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昭君是一个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典型。作为“历史昭君”,其和亲壮举被传为佳话;作为文学典型,其形象丰富而复杂:历代文人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驰骋想象,大胆构思,从各自不同的人文视角,以设身处地的感受与体悟进行艺术加工,塑造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文化昭君”,从而使王昭君从单一的历史人物发展为多元复合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学形象,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在众多“文化昭君”形象中,尤以“昭君怨”、“昭君辱”、“昭君刺”、“昭君幸”、“昭君赞”五类为多,其中蕴涵着不同时代与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民族心理、价值取向、情感心态以及文学发展状况等多方面丰富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2.
昭君何怨     
我们在历史中认识的昭君,是备受景仰的人物,历史对她赞颂有加,从未提及她有过什么怨言。而文学中所说的昭君,却总带着浓浓的怨意。这是怎么回事呢?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是矛盾的吗?哪个才是真实的昭君?昭君又有何怨呢? ——题记  相似文献   

3.
王昭君是著名的历史人物,更是中国文学传播接受史上的著名人物,由此而构成了一种文化的现象。故当人们言说昭君之时,其实是需要作出分辨的:是历史的昭君,文学的昭君,还是文化的昭君。而这三种昭君的形成,揭示了昭君题材不仅在中国文学传播史上有着区别于其他题材的特殊意义,而且更具有一种文化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昭君故事从<汉书>史录开始,经汉唐至元明,再由清代至20世纪70年代曹禺的同名剧作,昭君其人其事几经演变.2000多年间,无数文人学者透过自己的视野描摹、演绎着昭君故事,同时也改造着昭君其人其事.整体考察昭君故事的流变,可以清晰地看出历史的真实是如何透过人们的视野与当下相纠结.真实的历史是存在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再现于人们视野中的历史却变动不居.  相似文献   

5.
清代诗人黄恩彤的《昭君咏》是一首角度新颖的诗作。作者从历史事实出发,从人物性格分析着眼,指出昭君出塞不同于西汉前期的"和亲",导致昭君最终被遣的主要原因是汉元帝性格的优柔寡断,这对昭君题材诗歌的主题是一个拓展。此诗实为一篇诗歌形式的史论,是史学与文学联姻的产物。在今天的昭君文化研究中,区分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是必要的,在具体的研究中也应各有侧重,但二者之间很难截然分开,因此我们对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应该同样重视,对相关的资料也应该同样珍惜。  相似文献   

6.
王昭君是西汉元帝的宫人 ,竟宁元年 (公元前三十三年 )被遣出塞和亲。此后 ,以她的故事为题材的诗歌、乐曲、舞蹈、小说、戏曲相继问世。生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作家 ,各自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 ,再现昭君风貌 ,写下了一篇篇独具风采的篇章。面对如此众多的昭君戏 ,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却能成为其中最璀璨的一朵奇葩 ,当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试图就马致远的这一现象作一粗浅的探索。千姿百态的“王昭君”从最早的《昭君怨》到当代的《昭君行》 ,历代文人围绕着昭君出塞的故事 ,留下了一系列的昭君戏。那么 ,历史中的昭君出塞的真实情…  相似文献   

7.
历代的文人墨客自昭君出塞起,吟咏其功绩、演义其传奇、描绘其美丽的作品层出不穷,他们根据自身所处的时代,联系自己的实际境遇,塑造了千姿百态的王昭君形象,从一个正史上只有寥寥数语记载的历史人物,逐渐拥有了年龄、籍贯、家世、个性乃至生活的细节和曲折的故事,从而具有动人而长久的艺术魅力。笔者对昭君形象演变的时代因素与脉络做一番梳理,通过对历代社会背景的分析,找寻昭君形象发展嬗变的历史轨迹,揭示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昭君的时代与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历代的文人墨客自昭君出塞起,吟咏其功绩、演义其传奇、描绘其美丽的作品层出不穷,他们根据自身所处的时代,联系自己的实际境遇,塑造了千姿百态的王昭君形象,从一个正史上只有寥寥数语记载的历史人物,逐渐拥有了年龄、籍贯、家世、个性乃至生活的细节和曲折的故事,从而具有动人而长久的艺术魅力。笔者对昭君形象演变的时代因素与脉络做一番梳理,通过对历代社会背景的分析,找寻昭君形象发展嬗变的历史轨迹,揭示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昭君的时代与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于昭君和番是否为悲剧这一问题,从古至今的研究者见解不一。古代文人墨客过多渲染昭君的哀怨与悲伤,这由当时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使然。通过考察昭君故里和匈奴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看出,昭君在汉宫与匈奴处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绝非以悲剧可作定论的。  相似文献   

10.
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许多大家如郭沫若、翦伯赞、费孝通等人有深入的研究。我们重点考察王昭君及出塞和亲的美术作品:最早有汉毛延寿及历代画家画昭君的作品,可惜未见作品留存。之后,画作无数,自宋、金、明、清、近现代及日本美术界对王昭君也情有独钟。昭君出塞还大量留存民间线刻书籍插图、年画及民间工艺品中,是人们向往和平幸福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与永恒     
历史在永恒中闪着耀眼的光芒。——题记(一) 塞北的风雪,吹冷了昭君出塞的路,吹醒了昭君万缕乡愁,吹湿了昭君的眼角,滑落的泪在风中飘零。她带着一枝橄榄跨进了匈奴的帐篷,走进了历史的永恒。她用少女的一生换取了汉代半个世纪的太平。  相似文献   

12.
对于昭君出塞的路线,林干认为是经秦直道北上的。近年来,山西地区的部分学者认为昭君出塞所走路线为途经山西地区的通塞中路。从历史资料来看,秦直道仍然是昭君出塞的最可能路线,因为这条道路最便捷、最安全;呼韩邪单于在迎娶昭君之前,就沿着这条道路往返于汉朝与匈奴之间。秦汉时期,秦直道得到了很好的维护,秦皇、汉武都曾走过这条路线。在昭君出塞之时,秦直道的通行环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昭君出塞自然不会选择其他路线。昭君出塞没有经过秦直道的理由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13.
昭君的故里是在湖北省兴山县。淳朴善良的乡情成就了昭君的性格与美丽,和平使者这一历史角色成就了王昭君的千古辉煌。  相似文献   

14.
王昭君出使塞外,汉匈民族和平相处,被作为历史上民族团结与友好的一段佳话。自古以来,出现了大量歌咏刻画昭君的文学作品。但是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却不难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王昭君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悲剧人物被描绘的。人们对他寄予了无限同情、悲悯。从历代歌咏昭君的诗中充分表现了这一点。对王昭君艺术形象的这种塑造,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昭君认识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历代作者对社会现实、国家兴衰、民族矛盾、人生际遇等问题的认识和情感抒发,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历史史实进行分析,认为昭君出塞的真实情形与绝大部分诗人的描述有很大的出入。那时的汉朝非常强大,昭君出塞并不是因为汉朝的军队或者统治者无能的无奈之举,也并不是因为昭君出塞后,汉匈才停止了对峙。但是.昭君对于汉匈和平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6.
现存唐代咏昭君诗大约七十余首,这些诗歌是唐代诗人追思汉代和亲历史、审视唐朝和亲现实的产物。诗人们以汉喻唐,借史抒怀,表明自己对待和亲的态度和认识,由此带来唐代咏昭君诗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在深化主题、扩大题材和意象创新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编歌剧《昭君》不仅继承了自曹禺以来的昭君戏的加强民族团结的主题,而且在对这一历史精神的认识上,注入了消灭战争、维护和平的现代人文观念。作品解构与颠覆了以往的昭君戏中的男权意识,把一个深明大义、自尊自爱的有着和平理想和独立人格的王昭君还给了观众。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昭君出塞是汉、匈两族从战争走向和平道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反过来,昭君出塞又对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与和平,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9.
昭君出塞是汉匈两族从战争走向和平道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结果;同时,昭君出塞对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与和平,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大型歌舞剧《塞上昭君》女主人公的扮演者乌日勒春香女士因与王昭君有着相似的人生际遇,并在昭君身上看到"和"文化的精神之光而激励自己在演昭君、画昭君、写昭君,弘扬昭君精神,致力于传播昭君文化事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