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张立  刘莉 《湖南教育》2004,(10):38-38
情境导入今天风和日丽,我们一起去爬山!我们来到了青山绿树之中(实物投影:青山绿水的照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显示万座青山重叠的静止图片,播放瀑布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让我们在默读中走进课文,看看这个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感悟课文第一段听瀑布的声音,请读读下面两句话。课件显示:A好像浪涌上岸滩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B又像风吹过松林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比较上面两组句子,哪个说得更准确?师生对读,引导背诵:还没看见瀑布,就(),好像()又像()。第二段瀑布就在不远,快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瀑布)课件显示:“(千)丈青山衬着(一…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重点词和中心句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对课文词句理解越深,想象就越生动,认识就越真切,理解就越准确。一位教师在教《瀑布》一课时,紧紧抓住了文中的比喻句,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课文中写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写山风吹拂倾泻的瀑布“如烟、如雾、如尘”。教师要求学生想象波浪涌上岸边和风吹松林的景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声音响亮且绵延不断;想象烟、雾、尘土,比较它们的共同点是白茫茫、轻飘飘、迷糊糊、雾蒙蒙,使文字上的瀑布在学生心里成了能听、可见…  相似文献   

3.
关于语文六册24课《瀑布》中第三、四句,《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解释的:“‘好象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声音比较响,大约是瀑布冲到山底的声音。‘又象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声音比较柔,大约是瀑布从山上下来,在空中发出的声音。”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瀑布从山上下来,在空中发出  相似文献   

4.
一、恰当使用录音 ,解决用言语难以表述的问题《瀑布》是一首饱含深情的风景诗 ,诗的第一节写未见其形 ,先闻其声。在讲这一节时 ,学生一读完 ,我们就提问 :“为什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听见了瀑布的声音?”学生答 :“因为瀑布的声音非常大。”但瀑布声到底是怎样的 ,到底有多大 ,还是不清楚。我们接着说 :“让我们来听瀑布的声音 ,再想一想它像什么?”然后放录音 ,学生真真切切地听到了瀑布的声音。啊 ,原来是这样的!这么大 ,这么有气势 ,这声音到底像什么?学生会利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相似文献   

5.
以下片断是有位教师在教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文《趵突泉》第二段的教学过程 :教师 :“这段描写趵突泉的泉水 ,你最喜欢哪一句?谁愿意说说 ,并把你喜欢的理由与大家分享一下。”学生 :“‘一溪河水 ,清浅 ,鲜洁 ,’我认为这句很简洁。”教师赞赏地重复 :“简洁。”学生 :“我喜欢‘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的优美意境。”教师发出会心的微笑 :“大家和这位同学一样闭上眼睛体会一下优美的意境。”教师 :“大家对喜欢的句子理解得真好。老师最喜欢第三句 :‘假如没有趵突泉 ,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 ,妩媚这个词写得很传神 ,你们怎么体会这一句…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的新理念下.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喜欢”,诸如“你最喜欢哪句话(哪一段)”,“把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一段话)多读几遍”,“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等等。  相似文献   

7.
导课巧设计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新课的导入就如同这“先听见的瀑布的声音”,使人有一种想探幽揽胜的冲动,起到了酝酿情绪、渗透主题、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作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次成功的导课能为整节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巧妙地设计导课环节,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学,除了注意与低年级紧密衔接,继续完成识字任务,巩固识字成果以外,仍然必须紧紧抓住词和句的训练,重点抓好段的训练,并为段向篇的过渡训练打基础.怎样通过讲读教学完成这些主要训练内容?下面以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三篇课文为例谈几点建议.1、加强词句训练.中年级的前期,字词教学仍然带有低年级字词教学的特点,即在注意字音字形学习的同时,逐步加重词义教学.例如《瀑布》这一课,要让学生学会的生字新词是“瀑布”、“比喻”、“屏”等.首先应读准课题中的生字瀑(pù),比较字形暴—瀑—爆,提示注意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在检查学生预习后的自学情况时,看其是否读准了喻yù(圆唇音,第四声)、屏píng(后鼻音第二声)的字音;是否记住了字形,喻—愉作比较;是否懂得了词义,“比喻”:打比方的意思.“屏”即屏风,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看见过的屏风样子来理解词义.在朗读课文时读准诗中“一转、一道、一座、一阵”这些数量词.在分节讲读、理解诗意时,抓住重点词句.如:“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教师可设问,是怎样的声音?课文中作者用两句话告诉我们瀑布的声音像什么,又像什么?(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的声音,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的声音)通过抓重点句让学生说说句中重点词“叠叠”,原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的新理念下,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喜欢",诸如"你最喜欢哪句话(哪一段)","把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一段话)多读几遍","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等等.  相似文献   

10.
一篇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离开这个整体,孤立地理解词句,就难以理解得深透,甚至还可能误解。五年制第六册24课《瀑布》这首诗中有这么一句:“这般景象没法比喻。”教参上这样解释:“作者突然望见了瀑布的全身,立刻被壮丽的景象所吸引,一时想不出用什么语言来形容(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只是感到太美了。”这里果真是作者“一时想不出用什么语言来形容”吗?否!看前一诗节,作者用“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和“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来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有幸聆听了一堂生动的语文课。教学《瀑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瀑布声音的动听景象,马老师先用课件展示瀑布的画面。然后以热情信任的目光,摆出一副思考的样子,引导看学生一起想象着站在瀑布脚下听到的情境,又模仿瀑布“浪涌海滩、风吹松林”的声音.声情并茂地把学生引向那令人向往的瀑布。  相似文献   

12.
正现以苏教版三上《第八次》课文为例,谈一谈构建"以写为本"的阅读教学范式课堂,即"2+1"范式课堂(一篇课文2教时完成+第3教时拓展)。第一课时:三读三问,理清课文脉络上课一开始,我以名言"有志者事竟成"引入别出心裁地讲故事:听说过这句名言吗?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发生在外国的有志竟成的故事吧。然后范读课文,字正腔圆,感情饱满,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初读课文环节,出示了不同层次的"三读"要求——一读: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根据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二读: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长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三读: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有幸聆听了一堂生动的语文课.教学<瀑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瀑布声音的动听景象,马老师先用课件展示瀑布的画面,然后以热情信任的目光,摆出一副思考的样子.引导着学生一起想象着站在瀑布脚下听到的情境,又模仿瀑布"浪涌海滩、风吹松林"的声音,声情并茂地把学生引向那令人向往的瀑布.  相似文献   

14.
案例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写了巴金爷爷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情景,你喜欢哪一次看到的景象呢?把你喜欢的有关句子多读几遍?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再在全班与同学交流。 (学生自由阅读,并分小组讨论) 生:我  相似文献   

15.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然后多读几遍。(学生读课文,画句子,读句子。)师:刚才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现在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听,并告诉他你的感受。(学生下位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互读课文,互说感受。)师:想让同学们都分享你的收获吗?(生齐答:想)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我很喜欢花儿盛开的样子,所以我觉得很美。生:我也喜欢这一句!(读)我喜欢“小莲蓬”那可爱…  相似文献   

1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瀑布》(六年制语文第五册)一课的教学重点。叶圣陶先生的这首诗歌描绘了瀑布雄伟壮丽的景象,其中贯穿着作者“听到———远看———近看”时所产生的不同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要把作者的情感脉搏把握住。教学中,我抓住七处比喻和三处感叹指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效果显著。1.读“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里,作者未见瀑布,先闻其声,循声而来,心情开始不平静,随着距离的越来越近,心里越来越激动,总想找到合适的字眼表达此时的感受。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浪…  相似文献   

17.
教材内容: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苏教版)第六册《荷花》。教学内容:《荷花》第二自然段。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个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然后多读几遍。(学生读课文,画句子,读句子。)师:现在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听,并告诉他你的感受。(学生下位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互读课文,互说感受。)师:想让同学们都分享你的收获吗?(生齐答:想)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  相似文献   

18.
我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比较注意学生读和写能力的培养。我每讲一篇课文,尤其是精读课文,都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中感悟,悟中写文”的学习情趣。具体做法是通过启发学生读懂课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哲理句、优美句、过渡句、照应句等句子,并让学生写出自己对句子含意、意境的理解,或让学生模仿写出相类似的句子,或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写出有创意的句子,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整篇课文和写作的能力。下面是我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然后多读几遍.……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组织学生去庐山秀峰瀑布游览的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游览方案:听瀑——观瀑——画瀑——摄瀑——制作盆景。到了秀峰,教师带领学生拾阶而上。远远地就听见了瀑布的轰鸣声。教师停下脚步,对学生做侧耳倾听状,说:“同学们,你们听,这是瀑布的声音,它象什么声音?”学生有的说:“象叠叠的浪诵上岸滩。”有的说:“象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