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贵刊高中版2011年第3期发表了严明军老师的文章[1],文章从分堆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转化,得到引理2及结论1-4.这些结果结论都很好,但遗憾的是问题并未完美解决,本文将解决文【1】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分堆问题得以完美解决.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数学公开课上,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把10根火柴每3根分成1堆,能分成几堆?还剩几根?并让学生分别在座位上用实物(火柴)分出来.结果,全班学生几乎都把10根火柴分成3堆,剩下1根。唯独一个学生兴致勃勃地回答;“我分的和他们分的都不一样……”原来,他把火柴分成3堆以后,又把剩下的1根平均撅成3段,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排列组合时,我们常会遇到分组或分堆问题,很多同学感到困惑.在此,笔者给出一种解此题的方法——先分堆,再给人.  相似文献   

4.
求解分堆问题,首先应理解:堆与堆之间是没有顺序的;其次要注意各堆的元素个数是否相同,若相同,需除以堆数的阶乘.  相似文献   

5.
<正>将n个不同元素分成m堆(每堆至少一个,每堆个数可以不相等),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这样的问题通常称为分堆问题.当n,m较小时这类问题解决起来并不困难,但要给出一般的结论却不容易.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先来探讨这样的问题:将n个人分配到m个单位(每个单位至少一人,各单位人数可以不相等.n≥m),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显然,这一问题的结果除以m!就是上面分堆问题的  相似文献   

6.
林娟 《华章》2012,(33)
文章从文人画的特点着手对水墨人物写生教学中学生轻造型重笔墨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呼吁大家关注形体.并提出观点:造型与笔墨相互依存,且二者要达到完美的结合才能取得最高的审美效果;只有先解决造型问题,笔墨才能获得自由.文章最后得出总结:造型与笔墨没有轻重之分,只有解决问题的先后之分.  相似文献   

7.
不同元素的分组与分配问题是历年高考的一个热点,也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此问题的解法,现归纳如下: 1)无次序的即不可分辨的分组问题可称为分堆问题(分组问题).分组问题常有:均匀分组,部分均匀分组,非均匀分组等3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OP07等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设计了红外发射、红外接收电路、比较电路.设计了的单片机计数和显示电路,设置了加1和减1按钮,解决了1分球和3分球的计数难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问题呈现的两种解法进行分析,找出错解的原因.通过深入探究得到问题的另一解法,再将问题一般化,然后从数与形两个方面使得一般化的问题得到完美解决.最后,还得到更具一般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正大家好,这里是浩然~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款平时经常使用的精品软件——Altrun。淀粉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电脑上装了一大堆程序,桌面上一大堆图标(图1),但要找一个程序就非常的费劲,特别是当某个目录层次很多或者有些程序安装在非系统盘上的时候……怎么才能快捷地启动程序呢?今天这款Altrun可以完美地解决你的这个问题!下载地址:https://Altrun.googlecode.com/files/Altrun%20V1.46.rar  相似文献   

11.
分堆问题     
1问题提出将n个不同元素分成m堆(每堆至少一个,各堆个数可以不相等)(n,m∈N*,nm),问有多少种分法?分析很显然,如果问题中的n,m比较小,应用排列、组合原理,结合典型分堆(或分组)问题的  相似文献   

12.
完美二进序列偶是完美二进序列的推广,其对应的组合结构称为差集偶.文章通过直接构造方法给出了Zu上的(4t;2t-1,2t-1,t;t-1)-差集偶,进而证明了对任意正整数t,都存在4t长等重完美二进序列偶.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要以图形为辅助工具,而且其解法的优劣,解题过程的繁简和结论的完美都与图形位置的特性有密切关系.笔者结合教学,谈谈如何利用图形位置的不同特性来解决数学问题.一、位置的特殊性图形位置的特殊性是指图形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  相似文献   

14.
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问题解决理论认为思堆是起源于问题的.而问题却是数学的“心脏”。新课程下的创新教育要求数学教师应以“问题”为出发点,提出帝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课堂提问是打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设置高效的课堂提问能驱动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创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堆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1 一个闪念 本刊2004年第3期发表陈立军老师《究竟为什么错》一文,文中谈到学生不易掌握一类最值问题的求法.笔者在教学中也反复遇到类似情况,虽然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与改进,但一直都未能完美地解决.后来又在本刊2004年第11期上看到孙建斌老师的文章《一类二元函数最值问题的一种解题策略》,读后非常兴奋!因为若用这种策略去解决前一类最值问题,简直易如反掌!突然有一个念头闪过:是否可以先让学生掌握这种策略,然后再用它解决前类最值问题?!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大环节。具体操作模式是:1.初读课文,理清顺序,把握内容,解决课文“写了什么”的问题;2.细读课文,赏析文章精妙所在,感悟文章写作方法,解决“怎么写的”的问题;3.体会写作的意图,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解决“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定义在均衡问题与不动点问题的公共解集上的分层变分不等式的解的问题引入了一种新的混合迭代算法,证明了在一定参数条件下的强收敛性.所提出的算法也解决了另一种三层变分不等式的解的问题,推广了相关文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聊城大学为了使802.1x客户端分发方便,在接入设备中做配置,允许未通过认证前即可上校园网,并让用户可以从聊城大学网络信息中心网站上下载客户端,从而使客户端分发问题得到完美解决。  相似文献   

19.
功课跳跳豆     
分苹果小猴子要把100多个苹果分成若干堆,若6个一堆多出3个,若8个一堆多出1个,若10个一堆少1个。问共有多少  相似文献   

20.
对于“猴子分苹果”问题 ,如果猴子只数较多 ,按照常规方法去解 ,比较繁琐 ,也很难做出正确答案 ,本文介绍一种方法 ,可解任意只猴子分苹果问题 .问题 1 海滩上有一堆苹果 ,按下述方法分给 3只猴子 :先分成 3堆一样多的苹果还剩一个 ,把这一个扔到海里 ,第一只猴子拿走其中一堆离去 ;再把余下的苹果也均分成 3堆仍多一个扔进海里 ,第二只猴子拿走其中一堆离去 ;最后把余下的苹果也均分成 3堆仍多一个扔进海里 ,第三只猴子拿走其中一堆离去 .问原来至少有多少个苹果 ?最后至少还剩多少 ?分析 按照常规思路 ,假设原来有n个苹果 ,根据题意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