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6,(22)
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受众不但参与媒介文本的文化消费,而且参与了其生产与流通的过程。但弹幕视频的参与式文化体现出新型的特征:即文化增殖与市场增值的双重性;参与内容的娱乐化偏向以及较低且单一的参与层次。弹幕用户的交互式参与及其娱乐共享,使其成为媒介经济、文化经济的再生产者。  相似文献   

2.
别君华 《青年记者》2016,(23):43-44
区别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消极受众,新媒体时代的用户消费更加强调其主动性和不同消费者之间的广泛互动.美国文化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界定这种主动参与形成的文化为参与式文化,以UGC(用户原创内容)为代表的参与式文化成为当今网络媒介文化中不可忽略的方面.近几年兴起的弹幕视频作为参与式文化和开放性文本,邀请消费者积极参与到新内容的创作和传播、分享过程中,强调了互动对话和意义的阐释流动.本文选择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弹幕视频网bilibili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文本分析法,对弹幕视频网站的参与式生产路径进行考察,以解析新媒体环境下参与式文化创造的深层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既与IP全产业链一体化的生产机制有关,也和文化消费者尤其是粉丝群体的"生产者式参与者"的介入有关.数之不尽的IP文化资源和跨媒介平台丰富了消费者的文本生产能力,呈现出复杂交错的文化认同、抵抗、协商与妥协.以往的原创与改编、创作和接受的关系结构已难以概括如今复杂的产业化运作流程.在全球创意经济时代来临之时,IP全产业链运营中特有的参与文化与文本生产/消费之间的形塑关系,也恰恰昭示着IP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动态过程及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新媒体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构建起一套全新的参与式文化体系。新媒体传播全力推动了参与式文化的发展,这一助推力主要来自技术与社会这两者的综合作用。受众参与式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总体表现主要有四个方面:传播模式与传受关系的改变、共享性文化的发展、社会变革的推进、个体交往与互动的重建。受众应培养辩证与批判的思维,因此需从认知和实践两个维度同时推进,提高受众的新媒介素养,以应对这一全新的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5.
"参与"的语境是"参与式文化",指公众利用网络或是其他媒介手段参与文化的创造、分享和传播,博物馆受其影响出现了"参与式博物馆"。美国博物馆学家妮娜·西蒙(Nina Simon)的《参与式博物馆》是介绍这一趋势的著作,阐述了博物馆"参与"的建构,列举了"参与"的四种实践,以及如何评估和管理参与式项目,梳理了参与式文化与参与式博物馆、Web 2.0与博物馆2.0、网民活跃度与观众多样性三个方面的理论来源。本文是该书的译者序。  相似文献   

6.
张恒 《东南传播》2023,(2):127-130
建立于沉浸技术、算法与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型媒介元宇宙开创的传播可能愈发多元,昭示着媒介发展的未来进化方向。以具身传播和时空重构为特点的高新技术赋予媒介使用者以更为自由、开放、平等的姿态参与内容生产与情感交互,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分析媒介使用者与媒介环境之间交织的新的传播关系,并对其构建的传播范式弊端进行理性探讨,是人类传播迈入新的传播时代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简要总结并分析社会性媒介内容传播过程(生产与使用)的基本特征。社会性媒介内容生产与使用过程整合为内容产用过程,内容生产者与使用者都成为内容参与者,即内容产用者。其内容传播管理过程体现为由集体看门人参与的集体看门过程。社会性媒介内容传播过程的四项基本特征分别是:内容参与的开放式、协作参与式;参与者自发、平等地参与,但角色不同;互动式的内容评估过程导致内容的持续未完成状态;内容公有,恰当体现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模式与传受关系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对受众来说,新媒体环境正在催生"参与式文化",受众从以往"传统媒介的靶子"转型为媒介的"管理者",因此促成了受众媒介素养的转型,从以往强调受众对待媒介时的批判能力到强调受众的自我选择和管理.根据这一变化,有学者构建了"媒介素养之塔"理论框架,据此框架,受众的媒介素养可以从媒介安全素养、媒介交互素养、媒介学习素养、媒介文化素养四个层次分析.  相似文献   

9.
社会化媒体时代,信息生成与传播机制发生了根本变革."关系"在所有信息生产要素中处于最核心的位置,"关系"的力量深度统合了"内容"的生产,它不仅占据了信息消费入口,拓宽了内容分发渠道,还再造了新闻生产型构,深度革新了媒介生产"语态","关系至上"的理念或将超越和取代传统的"内容为王".于是,注重关系、发现关系、经营关系、通过关系之桥梁寻求和强化同用户、市场的普遍连接,是社会化媒体时代社会组织尤其是媒介机构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论手机文化及其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文化是指以移动通信技术为物质技术基础,以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和跨媒介融合为产业依托,以手机媒介为信息传播、社会交往、文化创造与交流的工具,以信息服务和文化内容创造、生产、传播和消费为主要内容,随着手机的普及应用而形成的一种流动的大众媒介文化生活样式.在构成上,手机文化是由手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层面联结融合所构成的文化形态.综合地认识和把握手机文化现象,有利于推动手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参与式传播是一种自下而上、扁平化的传播方式,有利于扩大编研成果传播范围,实现全民参与和多元共享.通过剖析社会力量参与档案编研成果传播存在的路径障碍,从"身份赋权、内容赋新、技术赋能"三方面提出档案编研成果参与式传播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发展的冲击下社会开始转入了消费时代.市场导向与新技术的发展为国学的当代传播注入了动力,但也引发了新的问题,新媒体时代的国学传播景观日益转向"奇观".国学文化媒介产品愈发追求商品化;图片化转向引导媒介文化的生产不断视觉化,造成了文字传播的倒退,对国学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藉此,受众应正确对待当代媒介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媒介文化生产者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共同促进国学在当代的良好传播.  相似文献   

13.
参与式文化的理论框架从剖析媒介的消费行为出发,研究受众如何通过自身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影响媒介及其传播内容.以参与式文化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对互动剧的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发现互动剧在模式、形式和价值上并不完美,还只停留在弱互动层面.通过受众和粉丝文化理论挖掘互动剧潜在的深层次互动价值,以增强交互体验为核心,对互动剧加以创新,增强其持久的创作力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耿蕊  刘静 《当代传播》2021,(6):94-96
微传播的出现改变了媒介生态格局和受众触媒习惯,为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体现,也是建立国人文化共识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符号.微传播的碎片化内容、裂变式传播、深层次互动等特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再现与重塑的新介质;短视频、微动画、超文本、游戏以及直播等微传播形态,进一步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媒介中再现文化内核、在他文化中创造文化生机以及在丰富文化功能的作用.新传播形态的介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如何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微传播语境中的碎片化与本质化、娱乐化与本色化、商品化与本位化、传递观与仪式观、民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成为当下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杨健 《青年记者》2012,(2):23-24
物体、消费和传播媒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媒介被认为是消费主义文化传播的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工具,是消费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传媒通过建构消费场域对消费主义进行意指生产,媒介文化与消费主义彼此处于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传播技术改变了电视剧文化再生产的过程.电视剧作为复制性艺术的属性被传播技术强化了,媒介促使其生产的模式化,成为一种"仿真"的过程.与此同时,互联网传播技术强化了电视剧传播中的文化区隔,这和产品提供方式与观看方式的改变存在直接联系.电视剧参与媒介环境的塑造,互联网传播技术的互动性促进了文化资本的内化.文字符号的参与为电视剧文化再生产中理性因素的提升创造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传播政治经济学认为,在传媒业的知识生产中,商业资本使媒体从业人员作为雇佣工人将劳动力转化为媒介产品,同时受众也通过"生产性劳动"不仅仅作为媒介产品的使用者和消费者而存在,也参与了媒介的再生产过程.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及技术形式的日新月异,这使得"使用者创生内容"的意义也超出了"消费即生产"的范畴,相较于形式的经济产值,受众对于传媒环境投入的完整意义也有待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给新闻信息的传播生态带了巨大的改变。媒介融合是新千年以来传媒行业演化、发展最为突出的趋势,这场涵盖技术更迭、媒体生产方式转变、信息传播渠道变迁、受众信息消费偏好变化、媒体结构及组织架构调整的革命,不仅改变了信息生产和信息分发的方式,也改变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渠道与传播内容、信息生产者跟生产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财经新闻的生产传播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国内财经新闻在融媒体技术影响下形成的新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19.
张宏伟 《青年记者》2016,(33):24-25
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
  人类社会的每次媒介技术革命都会对旧媒介产生冲击和影响,而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第五次媒介革命与之前有着显著的不同:政府已经很难再对整个社会的传播资源和传播权利进行严格的控制,以个人为中心的用户的加入使这场新媒介革命变得与众不同,形成了新型的媒体文化--参与式文化。这种文化是以身份认同为基础,以表达和分享为目的,以主动生产和传播信息为表现,以多媒体交互为主要沟通渠道的文化样式。  相似文献   

20.
何芳 《编辑之友》2015,(12):75-79
T2O模式是电视媒体对"互联网+电视"模式的尝试,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节目内容的生产、互动与传播.这一模式探索改变了传统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与运营模式,实现了从传统的电视终端的内容传播到网上即时消费、线下实时体验的融合发展.通过内容生产方式的重构,将电视媒体、电商平台、实体产业和移动客户端组合起来形成一个闭合的产业价值链,有效地实现了电视媒体和网络电商平台的优势互补,更加适应当前的媒介环境的转变,也是电视节目制作寻求新突破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