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直译与死译     
张小川 《海外英语》2013,(7X):148-150
直译与意译策略是做好翻译的基本功。死译是常见翻译问题之一,是机械转换语表形式,而未能准确转换语里意义,导致译文与原文不相似的翻译活动。死译具有机械对译、保形失意的特征。死译与直译容易混淆,二者具有同一性、相似性和区别性。理解失准和表达失畅是导致死译的重要原因。破解死译步骤有三:透彻理解、完整转换、准确表达。透彻理解指从语汇、语法、文化、百科知识理解角度透彻理解原语意义。完整转换指通过正确运用直译、意译策略,确保语意完整转换。准确表达指通过正确使用增译、减译、转换、分合、对译的翻译七法,使译文更加准确、灵活地表达原语意义。直译与死译研究有利于翻译学者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好直译、意译策略,避免死译。  相似文献   

2.
《商洛学院学报》2018,(1):34-38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有优势,译者应基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和形式特点对其灵活选择。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译者应在能够保证译文准确易懂且不会引起文化误解的前提下使用语义翻译。语义翻译主要包括三种形式:直接复制原语文本的语义翻译、增加注释的语义翻译和音译加注形式的语义翻译。如果因语义翻译的使用而导致译文内容的错误,甚至带来文化冲突时,译者就必须选择交际翻译,通过使用释译、注释、增译、省译等方法,优先保证译文的易懂性、准确性和流利性。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翻译则是以负载文化信息的双语转换来表达原语信息内容的,因此我们应从认知语用学语境的角度来审视翻译运作,用动态思维的模式来处理从原语到译语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的话语系统原理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的话语是一种体现为语言转换的双重话语系统,由原语和译语话语按辩证对等的关系构成,其中原语和译语话语又由体现为原文和译文文本要素的语言、心理、社会、文学、审美、文化等若干方面的成分在形式、意义、功能等层面及音位、词素、词语、短语、句子、篇章等等级上按辩证互补的关系构成,受包括原语和译语语境在内的翻译环境制约并在环境中执行语言、心理、社会、文学、审美、文化等若干方面的功能,在时间上呈现为以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为核心的话语系统分析和生成过程,并在其总体、本体、环境、过程上分别呈现出以译语话语与原语话语之间的辩证对等为中心的辩证关联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等辩证系统特性。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语境是翻译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在寻求翻译对等的过程中,译者应该把握语境以取得能够与原文产生同样效果的译文表达。本文从语义及语体两个方面讨论了语境分析在对等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文化"传真"的制约因素与形象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要求译语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文化"传真"是翻译的理想的目标。由于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形象所承载的语义可能就不尽相同。为了唤起译语读者脑海里的直接的意象,翻译时应尽可能地保留原语形象,并根据译语的文化及语言习惯决定异化或归化,在再现形象、转换形象、增添形象与舍弃形象之间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7.
广告翻译既涉及语言转换,又涉及文化信息的传递,而后者往往会给译者造成更大困难。从文化差异、广告翻译的目的着手,结合众多实例,可以探讨英汉广告互译中如何处理文化信息,在广告翻译中可采用保留或重视原语文化信息、替换原语文化信息、增添译语文化信息、对原语文化信息进行删减四种基本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视点转换翻译法指的是重组原语信息的表层形式,从与原语不同甚至相反的角度来传达同样的信息,使译文更符合译语习惯,更易于被读者接受,更有利于译文预期功能的实现。本文分别从词、词组、习语、句子诸方面探讨了汉英翻译时需要注意的视点转换问题,以期对从事汉英翻译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於咏 《文教资料》2006,(35):130-132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转换活动,因此翻译要受原语和译语两种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的思维心理和表达习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并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产生的翻译问题。本文将通过对英汉语中的色彩、习语等词汇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利用符号学的理论,分析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带来的意义的差异和影响,以及探讨涉及文化背景差异的信息的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10.
翻译过程中最大的难点之一就是怎样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苏珊·巴斯奈特认为翻译不是单纯的文字处理,而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文化功能的等值,使原语文本的内容在译语文化里发挥同样的功能。以翻译等值理论为指导,采用直译、直译加注、意译、替换等方法翻译动物名称,能消除因动物名称文化差异在文化交流中所引起的误解,从而有效地传递动物名称的文化信息,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转换。  相似文献   

11.
初学翻译,译文容易出现死译。所谓死译,它不同于直译,直译主张在保证译语通顺表达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原语文章的句式与风格,而死译所产生的译文,则是一种译者用本族语直接写作时,决不会使用的语言。死译的根源在于译者的心理因素,即译者表达时是以“原语文章表达心理”为基础,这样就难免把Cry out and you are adead man译成“喊出来而你是一个死人。”译者从事翻译,是要以译语表达原语,那种“原语文章表达心理”显然与译者的目的有矛盾。既然译者写出来的是译语,那么他就应该首先树立“译语表达心理”,按译语语言表达习惯去处理译文,用“译语表达心理”  相似文献   

12.
翻译的本质要求译文是原文尽可能"等值"的或"最佳近似"的信息转换。但是在中文品牌商标的英译实践中,译者常常从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出发,在语音、语形、语义、文化、心理、美学等不同层面做出大胆的"叛逆性"变通。这种变通不仅使译文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增值"信息,使译文读者产生积极的联想而有利于提高译文的接受效果,也常常揭示出翻译主体的创造性,具有较高的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活动中,就原文和译文的遣词造句,重要的一点是要关注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本文通过大量的实例,论述了在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以及文化背景下翻译活动可采用的几种转换方式——抽象与具体、相反/不同/虚实角度等,使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都能得到更好的表达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作者运用文化翻译现的理论。从影视翻译的特点和原则出发.对影视字幕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等问题进行探讨,指出译者应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努力实现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的文化功能等值。还指出译语文化是决定翻译的因素.成功译文应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意信息传递的效果.即读者的接受性。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心理接受反应和谐一致.是影视翻译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5.
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生态环境。毛泽东诗词语境丰富,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翻译毛泽东诗词要实现原语与译语间"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达到原语所处的生态环境系统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译语所处的生态环境系统对译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基本对等。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交流角度研究注释法在翻译中的使用场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文化交流角度探讨注释法在翻译中的十大使用场合:为专用名词提供附加的文化信息,保留原语的形象表示法,处理译语中的文化空缺现象,解释不同的风俗习惯,对文字游戏提供文化信息,为典故提供文化信息,解释文化信息过载的译语句子,为译语读者提供文化背景以加深译语读者的理解,指出本身语意不清的原语句子,翻译原文中用第三语言写的词、词组成或句子。  相似文献   

17.
如今许多外国名著的翻译中有大量生硬、晦涩的欧式表达,这种译文不仅破坏了译语的语言美,而且也难以起到保留原语语言效果的作用。本文简要概括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表达层面的差异,指出实现地道的句法表达的必要性,并结合两位西方翻译家的相关翻译理论探索克服翻译中外国腔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译入语语境是原语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移植到译语以后新的生存环境。译入语语境对翻译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其具体表现为对原语语言和文化信息的阻塞和过滤,导致翻译中不可译现象、文化信息丢失、文化信息调整等现象的产生。正是译入语语境对翻译的这些制约作用.导致了各种翻译技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翻译既要努力做到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风格及思想感情,又要尽力保证译文的自然、流畅、符合原意,从而较好地解决“理解”和“表达”这一矛盾,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来保证原语和译语的一致。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不顾原语的意思和两种语言的差异,逐字逐句死译硬译,译文就会不伦不类,令人费解或闹出许多笑话。这时,就要译者认真吃透原文,采取一些变通的灵活手法,运用符合中文习惯的语法和修辞手段,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处理,从而把原义的内容实质和思想感情较好的再现出来。在译文语言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找一个最接近于原义或相当于原…  相似文献   

20.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文化旅游翻译的目的是通过翻译使译语等效于原语的功能。文化意义的翻译涉及面广,使目标读者接受译文并达到译文的预期功能绝非易事。文章拟结合功能主义目的论从文化词和句子的翻译方面探讨一下文化旅游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