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我国青年农民工职业发展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捷  段新 《襄樊学院学报》2009,30(12):47-50
农民工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群体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的纵深发展,青年农民工将成为这一群体的主导力量。在我国,政府、企业和青年农民工自身三个层面都存在制约青年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因素,要解决青年农民工职业发展问题,国家和社会应加强对企业的法律与道德约束,企业应注重青年民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教育,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继续教育》2009,23(7):64-64
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日前下发通知,启动进城青年农民工“订单式”技能培训项目,从2009年开始,利用2年时间,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整体培训计划安排下,分期分批对20万进城青年农民工实施培训。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下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许多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选择。针对保定市278名返乡青年农民工的调查显示,缺乏政府政策扶持、相关手续繁琐、创业资金不足、缺乏社会资本、信心不足、缺乏理性选择创业项目、创业综合素质较低等主客观因素是制约返乡青年农民工创业的主要障碍。解决返乡青年农民工创业难应从多元化社会支持政策入手,即政府应该提供财税优惠及培训服务,金融机构应进行资金服务创新,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引导与监督,社会团体发挥合作与补充作用,社会工作者提升其综合素质来共同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支持。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日前下发通知,启动进城青年农民工"订单式"技能培训项目,从2009年开始,利用2年时间,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整体培训计划安排下,分期分批对20万进城青年农民工实施培训。  相似文献   

5.
青年农民工为海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他们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又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不高,缺少劳动技能,导致他们的收入水平较低,工作和生活状态十分堪忧。必须妥善地解决青年农民工问题,培养大批既有劳动技能又能吃苦耐劳的劳动者,加快海西城市化发展进程和构建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是新时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的全新议题,从理论逻辑上看农民工社会美育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符合习近平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能够与隐性德育凝聚合力、协调互补,强化教育功能,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善劳动供给质量,赋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向上流动。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社会美育有助于农民工适应现代生活开创美好未来,体现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融合能力、提升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教育机制要坚持发展性、适应性、协调性、生态性的构建原则。然而,社会美育本身发展不足,未能精准覆盖;全社会对社会美育的认识不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也存在审美缺失,精神文化生活孤岛化。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的现实困境,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美育的实践理路:要形成多维、全方位、多点支撑的社会美育支持机制,发展大众文化,互联网时代社会美育要与科学技术融合发展,推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美育。  相似文献   

7.
青年农民工为海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由于质史和体制的原因,他们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又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不高,缺少劳动技能,导致他们的收入水平较低,工作和生活状态十分堪忧.必须妥善地解决青年农民工问题,培养大批既有劳动技能又能吃苦耐劳的劳动者,加快海西城市化发展进程和构建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图书馆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和促进社会安定与和谐。但是当今农民工图书馆的建设存在观念滞后,认识淡漠,重视不够;农民工与本土文化交融不足;和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上不能满足农民工的要求等问题。因此,做好宣传工作,充分认识农民工图书馆的重要性、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与公共图书馆联合办馆、大力兴建农民工流动图书馆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唐山市采煤业青年农民工的调查,认为青年农民工自身的维权意识较以前有了提高,指出青年农民工将成为社会保障系统的新成员,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努力提高青年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0.
研究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对未来城市规划以及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贵州省4个大中城市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抽取了400个样本,详细分析了被调查者文化生活现状,发现其内容是丰富的,同时在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上,不同的农民工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民素质现代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农民素质的低下,就仅制约着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掌握程度,而且还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进程,致命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难以实现。中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12.
农民问题的实质,说到底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再就业问题。“民工潮”的兴起和高涨,是城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阶段性产物。“民工潮”的无序和无度,给我国城乡经济健康运行带来负面效应,通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现实和潜在就业压力以及转移路径的深入剖析,阐释了农村城市化消解“民工潮”的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处于谋求自身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而言,农民只有转变劳动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转变思想观念,向西方已经完成从"小农"到农业劳动者角色转变的国家学习,才是中国农民真正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还非常有限,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还未起步。而在欠发达地区由于本地经济不发达的原因,绝大部分中职学生就业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成为第三代"农民工",他们在学校学习的动力不足,辍学现象严重。而一般中职学校重就业安置,轻就业指导,较少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指导。基于这样的背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在对湖南怀化市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进行调查研究,主张从转变观念入手,开发校本教材,加强专业化建设,从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加强欠发达地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15.
产业化经营已成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些新情况,农村职业教育应该从转变职业教育观念、优化专业设置和提升层次结构等方面积极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文化生活形态的重构势在必行。在选择性认同广大农村现有文化生活形态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话语建构,引导和重构适时的农村文化生活形态,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农民和农业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工伤保险关系到工伤职工及其家庭的生活和生存。工伤保险争议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发生的频率也较高。如何处理工伤保险争议?本从工伤保险争议的性质,以及工伤保险争议处理的依据、原则和法律适用等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以期对工伤保险争议处理的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影响农民工职业培训需求的因素分析——对武汉市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表明,农民工有着很强的职业培训需求,但是在接受培训对其提高收入没有显著收益的情况下,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因子分析显示,影响农民工职业培训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特征。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以农民工自主理性选择为基础,为进城农民工重构职业培训方式和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尚有不小的差距。要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加强职业教育,必须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加强经营素质培训,培养农民的创业精神,更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观念,积极推进农民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Henri Lefebvre suggested that social researchers engage in ‘the concrete analysis of rhythm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pedagogy of appropriation (the appropriation of the body, as of spatial practice)’. Lefebvre’s spatial analysis has influenced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while the idea of ‘pedagogy’ has travelled beyond education. This interdisciplinary paper combines Lefebvre’s analytical trilogy of perceived, conceived and lived spaces with Bernstein’s ‘pedagogical device’ in an interrogation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It engages in a ‘rhythm analysis’ of the New Zealand Company’s ‘pedagogical appropriation’ of a group of agricultural labourers into its ‘systematic colonisation scheme’. The temporal‐spatial rhythms of the labourers’ lives are accessible in nine surviving letters they wrote in Wellington and sent to Surrey between 1841 and 1844. By revealing how their bodies were ‘traversed by rhythms rather as the “ether” is traversed by waves’, we gain insight how bodies, space and the self are mutually constitutive and constitu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