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旭  余晋 《英语广场》2023,(23):44-48
本文基于自建《远大前程》英汉平行语料库,着眼于《远大前程》两个不同译本中AABB式叠词的使用情况以及叠词在译文中扮演的角色与承担的作用,考察不同译者在选择使用AABB式叠词时所受的影响。结果显示,王科一译本AABB式叠词使用比例更高,主万、叶尊译本稍低;AABB式叠词在译文中有五大功能:表时间持续、表程度加深、表动作重复、表数量叠加以及表范围的限定;译文中AABB式叠词主要为副词和形容词性,名词和动词数量较少;AABB式叠词词性特点以及译者的主观因素是影响AABB式叠词运用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叠词进行了分类,并针对每一类叠词,提供了在Antconc中的正则表达式,方便各类叠词的提取。基于1对4《傲慢与偏见》平行语料库对翻译汉语文本中的叠词展开研究,发现在翻译汉语中叠词的分布符合Zipf-Alekseev的分布规律,词类的分布同样符合该规律。在了解翻译汉语中叠词分布规律的同时,最终帮助译者更好地使用叠词这一修辞手段。  相似文献   

3.
赵婷婷  余晋 《英语广场》2023,(17):45-50
本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考察AABB式叠词在《洛丽塔》黄译本、于译本和主译本中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三个译本中状语叠词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定语叠词,而且黄译本和主译本中AABB式叠词的使用数量远远超过于译本,因为黄译本和主译本倾向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通过研究黄译本和主译本中增译的叠词,本文发现主译本在归化的同时,对原著思想张力的还原也是高保真的,而黄译本更偏向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以上差异主要是由AABB叠词的语义功能、句法功能以及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原则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4.
在汉语中叠词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叠词韵律紧凑,在文中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故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汉语为此,英语亦然.但是由于中英文间不同的表达方式,汉语中叠词很难有效的翻译成英语.通过对两种语言的特点、用法进行比较,初步提出了一些汉语中叠词的英译方法,并就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大量叠词的使用是福州方言童谣的突出特点。研究主要从声音叠词、动作叠词和性状叠词三方面入手,旨在分析不同叠词形式背后所隐含的儿童趣味与生活美感,由此探寻出成人对儿童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6.
东北方言中叠词样式丰富,使用频率极高,叠词研究对于传播东北文化,展现东北方言独特魅力。我们以《东北方言大词典》为材料,列举了东北方言中叠词较多的词类并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妙用叠词     
《家教世界》2012,(7):49
我国古代有个大诗人叫李清照,她写的一首词叫《声声慢》,开头是这样写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话被誉为叠词使用的经典。叠词是汉语的一种重要的词语现象,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文章因为使用了叠词,更显得逼真,词语的含义也变得丰富。错用叠词找耳光从前,有一个财主家的管家,为了卖弄自己的学问,总爱说叠词。  相似文献   

8.
叠词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格,能带来特殊的语言表达效果。叠词形式多样、功能不一,在传达情感、强调意义和创造意境等方面颇具功效,其使用可促进语言形式和内容达到艺术统一。在结构工整严谨、对字词精炼传神、美学效果要求较高的汉语古诗词中,叠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聚焦汉语古诗词中叠词的常见类型、特殊功能,关注其英译的策略原则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郭华 《小学语文》2013,(7):86-87
小学语文教材选录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这些课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叠词。叠词是指重复同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这是一种应用极广的词类。通过叠词的使用,能够传神地描写出人和物的音、形、情、态,有栩栩如生的表达效果。小学一、二年级是学生积累和初步正确运用词语的关键期,新课标也在第一学段提出了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要求。研究教材中出现的叠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关注文章作者的写作技巧,品味文本的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0.
赵奎生 《现代语文》2003,(12):46-46
叠词是将某个词语重叠起来使用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叠词有部分叠词、全用叠词、连续叠词和间隔叠词四种。运用叠词,可拓展意境,以造语奇隽而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加强语气,增添声韵美。明末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十岁时常秉烛夜读。一次,江苏布政使陈云浦归省夜宿顾宪成家乡,闻顾夜读,次日召见,出句令对,顾即对之。联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后书于东林书院。联语勉人潜心读书,关切时事。上下联各十一字,“声声”、“事事”构成部分叠词,强调读书用心,胸怀天下。广东端午节的习俗是赛龙舟并演戏。清末某年端午节…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叠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词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即将两个音、形、义完全相同的词重叠使用,增加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本文试就汉语中叠词的翻译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王涵 《英语广场》2023,(20):20-23
在用词考究、意境深远和声韵和谐的古诗词中,叠词的使用十分广泛。叠词具有语义、语音和形式上的美感,可以很好地传达文人的情怀,但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很难完全体现出叠词的美感。本文基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原则,对古诗词中叠词的英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黄素 《海外英语》2020,(6):26-27
叠词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段,其音、形、义使文学作品绘声绘色,朗朗上口.《西厢记》中有大量叠词.这些叠词韵律优美,句式整齐,成就了《西厢记》清新俊雅、生动活泼的艺术风格.该文主要从叠词的类型和翻译手段入手,简谈叠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叠词是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之一。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305篇,使用过叠词的就有200篇,如:关关雎鸠、杨柳依依、灼灼其华、言笑晏晏、蒹葭苍苍等。巧用叠词,能更好的表达思想,刻画人物,绘景状物,增强韵律美;巧考叠词,能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5.
妙用叠词     
《家教世界》2012,(4):49
我国古代有个大诗人叫李清照,她写的一首词叫《声声慢》,开头是这样写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话被誉为叠词使用的经典。叠词是汉语的一种重要的词语现象,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文章因为使用了叠词,更显得逼真,词语的含义也变得丰富。  相似文献   

16.
卓欣莲 《海外英语》2011,(12):237-238
汉语中叠词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体现语言韵律美、形象美、修辞美的典型手法,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叠词在多种文学体裁及日常生活语言中运用广泛。但是由于中英文不同的表达方式,汉语叠词,很难有效的翻译成英语。该文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叠词进行归纳对比,初步提出了一些汉语叠词的英译方法,并就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重叠而构成的词,古人叫“叠字”,我们现在称之为“叠词”。一些普通的单音节字,一经诗人巧妙地运用,仿佛点石为金,让语言产生了新的活力。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05篇中使用叠词的就有200篇,后来的《古诗十九首》在叠词运用上堪称典范,唐宋诗词中也有很多用叠词的经典诗篇。  相似文献   

18.
何善秀  李宗 《英语辅导》2008,(6):120-122
叠词是常见的修辞手段,体现语言的韵律美、意象美和表达美。叠词的使用可以使语言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本文分析了许渊冲教授在诗歌翻译中不仅准确理解了原诗的意义,领悟了原诗的美的蕴涵,而且灵活地借助各种技巧,传达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相似文献   

19.
小学各册语文课本中,各种形式的叠词大量出现,让小学生认识和学会使用叠词,对提高读写能力是大有帮助的。在教学和讨论叠词时,必须把叠词和叠字区分开来。先比较下面各组例词: ①人人天天处处朵朵点点家家户户层层叠叠一间一间一缕一缕②说说读读看看讨论讨论商量商量③轻轻远远呆呆隐隐约约迷迷糊糊④妈妈姐姐星星泡泡⑤偏偏稍稍刚刚渐渐⑥熊熊粼粼谆谆孜孜⑦淙淙沙沙嘟嘟喔喔喔例①至例③是叠词。例①是名词、数量词重叠,例②是动词重叠,例③是形容词重叠。例④至例⑦是叠字,它们分别是  相似文献   

20.
叠词是汉语古诗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其在翻译成英语时是个难点.本文通过使用许渊冲的"三美"论赏析汪榕培翻译的陶渊明的诗,进而总结出汉诗中叠词的荚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