿童化"的洪流中,习作教学出现了"唯儿童"是瞻而放弃自身坚守倾向:强调儿童的自然天性,丢弃习作教学的传统经验;强化儿童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的小学习作教学中,交流功能逐渐淡化甚至缺失,学生在这种缺乏交流功能的习作训练中,渐渐失去了写作的原动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交流式习作"研究。我们认为:只有把握了习作的根本特性——交流,习作教学才能逐步唤醒学生内心的需求和意愿,  相似文献   

11.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微"时代下,如何以"微"治"微",唤起孩子的写作欲望,启迪孩子的思维火花。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采用"微电影"的作文教学法,引领孩子习作,可采取以下策略:直观感受,激发写作兴趣;开启生活源头,打开写作言路;聚集再现,习作内容具体;构思巧妙,写作方法有变化。让它有效地提高习作教学效率,成就语文教学的新精彩。  相似文献   

12.
正习作指导是习作教学的中心环节,指导的质量影响着老师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孩子的习作过程、心理感受和最终的习作质量,从而影响着习作教学的效率。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一、明确目标,关注全程对于习作指导课,我们首先要明确指导什么。倪文锦教授指出,一般说来,写作课程的内容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可供学生理解、模仿的作品;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方面的写作知识;三是具有课程意义的写作实践活动。"而我们的习作  相似文献   

13.
笔者最近参加了多个习作教学研讨活动,聆听了数节习作教学课。这些课有的来自教材,有的是自主开发;有教学指导课,也有习作讲评课。从这些课中笔者感受到种种缺憾:有教学情趣,却没有童年情趣;有课堂生活,却没有儿童生活;有写作内容,却没有教学内容;有教学评价,却没有目标评  相似文献   

14.
美国小学《探险家》劝说文习作教学,不仅为我们根据文体科学设计习作教学目标、实施分层习作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例证,而且为我们带来诸多启示:以文体划分习作教学内容,并根据文体写作特点确定习作教学目标,能较好解决"习作教学什么"、‘习作教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要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必须尊重儿童学得语言的规律,遵循感知、理解、内化、外化习作方法与策略的过程;关注习作策略的获得,能帮助儿童成为一个有意识的、真正的写作者、表达者。  相似文献   

15.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习作教学应是一种追求学生"学会写作""乐写善写"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具有积极的写作态度和浓厚的写作兴趣,也就是在情绪情感上、动机上都主动习作、能于习作、善于习作。如此的习作状态是最佳的。然而,当前习作课教学中学生的"习作状态"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被教师们忽略。联系课堂调研分析原因,并结合《我的心爱之物》一课的教学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习作状态开发策略:设"趣点",情境联动,化被动为主动;把"重点",方法带动,化平淡为精彩;融"真情",坦诚互动,化心动为行动。三个方面整合推进,共促习作。  相似文献   

16.
梁彦 《成才之路》2012,(17):98-99
正一、共读——解读习作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评改能力,必须从培养他们解读习作要求入手。我在指导课中,先以一次习作要求为范例,让学生知道,解读习作要求应该从"写什么""怎么写"等几个角度入手,并教给他们巧抓"关键词"的方法,激励他们在短短数行的写作要求中关注要点,聚焦"关键词"。例如,"童年的记忆"的写作要求,引导学生抓住"趣"字,以此为核心设计整篇习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廖有利 《华章》2007,(10):152-152
当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厌写、学生无话可说和学生习作辞不达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面对学生厌写应设法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面对学生无话可说应督促学生进行积累;面对学生习作辞不达意应带领他们"转益多师".这样,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生习作最突出问题有两点:一是缺乏写作素材。目前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单调,感觉没有内容可写,习作时自然只能"造假",文章总给人矫揉造作,虚情假意之感。二是习作内容空洞无趣,平铺直叙,缺乏生动之感。如帮助学生让习作题材丰富多样,让习作的内容真实可信是目前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重难点,我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探究了以下三种策略:一、丰富习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解决学生缺乏写作  相似文献   

19.
<正>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总结的。我在平时的习作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了以下三点:关心时事,广闻博见;指导读书,汲取精华;指导方法,掌握技巧。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坚持做下去,就可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写作上的"有米之炊"单靠在生活中观察、搜寻是远远不够的,尽管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但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毕  相似文献   

20.
"笼笼统统教写作,模模糊糊学写作"成为当下习作教学的常态,也成为习作教学成效普遍低下的重要原因。如果没有"教"的真实发生,断然不会有"学"的确实成效。习作教学需要教师钻进儿童的圈子里,需要教师懂得儿童:呵护原点价值,激活习作兴趣;需要教师唤醒儿童:拓宽教学资源,激发习作潜能;需要教师引领儿童:立足精准知识,润泽习作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