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主题是作者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中心思想,对理解一部小说至关重要;叙事手法是作者为讲述故事所采用的手段,多样的叙事手段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本文通过对《中性》这一作品所蕴含的多重主题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分析,以期对作品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2.
张维 《阅读》2008,(6):17-18
《灰椋鸟》一文写得有声有色.既描绘群鸟归林的样子.又倾听群鸟归林的喧闹,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赞叹。读着读着,我们不仅被群鸟归林的奇景所陶醉,也为作者生动的描绘所赞叹。其中,文章的调味品——修饰语.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教学“简谐运动的图像”时感到描绘简谐运动图像的实验操作不够方便,描出的图像不便于分析,因而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装置结构科学合理,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4.
春游湖     
徐俯  朱春菲 《阅读》2006,(3):F0004-F0004
徐俯——北宋诗人,夹岸——两岸;蘸水——碰到水面,形容雨后湖水高涨,断桥——桥面因被湖水淹没而不能过人,故称断桥。不度——不能渡过湖去。 诗人把春汛的平常景象描绘得极富情趣,一叶小舟从平静如镜的湖面轻划出来,取得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却能看出诗人用意的精巧,燕子,桃花,春雨,断桥,小舟,柳阴,所有这些影致在诗人的笔下构成了一幅生动灿烂的春景图。  相似文献   

5.
小说《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成名之作,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辉煌的巨著。小说主要以美国内战及战后重建时期为背景,以郝思嘉、白瑞德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一幅壮阔而又生动的南方社会的生活画面。小说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成功的刻画了数以十计的人物,他们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显示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能。以男主人公白瑞德的人物形象为分析重点,就他对美国社会旧有传统大无畏的反抗和出色的适应环境能力,以及他对爱的执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第三回围绕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故事情节,比较集中地描写了书中主要人物的出场。它不象《水浒传》那样主要人物一个一个登场,说书人可据以敷演成宋(江)十回、武(松)十回,它也不象《三国演义》三顾茅庐请诸葛,费了几多周折“千呼万唤始出来”,而是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所见所闻,从不同视角自然而然地让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陆续亮相,使读者自第一眼即领略其人鲜明的个性色彩,真是“天生地设章法,不见一丝勉强”。(脂砚斋批语)作者呕心沥血描绘的生活图景及倾注的思想感情极为深刻而迷人,对人物出  相似文献   

7.
选择与原作相一致的口吻 ,准确地传递原文作者的所思所感 ,使读者尽可能感悟到原文作者所描绘的文字形象和创造的文字意境 ,才称得上原作的完美再现 ,只有这样的译文才是最忠实于原作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仇海涛 《阅读》2012,(10):18-20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这里的"路"就是指文章的表达顺序。我们阅读文章时,只要认准了"路",就能更好地"走"进文字给我们描绘的世界中,真切地倾听到作者的心声。下面,我就苏教版小学语文的一些课文,和同学们谈谈如何根据一些文章的体裁来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全书或直接或间接地透露出了作者的人才思想。对于统治者,他期望他们能够识人重才,礼贤纳士,远离谗佞,赏罚分明;对于臣子才士.则希望他们能够举贤进才,不斥异己,施才尽责,除忧安民。在人才的培养上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思想方法与手段。而社会、时代、传统及个人的诸多因素,使作者在《西游记》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才观既具有保守性,又具有进步性。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中国白话小说由整理加工旧话本进入了个人创作的阶段,不少文人纷纷创作新小说。由于当时小说尚未登大雅之堂,多数作者还不肯显露其真实姓名,署名便取一个室名别号,这就使得近世治小说史者用力稽考,也往往得不出个准确的答案来。由于文献不足征,有的小说的作者恐怕永远也考证不出来了。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以讽刺的笔法展现了明代中叶形形色色的士林人物,由于作者吴敬梓运用片断式的结构来组织小说,所以文中绝大多数人物的性格呈现单一化的特征,缺乏丰富性和完整性。但笔者所论的匡超人则属例外,吴敬梓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具体描绘了一位青年儒生的发展变化乃至堕落的历史,极为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2.
毛主席这首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谰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全词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表达了革命者对战争、对美的看法。引导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分辨哪些词句写的是实在的事物,哪些词句写的是由实在事物引起  相似文献   

13.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由于其便捷性和可视性而被学习者们广泛应用。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将物理规律、概念、实际应用、各个知识点的衔接关系等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发散,将发散思维和逻辑思考的过程以文字、图像、颜色、连接符等可视化的形式展示出来,培养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作者还将课堂知识学习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探索出利用思维导图辅助物理实验学习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物理实验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4.
莺莺和张生叛逆性格的每一步发展 ,都要引起微妙、复杂而激烈的内心斗争 ,他们性格成长的具体过程 ,正是其内心斗争的历程。作者善于捕捉特定的时机 ,抓住戏剧冲突的关键时刻 ,描写他们的心理活动。其手法多种多样 ,或通过第三者的观察 ,或通过梦幻的描绘 ,或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和室内环境的布置 ,或通过琴声和日常生活用品等 ,从各个侧面描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使人物形象十分鲜明突出。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学最显著的特征是抒情诗的发达。这些即兴式的抒情短章的创作,多在饮酒的环境中进行,它们记录了作者平日积累于心底,经酒精刺激徒然爆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人生感受。本文从文学史中有关的生动的作品和史料中,具体描写了这一段千古诗酒风流,寻绎不同时代不同个人诗酒因缘的不同特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中国酒文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隽永的比喻 ,丰富的想象 ,美好的语言 ,将月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光描绘的淋漓尽致。同时 ,素雅、朦胧、静美的景中深蕴着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 ,情与景达到高度融合 ,艺术地再现了身处黑暗中的作者的矛盾的内心世界。本文试从文章的基调与艺术特色两方面谈谈《荷塘月色》。一、感情基调《荷塘月色》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月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 ,中国处在一片黑暗之中 ,作者深感孤寂苦闷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 ,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 ,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相似文献   

17.
“乌台诗案”对苏轼影响很大。他在黄州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如何化解这件事情给他带来的消极影响?作者是如何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万物的哲思妙想小心翼翼地吐露出来的,求得解脱的?本文就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张维 《阅读》2006,(6):18-19
课《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紧张。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再来读读课的第五自然段:  相似文献   

19.
梅柳 《职大学报》2012,(6):41-43
《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主题丰富凝练,情感深沉真挚,语言质朴感人,打动人心,是一首从作者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对妈妈、对党、对祖国的赞歌。  相似文献   

20.
关于培养体育院系排球专选班学生裁判能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如何从司线员、记录员工作抓起,在技战术训练中提高学生裁判理论水平和培养实践能力的一套比较系统的、完整的方法.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