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朝末年湖州籍作家凌濛初所编纂的拟话本小说专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与当时冯梦龙编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个话本集齐名,世称“三言”、“二拍”.“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成就,不仅在当时甚至对后来的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它们的出现,使话本和拟话本到了更有意识的编撰和大量流通阶段.凌濛初的“二拍”无论从思想性看,还是从艺术性看都比“三言”逊色,书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封建糟粕.但由于它反映了明末广泛的社会生活画面,尤其是写了明中叶开始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新兴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等种种情况,里面不乏民主性精华;且又是典型的文人模拟话本形式的书面文学,为此它仍不失为有影响和代表之作,颇受  相似文献   

2.
关于《两拍》体裁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拟话本的困惑中国文学史上的元明时代,戏剧和小说这两种文学体裁的分化,逐渐明朗成演唱的戏剧和传诵的小说。鲁迅先生称此前此后模拟话本的小说为“拟话本”。这一出自《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概念屡经变化,其界限被随意划改,最后变成了如《辞海》所言的很宽的模糊概念:“拟话本是模拟话本形式而作的小说。”其代表作则为如冯梦龙之《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两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等。由鲁迅先生这一观点出发,则有种种派生的说法。如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中说“拟话本则是文人模拟话本形式的书面文学,实际上就是白话短篇小说”;范宁《<话本选>序》中说的“宋文人编‘话本’,目的是预  相似文献   

3.
明末凌濛初所撰《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与同时代冯梦龙所编《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两拍”,在我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些话本集或拟话本小说集虽有明显的封建糟粕,但不乏民主性精华。小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不少人物形象富有个性,这当然是它们拥有广大读者的根本原因。但是,应该看到,小说语言的白话化使得小说的交际对象跳出“士人”的圈子,交际范围大大扩大了。 由于“三言”的作者冯梦龙系江苏吴县人,“两拍”的作者凌濛初系浙江乌程(今湖州)人,都属吴语系统的文人,而且都用白话写作,这就使话本集中不时出现吴方言的词语或句式。尤其是后者,语言更接近口语,更为流畅自然、明白易懂,它是研究吴方言的极好资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小说史中,流传下来的话本集近三十本,多数出现在明末清初的四五十年间,其中尤以明朝覆亡前二十多年里产生的话本集影响最大,数量最多。真正纯粹的话本集,始于冯梦龙的“三言”,接着是凌濛初的“二拍”,以及“三言”“二拍”的选辑本《今古奇观》。可以说,自明末到清朝中期,在苏州、杭州、南京的土壤上,产生并发展过一个以冯梦龙、凌濛初为代表的,有着相当一致的文学思想的小说创作和小说评论的文学流派。我们现在要研究的,就是这个流派提出的几个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学术界总是把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所作“二拍”相提并论,虽然免不了贬“二拍”抬“三言”,但却对它们之间具体的差异和各自的优劣,极少作研究分析。其实,“二拍”跟“三言”的差异不言而喻,也是显而易见的。“三言”绝大多数出自宋元话本,冯梦龙充其量不过起了加工、润色的作用。“二拍”则不同了,绝大多数出自凌濛初之  相似文献   

6.
“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也称《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话本、拟话本总集之一。“二拍”反映的内容贴近市民生活,语言通俗形象,包含着丰富的俗语。基于“二拍”目前唯一的全译本,该文对其中的俗语翻译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俗语翻译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明代的话本小说,取材于市井生活,相传于说书人之口,又为当时文人学士所辑录、加工,在当时影响颇大,流传至今的也很多,而其中又以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朦初的“二拍”最为著名.“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部书,三部书各收小说四十篇,共计一百二十篇;“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两部书实收小说共七十八篇.这些小说对明末社会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不啻为又一幅明代“清明上河图”.现仅从“三言”“二拍”的爱情婚姻题材作品中浅析明代文人的爱情婚姻观.  相似文献   

8.
浙江湖州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地杰人灵,历代人才倍出,仅文学家就如群星灿烂,不可胜数.不算最亮,又时时被飘来飘去的云雾所蒙翳,但却实实在在在中国文学的天空中占一席地位的明末小说家凌濛初便是其中的一位.他的短篇小说集“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从取名上看,似乎是在敷演奇闻怪事,其实本意也如同冯萝龙的“三言”一样,是“主于劝戒”(见初刻《凡例》).将文学作为劝戒世人的工具是中国古代特别宋、元以后叙事文学的重要倾向之一.这种倾向虽然容易造成文学创作的简单化(如善恶斗争的主题 惩恶扬善的情节、善恶有报的人物等),但是如果细加考察,我们还是可以在这样的创作里发现丰富的社会内容,并从中窥见一个个呈“圆型”的作家  相似文献   

9.
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是明代拟话本小说的杰出代表。冯梦龙明确地提出了“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著书目的,表达了他“以欲反理”的观点。凌蒙初认为冯氏“三言”“颇存雅道,时著良规,一破今时陋习”,继而编写了“二拍”。他们把唐宋的空灵高雅的士大夫文学转向充实浅俗的市民文学。在“三言”、“二拍”中,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很大篇幅,这部分作品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新兴的妇女观。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两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由文人独立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然"两拍"的明·尚友堂原刊足本在国内长期湮没无闻,《初刻拍案惊奇》的各种清刊本又残缺不全,《二刻拍案惊奇》甚至没有清刊本,因此对"两拍"的研究相对滞后.直到20世纪,"两拍"的明刊本才由访书、访学于日本的学者发现、引回.文章考述了"两拍"的各种版本,并重点介绍了其明刊本及从邻邦日本引回后的影印本和经学者整理、校注的重要的铅印本.  相似文献   

11.
冯梦龙与《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似乎已为学界所认定。但是翻检一下现行的几种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以及一些比较权威的评价冯梦龙及其《三言》的文字,不难发现,在评价冯梦龙时几乎众口一词,都认为他是一位通俗文学的倡导者。他在《三言》以及其他通俗文学的编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在评价《三言》时,也往往只把它看成是由冯梦龙编选的包括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小说集。因此,在论及冯梦龙时往往很少涉及《三言》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在论及《三言》时,也很少涉及冯梦龙的思想和小说理论。基于这  相似文献   

12.
《三言》,指明末冯梦龙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二拍》,指明末凌濛初编纂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度浴泛汀抖摹凡唤鍪侵泄难飞系闹匾陌谆岸唐∷导?而且对于当时和后来的文坛都有过巨大影响。关于对《三言》《二拍》故事来源的考证,据我们所知,已有不少前辈学者作过。其中如孙楷第、赵景深、谭正璧、胡士莹诸先生,堪称此道大家。孙先生有《三言二拍源流考》  相似文献   

13.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记得拍案惊奇》是明人凌濛初编著的两个拟化本小说专集,世称《二拍》。对“二拍”的评价,历来是毁多誉少。有的论者认为:“由于凌蒙初世界观的落后,决定了‘二拍’的基本倾向是错误的。”①“从‘二拍’的全部作品来看,思想倾向是反动的。”②“‘二拍’代表着白话短篇小说发展过程中一股逆流,它在当时和后世所起的作用都是极为恶劣的。”③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是有欠公允的。诚然。“二拍”是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封建糟粕,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其中的许多作品不仅从多方面真实地反应了明代末年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兴市民阶层对现实的看法和态度,而且,作者还在不少方面大胆地突破了陈旧的传统观念,传播了新的时代信息。如对商人和经商活动的肯定与讴歌。我们知道,封建社会一向重本抑末,把商业视为贱业,当时排定的社会等级是“士农工商”。而在作者看来,经商是“美业”而非“贱业”,经商致富,追逐重利已被视为正当行径,成为人们向往的发迹变泰之路。尤其对那些经商发迹的人,作者有的只是热烈的肯定和毫不掩饰的歆羡。他说:“凡是商人归来,外而宗族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看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得利多的,尽皆受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薄取笑。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  相似文献   

14.
凌濛初戏曲创作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拍》作者凌濛初不但是中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小说家,而且还是当时著名的戏曲家。他写过颇为出色的杂剧,作过传奇,在戏曲创作理论上也有独特的建树。称他是一位中国戏曲史上有影响的戏曲家似不为过。本文欲就此作些梳理并概述之。  相似文献   

15.
《型世言》词语札记丁晓山话本小说集《型世言》十卷四十回,明末钱塘(今杭州)人陆人龙著,约刊于明崇帧初年。其刊刻时间略晚于冯梦龙的“三言”,而与凌初的“二拍”差不多同时。此书问世不久,战乱即起,朝代鼎革。故而书目未见著录,学者也未提及。湮没已久,不为人...  相似文献   

16.
《三言》、《两拍》的出现,不仅在中国小说史上使得话本和拟话本到了更有意识的编撰和大量流通的阶段,而且在市井间行世也颇捷。据明人叶盛的《水东日记》所叙当时的情形:“今书坊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南人喜谈如汉小玉、蔡伯喈、杨六使,北人喜谈如继母大贤等事甚多。农工商贩。抄写绘画,家蓄而人有之,痴情女妇,尤所酷好。”以《拍案惊奇》言,“贾人一试之而效,谋再试之”。《初刻拍案惊奇》的封面,还刊有书商安少云  相似文献   

17.
凌濛初创作的《初刻拍岸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一是大量涉及性爱题材,具有反禁欲的开拓性;二是凌氏并未全心投入晚明的纵欲洪流,作品具有反纵欲的收敛性,从而使其性爱观呈现出二元性的特征。本文旨在揭示这一特征并探求它产生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8.
明代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中的被动句式,主要有“被”字式、“吃”字式、“为”字式、“于”字式和“所”字式。在对《二拍》中的被动句式进行了穷尽性统计与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它们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到明代被动句式是中古时期被动句式过渡到现代汉语被动句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二拍》是《拍案惊奇》(简称《初刻》)和《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刻》)的简称。它的作者凌蒙初(1580—1644),是明末浙江乌程(今吴兴)人,距今已经三百多年了。《二拍》里使用的语言,大致反映明末的书面语言。由于作者是吴语区人,或多或少地受些吴方言的影响,是在所难免的。本文不想详加考证。我们在阅读《二拍》的时候,随手搜集了百十个成语。这些成语虽说不是《二拍》的全  相似文献   

20.
从明末白话小说“三言二拍”(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下面分别简称为喻、警、醒、初、二.)收集的例子中,我们看到:“在”、“向”、“从”、“去”能够单独作动词,也能用在另一动词前面,用以介引某个名词性词语.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在、向、从,去”,无论就词义内容还是在句中所处的词境来看,都有若干差异.本文整理了这几个词的各种用法,并将其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