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杨冉 《采.写.编》2021,(6):127-128
教育政务新媒体作为政务新媒体的重要子板块之一,在宣传教育政策、传播教育动态、引导教育舆论、展示教育成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陕西省教育新媒体研究院连续四年发布的数据报告为依托,以数据解读陕西省教育政务新媒体发展宏观情况,梳理陕西省教育政务新媒体发展的阶段与特点,总结陕西省教育政务新媒体五年发展,为持续研究与发展作出前期回顾.  相似文献   

2.
程婧 《传媒》2023,(18):45-47
在信息时代,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应用日益发展。公安机关在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人民群众中担负着重要职责。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公安政务新媒体完成了包括微博、微信、视频号等多种新媒体平台的搭建,取得了警务工作创新发展、构建良好警察形象、推进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成效。通过对公安政务新媒体的微博、微信、视频号传播实践发展现状和功能作用的分析,以期为公安政务新媒体的创新发展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霞  谢龙飞 《青年记者》2016,(36):96-97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疆政府部门开始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政务微信公众号在新疆社会信息传播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2014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发起“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在全疆各级机关抽调20万名干部直接到基层;为了配合这一活动,政务微信公众号“最后一公里”开始运营,以其丰富的本地化信息和灵活的新媒体编辑手段迅速走红全疆.本文选择“最后一公里”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内容特点和编辑、运营经验,为新疆乃至全国的政务微信公众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赵同 《采.写.编》2021,(6):115-116
在互联网环境中,政务新媒体逐渐成为政府部门与社会大众开展交流互动、传播政务信息的重要渠道.而提升政务新媒体的影响力,对于充分发挥政务新媒体的功能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提升政务新媒体所具有的影响力为出发点,从政务新媒体宣传推广、受众互动、内容生产与传播以及长效发展机制的构建四个层面,对政务新媒体运营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孙群慧 《新闻前哨》2022,(16):18-19
近年来,各级政务新媒体发展迅速,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成为各地方、各部门政务新媒体的标配,如何运用政务新媒体发布权威信息、加强政民互动、引导舆论、推进信息公开等工作,本文介绍了地市级政务新媒体如何利用媒体融合的优势,改变过于严肃的信息发布形式,积极回应网民关注,服务政务公开、加强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6.
微信公号已经成为争夺话语权的新战场。除了国家网信办推动设立的6万个政务微信公众账号,各党报党刊也正在跟数以百万计的"草根"公号抢麦克风。由于微信公号获取关注者的成本越来越高,每天都有很多单打独斗的个人公号进入休眠状态,而拥有资源、人力和资金优势的"国家队",至今仍在源源不断地登场。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老派的党报党刊,已经在新媒体时代华丽"逆袭"。一个可资佐证的信息是,"新媒体排行榜"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11月的微信  相似文献   

7.
当前政务新媒体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提及.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在第三方平台开设政务新媒体账号,通过此类平台开展新闻宣传、政策咨询、互动交流等政务事务.同时也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通过政务新媒体进行咨询留言交流互动,甚至通过政务新媒体平台来办事.本篇对政务新媒体的发展现状、现存问题等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政务新媒体的未...  相似文献   

8.
陈楠 《传媒》2021,(12):53-55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民间话语等成为社会舆论传播的重要内容,给社会舆情治理带来许多新挑战.政务新媒体是开展社会舆情治理的重要载体,发挥着网络议题设置、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舆情疏导等功能.本文认为,应以《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为指导,提升政务新媒体内容质量,创新政务新媒体服务方式,加强政务新媒体社群建设,发挥政务新媒体的社会舆情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9.
政务新媒体作为一个新兴的热门政府政务服务平台,以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引起学术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以商丘市地方政务新媒体为个案,通过对地方政务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探索制约政务新媒体良性传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对政府形象塑造、政务信息公开、政务危机公关、舆论引导、网民互动和行政网络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昕瑜 《青年记者》2020,(12):62-63
2019年5月以来,广东、江苏、浙江等地一些地方政务新媒体出现"关停潮",众多地方政务新媒体账号发布"停更公告",如何看待此轮"关停潮"?地方政务新媒体又该如何突破运维困境?晶报政务新媒体矩阵"阳光号"的融合创新实践,为运维困境中的地方政务新媒体提供了突围困境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1.
袁晓川  刘昱 《青年记者》2020,(11):90-92
我国政务微博自2009年开通,截至2019年6月,31个省(区、市)均已开通政务微博,仅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数已达13.9万个①.相关政策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使得政务微博的发展由“自由生长”转向“有序管理”.政务新媒体的社交媒体属性明显,在政务公开、政务管理、政务服务中强调与公众的互动、沟通.  相似文献   

12.
目前,政务新媒体已经成为政府与公众互动的重要平台,对发布政务信息、回应公众关切和正确引导舆情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认真分析政务新媒体普遍面临问题,结合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政务新媒体工作经验,探究和分析政务新媒体的运营机制和策略,为政务新媒体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陈仕泽 《东南传播》2021,(9):130-131
在移动互联时代,政务新媒体是政府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务效率;加强政民互动,凝聚联系群众;引导网络舆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平台.然而,在政务新媒体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队伍建设滞后、资源缺乏整合、回应互动不足困境.据此,本文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整合优化媒介资源、创新传播内容和形式上,指出提升政务新媒体传播影响力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4.
李国军  王凯 《传媒》2023,(20):51-53
政务服务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突破创新,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通过两微一端以及社交平台开设了新媒体宣传服务账号,随着政务新媒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政务新媒体平台也成功出圈。文章探讨了政务新媒体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具体分析了“四平警事”政务新媒体的走红路径,提出了政务新媒体的创新策略,希望能够为政务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抖音短片的出现为政务新媒体提供了新的沟通渠道.隶属政府的抖音短视频能够促进人与人的互联互利.由于二者的融合,产生了双赢的作用.本文在对"政务新媒体"和"抖音短视频"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政务新媒体与抖音短视频深度融合的价值,指出了抖音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政务新媒体与抖音融合的健康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深入推进以来,我国政务新媒体建设和政务传播能力呈快速发展态势,向融合创新、提质增效的成熟阶段迈进。政务短视频是政务新媒体的传播形态之一,指政府相关部门在官方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上发布的传播政务信息的短视频。2018年4月,首批政务短视频账号在抖音推出,截至12月政府部门拥有政务抖音号5724个,共发布25.8万个视频,累计获赞43亿次,被称为“政务短视频元年”。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8,(2):58-62
文章认为政务新媒体是当前公共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陷入舆论漩涡的担忧限制了政务新媒体的发展。因此,面对新媒体时代公共信息传播的重构格局,需要重新梳理政务新媒体与舆论生成之间的关系,提升政务新媒体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8.
媒体融合成为我国主流媒体转型改革的核心指引,也为政务新媒体发展壮大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深入剖析媒体融合背景下政务新媒体的三重发展,并从高质量与时效性的矛盾、娱乐性与严肃性的平衡以及从同质化到特色化的转变三个方面,探讨政务新媒体的理想状态与现实不足。最后,对政务新媒体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政务新媒体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何习文  张均  黄啸 《新闻前哨》2022,(19):54-55
随着现代媒体的快速崛起,传统政务媒体的局限开始逐渐显露,极不利于政府职能的发挥。为此,政务新媒体逐渐成为政务新闻的主要载体,但当前政务新媒体仍旧存在传播渠道单一、传播时效性不足、传播形式刻板等问题。而如何拓宽政务新媒体新闻传播渠道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新时代媒体发展现状与整体格局,从政务新媒体实际情况入手,提出新时代下政务新媒体新闻多元化传播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务新媒体传播方式和效率得到了快速提升。另一方面,媒体传播的社会化发展和公众政治参与热情的逐渐提高,使得政务新媒体的传播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如何稳步占据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服务公众的传播制高点,加强其创新传播路径的研究无疑是当前重要的课题[1]。本文从政务新媒体的相关综述入手,分析政务新媒体的发展状况,阐述当前政务新媒体传播中存在的困境,探索创新政务新媒体传播的途径,以期能够推进当前政务信息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