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英汉心理动词论元句法—语义结构异同及使役义表达方式差异的角度出发,调查了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习得汉语心理动词的规律。调查发现,心理动词的习得难于非心理动词的习得,SE动词的习得易于OE动词的习得。此外,由于习得过程中受母语迁移的影响,"喜欢"类动词的习得优于"高兴"类动词。研究还发现,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影响心理动词习得效果。  相似文献   

2.
优选论可以利用普遍的、可违反的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分析、预测并解释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对英语音节首辅音丛sC/sCC的习得.研究发现,学习者对所测辅音丛的习得经历了一个制约条件交互调整、制约条件的序列从汉语的等级排列到英语的等级排列的过渡.对音节首辅音丛的优选论分析表明,中介语音系存在非标记性隐现.  相似文献   

3.
每个动词都有自己的论元结构,因动词与搭配的名词间存在一定的语义语法联系,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论元结构有所选择。作为动词中的一类,英语方位动词有其特殊性。一些方位动词能在两种论元结构间转换,而一些只能用于其中一种。母语学习者能很好地掌握方位动词的用法,相反,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方位动词时易犯错误。通过探讨方位动词论元结构一语二语习得情况,发现中国学习者可能受到母语迁移及英语方位动词词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时,已经习得母语,母语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研究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对英语空间介词"上/下"的习得的负迁移现象并找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5.
英语国家学生副词"就"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虚词是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的难点,副词“就”是其中的难点之一。本文拟在汉语本体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偏误分析等理论为依据,探究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学习副词“就”时的表现,以及学习策略一母语迁移、过度泛化等对学习者偏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汉语与英语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前者允许零主语的存在,而后者不允许。在以母语为汉语,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二语习得研究中,零主语(null subject)现象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主要讨论中国大学生在使用英语表达时的句子主语缺失现象以及母语水平对主语缺失现象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母语为汉语(零主语语言)的中国大学生在起始习得阶段由于受母语参数(汉语主语结构)的制约而倾向于省略主语,但随着他们英语水平的提高,最终会习得目标语(英语)参数,不再受母语参数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在汉语使用中日益普遍。在英语中,该结构为常态结构。英语母语的留学生在汉语习得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母语迁移,本文通过针对在华留学生群体的调查,在分析性别、华裔背景、汉语水平高低三个变量对接受的影响的同时,也对前人的方向性结论做出一定程度的补充与修正。  相似文献   

8.
自界面假说提出后,其在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该假说将二语习得最终造诣阶段的语言不精通状况归结为语言界面处的难以攻克。文章呈现的调查研究证实了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多音字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即便在最终造诣阶段,他们也难以轻松驾驭汉语多音字。文章在音系—语义内界面框架内分析了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尝试探讨汉语界面处的习得、界面理论的复杂性及其对汉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汉语负迁移是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普遍现象,如何在英语习得中避免受汉语母语的影响,是广大英语学习者、教师、语言学家十分关心的问题。随着语料库(特别是学习者语料库)的建立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写作、语法、口语和特殊用途英语研究已有不少成果。语料库也可以应用于二语习得中,帮助学习者在英语词汇习得过程中预知和验证从而减少汉语负迁移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英语"时""体"兼具,汉语则无"时"有"体",这一语际差异或是导致中国英语学习者时体习得偏误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借助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通过组间对比及高水平组个案剖析,考察其时体习得偏误的表征特点,探究这种偏误产生的跨语言因素及其对英语时体教学的启示。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时体习得偏误与其母语的时体特征间存在因果关系,其根源在于英、汉时空特质的差异性。这一认识对我国英语时体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论述了汉语对英语学习者写作思雏的影响,包括了研究汉语对英语习得影响的结果(母语迁移)和汉语在语言输出过程中对认知处理的作用(母语参与)。前者重点研究了在思雏模式、结构和语法等方面的迁移,后者通过图表、作文写作过程分析了汉语思雏参与的详细过程。文章最后就减少汉语在英语写作中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2.
反身代词是二语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改变反身代词习得费时低效的现状,建议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引导英语反身代词的学习。通过对母语为汉语的二语学习者习得英语反身代词进行搭建脚手架实践研究,创设与学习者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话题,为学习者提供体验,从而优化语言输出方式,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反身代词习得实效。  相似文献   

13.
汉语作为母语的学习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英语习得接触量。汉语时态表达方式与英语截然不同,本文以英语时态作为研究切入点,基于"倒置假设"理论与语言习得的回归性,通过历时性研究,呈现与分析英语学习者时态掌握程度的变化,力求证实在汉语环境下,英语接触量的增多有利于降低英语时态的磨蚀,为英语语法教学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探讨以汉语为母语、在中国标准课堂教学下英语学习者能否与英语本族语使用者一样对英语Wh一问句的约束条件敏感,即研究可习得性的逻辑问题以及发展问题。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学习者能够累积性地获得接近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能力,证明了普遍语法的系统性和学习原则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建立在儿童母语习得研究的基础上,但有别于母语习得。因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在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的前提下,而大多数情况下又是在脱离目的语社会的环境中进行的。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在中国汉语环境下二语习得的认知因素对二语习得者的中介语的影响,了解汉语环境下的英语学习者,尤其是英语初学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心理特点,以帮助我们认识外语教学的性质,进而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尽快顺利渡过中介语阶段,从而更有效地学好英语。  相似文献   

16.
以母语为壮语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往往会受到三语迁移因素的影响。在语言距离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三语习得中壮语、汉语和英语语际影响的相关因素,讨论壮族学习者在英语学习时出现的语音迁移现象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何淑琴 《英语辅导》2010,(4):138-142
在外语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是学习者面对的一大挑战,也是外语教学研究者长期关注的问题。语料库是先进技术和方法的代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语言研究的不同领域。语料库也可以应用于二语习得中。语料库是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防范汉语负迁移的好帮手:中国学习者语料库(CLEC)和现代汉语语料库(CCL)有助于预测汉语负迁移现象;英语本族语语料库(BNC或Brown)有助于强化学习者对英语用法的全面感知,从而减少汉语负迁移错误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考察了一部分中国学生在OSV语序、否定句、名词的"数"范畴、动词的过去意义表达四种汉语结构的英译中所犯的迁移错误,探讨了标记理论对中国学生在习得英语时的母语迁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学习者既迁移母语中的无标记成分也迁移有标记成分,但是无标记成分的迁移比例大于有标记成分,与标记理论预测的迁移区域基本吻合,但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王艳强 《海外英语》2011,(12):343-345
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但在以前的研究中学者们将注意力放在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上,关注第二语言对母语影响的却不多。实际上,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第二语言的影响,第二语言中的某些语言形式会向母语迁移。文章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国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其头脑中原有的汉语IP外名词性结构知识受到了英语"主语突显"结构的影响,证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的迁移具有双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汉语声调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重音存在迁移现象,尤其是汉语去声对英语重音习得的负迁移。英汉语属于不同体系的语言,学习者在朗读英语重读音节时,习惯使用汉语声调实现英语重音,造成明显的中式腔调。因此,了解声调对英语重音习得的影响无疑对提高英语口语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