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银华 《军事记者》2011,(10):24-25
2011年6月6日,《中国国防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刊发了题为《如果求生,生的希望他最大》的人物通讯,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好反响。该稿编辑经过反复打磨,使一篇普通的表扬稿成为一篇生动反映典型事迹的人物通讯,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启示:要采写、编辑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就要重视稿件的二度挖掘和深加工。  相似文献   

2.
季丽瑛 《视听界》2001,(1):39-39
我在编辑人物通讯稿件的实践中,时常遇到这样几种“常见病”。  相似文献   

3.
我们《陕柴报》创刊迄今,曾发表了许多人物通讯。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编釆人员和通讯员把笔触伸向身边的先进人物,把焦点对准时代精神这个闪光点,写出了大量质量较高的人物通讯。我自己就曾在编辑之余,釆写了50多篇人物通讯,人物专访和人物特写。我有这样一个体会,那就是一篇人物通讯要抓住读者,从写作上得把握好标题,开头、正文、结尾几个环节。人物通讯,标题是点睛之笔。我们《陕柴报》发表的人物通讯,标题比较有特色,象《且看‘哥儿们’重抖擞》、《划线行当无名草》、《‘大胡子’轶事》、《劳模行列新面孔》、《放飞小天鹅的  相似文献   

4.
每天,报社编辑部都要收到来自记者和通讯员的大量稿件,稿源充足、从中挑选较好的稿件进行加工、润色,是编辑乐此不疲的高兴事。但是,有一个问题却长期困扰着编辑们,这就是新闻稿件总是写得太长,明明几百字可以写得很好,却要冗长到上千字。一篇人物通讯,偏偏写成这个人物的传记;一篇工作报道,偏偏写成方方面面的工作总结:一篇会议消息,偏偏写成会议材料的全面摘抄,总觉得稿子写短就显不出水平。  相似文献   

5.
清晨六点,《参考消息》编辑部各办公室的门开了,灯亮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文信息稿件一摞一摞地摆在编辑面前,繁忙的一天又开始了。《参考消息》,每天四开四版,两万字左右。许多读者可能一目十行,一翻而过,然而,“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两万字凝结着多少编辑、译者的心血啊!《参考消息》编辑部的信息网络跨越五洲四海,沟通世界各国。来自全球每个角落的电波,通过电报、电传、文传、电话,从空中、海底、太空,源源不断地涌向编辑部。一排排电传机、文传机昼夜不停,每天仅抄收的海外电讯就达150万至200万字。世界各地公开出版的各个文种的报刊、书籍以及其他  相似文献   

6.
王东 《军事记者》2010,(2):67-67
初入新闻行当的人,要过的第一道关口当属语言关。 两年前,我刚开始到团机关搞报道时,脑子里装满了华丽的词藻,采写的新闻稿件中,也喜欢用成语和警旬,因为我觉得只有这样,稿件才会显得有文采,博得编辑的青睐。为了收集那些词汇,我一有空就翻阅报刊,剪贴了厚厚的一摞资料。  相似文献   

7.
记得我刚刚学写新闻报道时,有许多生动的材料,一到我的笔下,就显得干巴巴的。后来我除了在挖掘新闻题材上下功夫外,还注意捕捉与主题有关的细节和语言,这么一来,报社的编辑认为我的稿件有点味道了,因而稿件的采用率也提高了。一九八三年元月,《工人日报》刊登了我采写的一篇通讯,题为“烈士母亲的儿女”。这篇通讯的开头,就是我通过亲  相似文献   

8.
我曾写过一篇《丑媳妇不怕见公婆》的写作体会,寄给《中国记者》,10多天后,收到退稿并附有该刊编辑的一封信。信中说,此稿不适宜在《中国记者》上发表,但可寄给别的业务刊物,有希望发表。我按这位编辑的指点,将稿件修改后寄给《荆州报通讯》,不久就被该刊以较大篇幅发表了。《中国记者》让有希望在别的新闻刊物上采用的稿件另稼给婆家,这种  相似文献   

9.
陈鹏 《军事记者》2006,(6):22-23
《空军报》2002年1月29日一版头条刊登的通讯《龙世雄踏上探亲路》,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尤其受到基层官兵的交口称赞。几年后,本文编辑就这篇稿件“出笼”的过程,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反刍。这是一篇差点“流产”的稿件,由于编辑随机捕捉到新闻线索,并紧追不放、精工细做,进行再创作,才使一条很容易“擦肩而过”的新闻登上了报纸的头版头条。  相似文献   

10.
光阴荏苒,到报社任记者、编辑转瞬已10年。虽说发表过千余篇稿件,编辑过不少版面,但获国家、省、市新闻奖的也就区区20个,令自己满意的就更少。翻阅几遍过去发表过的东西,感到《“不满意”的也领牌》这篇通讯还算是比较好的一篇。这篇通讯在第五届福建省新闻奖评选过程中决定一等奖时,评委们已近全票赞成。我所在的《三明日报》历来没有文字新闻送评过中国新闻奖,此文至今仍是《三明日报》文字新闻所获的最高奖。回首采写这篇文章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1998年9月11日,我接通知参加当天下午在市公安局会议厅召开的“满意和不满意派出所”评选…  相似文献   

11.
记得一位老报人曾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作得好,犹如画龙点睛,可以使文章大为生色。在编辑工作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体味到这句话的分量。现仅就通讯员来稿中常见的几个问题,谈一下人物通讯的标题制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要领。一、要生动形象。有些通讯员在写稿时,自觉不自觉地把消息式的标题运用到通讯的稿件中。例如《党委书记×××不搞官贵民轻,对部下批评错了敢于公开道歉》、《共产党员××勇救落水儿童》  相似文献   

12.
杨玲 《军事记者》2002,(11):49-49
选稿件,是新闻编辑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每天有不同类型的稿件大量地涌进编辑部。编辑要从众多的稿件中,选择出具有高质量的稿件。这对编辑人员来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一、保证报纸质量编辑报纸需要稿件,就同打枪需要子弹一样,子弹上不了膛,枪就如同一根铁棍,发挥不了枪的作用。稿件选择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报纸的质量。其中,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决定了要保证报纸质量就必须对稿件进行选择。一方面是新闻事实多,版面有限,不可能都刊登。每天世界上发生的事中不少是新闻事实。报社每天要收到各种新闻和情报,集中到编辑部。这些…  相似文献   

13.
人物通讯的写作最忌概念化,无细节。如果说人物通讯是一座房子的话,细节就是一块一块垒成房子的砖头,没有砖头就没有房子;没有细节,就没有人物通讯。细节,对整篇人物通讯关系极大,而细节采写的深入与否?运用得当与否?以及细节与细节之间串联得成功与否?将决定这篇人物通讯是否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4.
人物通讯是反映新闻人物的事迹及成长过程的通讯报道,是通讯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人物通讯究竟如何写,似乎很难回答。世界之大,千人千面,怎可能用一种形式去套呢?在这里只想谈谈近年来写人物通讯与接触人物通讯稿件的一些感想。  相似文献   

15.
编辑在稿件退修时应把握好作者的心理节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正视作者心理问题 编辑与作者为共同修改稿件而进行沟通的过程,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编作双方感性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因素对这一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作者的主观性、能动性是稿件修改工作的决定性因素,作者对编辑所提出修改意见的理解程度、认可程度、执行程度,决定了稿件修改的速度、质量,也就决定了期刊编辑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版面设计艺术是担负着新闻宣传功能的报纸的一个客观反映形态,是新闻编辑对稿件的总体把握及其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和物态化的成果。客观存在的通讯、消息、报道、人物专访、评论等一大堆纷繁芜杂的信息,到了编辑手中汇总起来,其容量有一定的限度。编辑以艺术的眼光去设计并动用一些新闻美术形式力求把文稿编活,这样经过加工处理的版面自然就有了自己的版面语言体系,活生生展现在读者面前。好的版面设计,可以让读者更为容易地接受信息。  相似文献   

17.
去年九月二十一日,《经济日报》三版《可爱的中国》专版,发表了我写的《十里荷香伴油香——任丘油田漫步》一稿。我惊喜地发现,这篇游记体的通讯改得比原稿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凝结着编辑的心血和汗水。这篇稿件原来题目是《任丘油田漫步》,当时就感到它一般化,可是我搜索枯肠,实在想不出自己满意的标题来。然而,经编辑精心改成《十里荷  相似文献   

18.
在我的案头,放着一摞厚厚的已经编审完毕、正待发排的书稿《新闻采写诀要》。这是曾亚春同志以他们举办的《飞龙杯奖》征文活动的获奖作品为基础,加上所编《南阳日报通讯》中的优秀文章结集而成的一本新闻业务性专著。曾亚春同志向我简要介绍了编辑这本书的缘由和构想,要我给它写个前言,我欣然接受了。因为,第一,这将  相似文献   

19.
工作通讯是比较难写的一种文体。但是,它配合党中央、省委的重大工作部署,贴近工作实际,反映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指导性,深受读者喜爱,也是党报党刊常用文体。而在编辑这类稿件的过程中,大家普遍认为,工作通讯来稿“拿来就可用”的不多,很多稿件文从字顺,但由于存在一些“致命弱点”,编辑总是感到“欲用不能,欲弃不忍”。本文试结合来稿和编辑体会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曹莹 《新闻传播》2004,(7):51-51
在报纸中,编辑工作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编辑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报纸的质量和宣传效果。稿件来到编辑部,都要经过编辑处理,同一篇稿件,不同的编辑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正是由于处理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稿件见报后产生的不同的社会影响。而决定编辑处理稿件方式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编辑的判断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