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60年代初到现在,在长达30多年的岁月里,我国新闻界关于大寨和曾经被称为“全国第一个大寨县”——昔阳县的新闻报道,不仅发稿数量多得难以计算,而且内容、体裁十分广泛。多年来,各个方面对这些报道及其经验教训,议论纷纷,褒贬不一,甚至还有个别同志借口包括大寨在内的某些先进典型报道一度发生的某些错误,提出要把整个典型报道“淡化”“消亡”的论调。针对这种情况,遵循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大寨报道的长期实践,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纠正错误,汲取教训,这无疑将对当前和今后改进先进典型的报道都会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寨是我的第二故乡。从1967年12月到1980年11月,我在大寨工作、生活十三年之久。 1994年春天我重返大寨采访,凤莲见我时不说“去大寨”、“来大寨”,她说:“老段回来了。”  相似文献   

3.
第十七回赴大寨寻访郭凤莲虎头山拜谒永贵墓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曾是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个圣地。毛主席一个“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使全国亿万农业战线上的各级领导和农村基层干部群众从四面八方朝圣般地涌向这个小山村。那时,像我这样一个一直从事农业报道的记者,到大寨参观学习始终是我的一个梦想。可惜,这个梦想一直到1991年7月我任辽宁农民报总编辑时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原本是一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小山村。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1963年夏天大寨遭遇洪灾后,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不向国家伸手等待救济,而是与天斗与地斗,三战狼窝掌,展示了大寨人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英雄主义气概,使大寨一举成名。1959年国庆10周年,陈永贵登上天安门城楼,见到了毛泽东;1960年,山西省委发出向模范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学习的号召;1961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大寨之路》的文章。中央最高机关报浓墨重彩的报道,感染了无数中国人。  相似文献   

5.
大寨新故事     
最近出版的一期《新民周刊》发表题为《新大寨纪实》的“特别报道”。文章回顾道,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那时起,一场学大寨的运动延续了15年,它和“工业学大庆”并称为两面红旗。大寨“一大二公”,为毛泽东一往情深的人民公社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而陈永贵作为“毛主席的好学生”,后来也从小山沟走进中南海,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然而,随着1978年农村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行,大寨寂寞了。一场悲喜剧过后,我们又重新听到了大寨的声音。进入90年代,当地政府再次提出:重新发扬大寨精神。村委会主任贾春生说:“陈永贵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今天改  相似文献   

6.
读了人民日报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一日头版头条刊登的《全国学大寨,大寨怎么办?》的报道,颇受启发,我反复地读了三、四遍。我认为,这篇报道对当前全国各地学习大寨的热潮中,将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既为全国进一步学习大寨精神指出了方向,又为大寨继续前进指出了方向。报道的主题是新颖的。照一般人通常的想法,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学大寨的新情况下,报纸将继续报道大寨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人民日报却以显著的版面刊登了大寨不足之处,这一面体现了对先进地区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另一面更加有力地宣传了大案人不断革命的精神。从报道中,  相似文献   

7.
从1964年毛泽东提出“农业要靠大寨”,至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这一阶段被称为“学大寨时期”。大寨成了规范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社员行动的样板,也是人们向往和朝圣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名噪一时的大寨人如今也反思了。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郭凤莲感慨不已地说:“靠别人树典型不行,还是要用自己的腿走路。”这无疑是大寨人反思后清醒的结论。然而,需要反思的不止是大寨人,至少还有那些将其树为“典型”的别人,其中包括新闻记者在内。郭凤莲曾问写过大寨“经验”的记者:“‘大寨人生来就爱斗,七斗八斗不停休’、‘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这些顺口溜是你们编的还是我们说的?”郭凤  相似文献   

9.
作为记者,有时颇费周折所获得的是一堆并不满意的零碎材料。如何找到报道的“灵魂”构筑报道的“骨架”,又采用什么方式将主题与材料统一起来,是最见记者思想和技能的两个“试题”。一个有深厚理论功底和娴熟技艺的记者,往往能交出满意的答卷。1995年11月27日市场报刊出的《大寨走向市场》,就是一个能表现记者这方面能力的典型例子。笔者曾陪同记者到大寨采访,对采访所得了如指掌,对如何从零碎材料中提炼主题,怎样做到大主题与碎材料的统一感触尤深。 1995年11月9日,人民日报市场报记者杜峻晓、沈新花为采访阳泉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住在阳泉宾馆。  相似文献   

10.
一、对大寨的报道。其他报纸采用的是照片和通讯综合的方法,而经济日报则以特写的形式且题目就很吸引人即:《郭凤莲“卖”酒》。一下子就把读者牢牢地给抓住了!使你非把这篇文章读完不可。读后让你觉得人家记者写的很亲切、很活泼、很生动,感到记者不是在刻意写报道,而是在和读者聊天,而读者却在不知不觉中,把十四大后这五年里大寨的变化全知道了,确实令人过目不忘。  相似文献   

11.
大寨报道中的是是非非──一个老新闻工作者的反思马明从60年代初到现在,在长达3O多年的岁月里,我国新闻界关于大寨和曾经被称为"全国第一个大寨县"--昔阳县的新闻报道,不仅发稿数量多得难以计算,而且内容、体裁十分广泛。多年来,各个方面对这些报道及其产生...  相似文献   

12.
夏秋之交,我到阳泉采访,顺路到名噪一时的大寨看了看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她同我70年代开始共事,见面没有寒暄,直来直去,如实交流。郭凤莲1980年4月由于种种原因,离开大寨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先后调到晋中果树研究所、昔阳县公路段当了11年名副其实的国家干部。1991年11月,上级为了重振大寨雄风,决定让她回大寨再展宏图。她深知“二进宫”之艰难,但是为了事业,也为了再一次显示一下“自我价值”,便欣然同意接受新的考验和挑战。一年过去了。她不为粮食发愁,谁都晓得这里的  相似文献   

13.
报纸、通讯社部分典型报道二组关于蒋筑英的报道 (光明日报) 关于罗健夫的报道 (工人日报) 消息17篇十五斤牛肉干成了难题 (新民晚报) 耕者有其贵农民穷变富 (南方日报) 张旗击鼓三进“衙” (湖北日报) 文化部政治研究室负责同志就鉴别黄色录音带问题答本报记者问 (中国青年报) 大寨也不吃大锅饭了 (羊城晚报)  相似文献   

14.
最近参加编写人民日报史,我翻阅了自1964年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以来十几年的人民日报的有关报道,感触良多。这项宣传持续时间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为党报史上所罕见。那时候,全国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山区平川,江河草原,处处学大寨,人人谈大寨。一个不足百户的小山村,竟然名扬全国,新闻媒介有其“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新闻队伍中的一支,我们是怎样书写这段历史的?我自己又是怎样想、怎样干的?我一边翻报纸,一边苦苦地思索。当然,我们的工作离不开历史条件,尤其在“四  相似文献   

15.
夏秋之交,我到阳泉采访,顺路到名噪一时的大寨看了看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她同我70年代开始共事,见面没有寒暄,直来直去,如实交流。郭凤莲1980年4月由于种种原因,离开大寨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先后调到晋中果树研究所、昔阳县公路段当了11年名副其实的国家干部。1991年11月,上级为了重振大寨雄风,决定让她回大寨再展宏图。她深知“二进宫”之艰难,但是为了事业,也为了再  相似文献   

16.
去年5月,人民日报关于昔阳“西水东调”工程的报道和社论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大批读者来信寄到编辑部,认为报纸说出了他们早就想说而没敢说出的话。有两封来信提出这样的问题:“过去你们各新闻单位大批记者云集昔阳,宣传报道连篇累牍,难道不该总结点经验教训吗?”“过去昔阳、大寨什么都好,好成一朵花,今天怎么又变成这样?真叫不可理解。”来信提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深思,应该作出回  相似文献   

17.
在1985年全国好新闻入选作品里,有一篇《人民日报》记者采写的获一等奖的通讯《今日大寨》。这里录下它的开篇一段: “金秋时节,我来到大寨。第一印象是,这里山村静悄悄。虎头山默默无语,大柳树长丝低垂,几条牛在山坡慢悠悠地吃草,小雀在枝头鸣叫……往昔那‘红火’的景象,那无尽的人流,都已悄然逝去。那曾经踏上四面八方的参观者的千千万万个脚印的大寨之路,如今已长满荒草,只留下窄窄的山道。夜晚,我住在大寨国际旅行社,偌大一层楼只我一人,静得令人发怵。清晨,我站在虎头山边,遥望蓝天白云,不禁思绪万千:大寨!你为什么这样寂寞?”明眼的读者,从这段描写里已经品味出这篇通讯的特色了。在评委和编者为它加的简短评语中,最后是这样下结论的:通篇报道寓理于情,笔调自然而流畅,使读者在亲切的形象感受中,与主题思想发生共鸣。这  相似文献   

18.
“农业学大寨”,这是一句每个40岁以上的中国人都熟悉的话语。大寨。这个一百多户人家,不到2平方公里的村子,由于其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全国农村的榜样。村里的党支部书记陈永贵,还曾被提拔成了国务院副总理。改革开放之后,大寨一度走人沉寂。如今,沉寂多时的大寨再次被人提起。因为它修了一座庙。并香火不断。在意识形态的高烧退却以后。大寨是怎样的大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特写本指电影中突出地拍摄人的面部或局部、一个物品或其局部的镜头。上乘的影视作品中,能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清晰的视觉形象的,首推特写镜头。同样,特写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文体,通过形象描绘来再现现实生活中富有特征的片段,能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特写的功能首先在于它的现场感。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特别强调用描写的手法去再现报道对象。通过精心描绘,渲染气氛,达到情景交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笔者今年春节时曾前往大寨采访,发表了《春意融融大寨年》的特写式报道。其中写到:“院门上、窑洞前、楼门,一副副崭新的对联耀眼夺目;街道上,花炮纸屑随风起舞;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在院里玩耍、疯跑;炒菜和馒头的香味从各家传出。好一幅喜迎吉祥、欢庆丰收的农村风俗画。”“玻璃上‘三羊开泰’的窗花细致巧妙。窗台上那盆吊金钟郁郁葱葱,数十个花蕾正含苞待放。她与石家庄陆军学院女子方阵队的合影还挂在床头。转眼工夫,老宋回来了。”这篇新闻作品就运用特写手法,再现了大寨过年时的情景和人们欢乐的心情,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特写的局部化能使读者对事情、事件了解得更清晰。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文体,特写就是要对报道对象的某些局部做突出的、重点的...  相似文献   

20.
还是那条松溪河,还是那座虎头山。农历正月十九日晨,记者踏着满地烟花爆竹碎屑,走进鸟啭鸡鸣、艳阳高照的大寨村。 村口著名的“火车皮”式“大寨楼”前,当年名满天下的创业功臣宋立英和一群老姐妹正在清扫街道。前一晚闹红火,放焰火点燃的“棒槌火”仍东一处,西一处冒着缕缕青烟。见我们走近,老宋便拄着扫把和我们聊起来。她说,去年上冻早,一场大雪把大寨多少年不留白茬地的老习惯也破了。今年打春早,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