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生活世界中人工情感研发得到快速发展,但还不能比及人类情感真挚、真切,语境残破和缺身涉入是两个重要原因。人工情感的增强不能单纯依靠赋予其丰富的语境以及增强其虚拟身体的自我感受能力,而应该通过建构语境与虚拟身体的协同创新来增强人工情感的逼真度;在教育、客服、营销、制造、安防等领域应用人工情感将有助于提高人机交互的有效性、体验性和真实性。随着人工情感的增强,既要积极推进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向,也要做好应对相应技术风险、人际情感危机以及技术伦理等问题的防控。  相似文献   

2.
生活世界中人工情感研发得到快速发展,但还不能比及人类情感。语境残破和缺身涉入是人工情感不及人类情感真挚、真切的两个重要原因。建构语境与虚拟身体的协同创新有助于增强人工情感的逼真度。人工情感在教育、客服、营销、制造、安防等领域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人机交互的有效性、体验性和真实性。随着人工情感的增强,我们既要积极支持,同时也要做好应对因人工情感所带来各种风险的防控。  相似文献   

3.
物联网因其巨大的应用前景而受到各国政府、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关键技术及应用、人工情感等,最后探讨了人工情感与物联网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作为水环境保护体系的重要角色,人工湿地在我国发展迅速,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类型污染水体治理。本文系统总结了人工湿地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在人工湿地方向的研究进展、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发展趋势。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挑战聚焦在复杂环境下净化能力提升、水—气污染协同调控、生态服务价值提升,以及运行与管理优化等方面。结合国际学术前沿与热点,以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际履约能力提升等重大战略需求,提出未来应聚焦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功能群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关键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提升与价值估算等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强化多学科交叉,利用多种手段开展系统性研究,为我国人工湿地领域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人工湿地系统应用于我国南方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具有效率高、投资和运转费用低、处理效果好、易于操作管理以及生态和社会效益好等特点.本文详细介绍了人工湿地技术的去污机理和特点,并通过对我国南方中小城镇水污染现献及形成原因的分析以及与传统污水处理方法的比较,论证了人工湿地技术在我国中小城镇中应用的可行比、有效性和发展前景,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寻求一种能够合理的利用水资源且对环境友好的污水处理技术,是我国环保领域一个共同的课题。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环保节能、高效益的污水处理技术,与其他传统污水处理方法相比,具有低投资、低耗能、对环境友好等优势。本文将对人工湿地的分类与人工湿地的植物进行简单的阐述,重点对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中的优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人工湿地系统在我国河流流域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当前的河流治理中,主要以建立人工湿地为主。因为湿地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在过去环境的发展过程中,自然湿地的数量已经逐渐减少,为了发展生态环境,国家开始建立人工湿地,以平衡自然界中的生物链。湿地中包含了较为丰富的水文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当前河流污染的问题,并且从经济、生态以及社会中带来了不同的效益。本文主要介绍了人工湿地如何治理我国河流流域,希望为相关人士的研究起到启示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内分泌系统作为生物体内的三大系统之一,有着极其重要的信息处理机制,包括高层调节机制、情感反馈机制和激素反应机制等.生物内分泌系统有着自学习、自适应、自协同等特性.从人工内分泌系统的发展过程对其进行概迹,探讨了人工内分泌系统目前的应用,对这一新的智能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探讨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基因线路是生命体对自身生命过程控制的动态调控系统。在工程化的设计原理的指导下,人工基因线路是对天然基因调控线路进行简单化处理和重新编程,以及引入自然界不存在的人造法则。人工基因线路由遗传开关、生物振荡器、逻辑门等组成,以执行诸多调控功能。多种多样的人工基因线路设计与构建,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生命调控基本规律的认识,也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天然的生物系统进行改造、再创的手段,并为医药健康、农业环境和工业发酵等领域的实际需求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虽然在过去20年里,人们在人工基因线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细胞体内蕴含着的众多复杂生化反应和信号传导途径,为设计和组装具有更加高级功能的基因线路带来了挑战。相应地,如何实现微小细胞内复杂基因线路的可预测设计组装,如何保障基因线路在复杂的体内外环境下发挥稳健的功能,将成为未来几年人工基因线路研究的关键核心问题和势必克服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0.
雷电物理与人工引发雷电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雷电物理及人工引发雷电研究 ”所取得的主要成果。项目发展了雷电的空中引发新技术,并在我国南、北方进行了人工引 雷实验及综合观测,揭示了南北方人工引发雷电的特征及差异;建立了雷暴下空间电荷演化 的数值模式,提出了雷电成功引发的空中电场判据;研究了雷电流及辐射电磁场的关系,提 出 了改进的地闪传输线模式;用高速摄像系统研究了人工引发雷电的发光特征,首次观测和证 实了闪电通道发展中双向先导传输现象,光、电同步观测揭示了先导接地时的物理过程;与 日本学者合作进行了高原雷电的综合观测,发现了云下部闪电放电起始于云内负电荷区;首 次发现人工引发雷电有抑制冰雹、增加降水的作用,用积云动力和电数值模式解释了 利用电催化原理进行强风暴人工影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天然牧地与人工牧地的生产能力及其开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杜占池 《资源科学》2002,24(3):79-85
采用以能量和营养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对我国天然牧地与人工牧地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人工牧地的生产力明显高于天然牧地 ,但目前的生产量却显著低于天然牧地。从不同自然区域比较看 ,无论天然牧地还是人工牧地 ,生产力均为南方区 >北方区 >青藏区 ;生产量均为北方区 >南方区 >青藏区。目前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重点问题是天然牧地利用强度远大于其生产能力 ,总体超载严重 ;人工牧地和复合兼用牧地面积过小 ,提供的饲草总量太低。据此提出了提高我国牧地生产能力的主要对策如下 : ①把牧地有偿承包责任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 ②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进行牧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 ③多途径开发饲用植物生产能力 ,是解决牧地超载过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生物医学工程学(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包含多种技术并相互交叉融合的一门科学。它综合了生物学、医学与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体的构造、功能、状态和变化,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仪器设备,用于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和提高医学水平。涉及科学领域广泛,除生物学、医学外,还有电子学、微电子学、现代计算机技术、化学、高分子化学、力学、近代物理学、光学、射线学、精密机械和近代高技术,并在不断发展扩大,是各国争相大力发展的高技术之一。本文主要从生物力学、组织工程学、生物材料与人工器官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靳少波 《青海科技》1998,5(2):44-45
本文介绍了1997年在黄河上游进行人工增雨的试验工作,对人工增雨的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展望了黄河上游人工增雨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4.
我国黑龙江鲟鳇鱼资源及其增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富亿 《资源科学》1999,21(1):23-27
根据近年来的实地调查研究结果,初步分析了我国黑龙江的鲟鳇鱼资源现状、资源变动原因和资源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资源增殖与保护途径。  相似文献   

15.
海藻酸钙/聚赖氨酸微囊化人工细胞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细胞疗法和体细胞基因治疗,是采用具有特定功能的外源性细胞植入病体内,以补充病损细胞的功能,达到治疗神经、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的作用,它被认为将在本世纪取得突破性进展,用于临床治疗,造福于人类。与器官移植相同,也面临着移植物来源不足和免疫排斥反应两大难题。常用于克服免疫  相似文献   

16.
陈永瑞 《资源科学》1995,17(2):46-51
湿地松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木荷阔叶林下土壤中的有机质、速效氮、全氮、速效磷、全磷、速效钾和腐殖质酸(胡敏酸、复里酸)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年生的湿地松纯林,由于凋落物较少,且分解能力较慢,土壤肥力呈下降趋势。而湿地松木荷混交林和木荷阔叶林内的凋落  相似文献   

17.
利用人工鱼礁工程增殖海洋水产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张怀慧  孙龙 《资源科学》2001,23(5):6-10
该文分析了人工鱼礁用于海洋牧场建设的可行性和人工鱼礁集鱼的机理,并介绍了人工鱼礁的种类、结构形式、平面布置以及制作人工鱼礁投放场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陈永瑞 《资源科学》1996,18(5):60-63
本文研究了千烟洲试区湿地松人工林凋落叶及其营养元素的数量动态特征。通过对该树种的凋落叶量分析。了解了该树种的凋落叶在各个时期中的不同特征,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解凋落在森林中的功能地位。  相似文献   

19.
千烟洲试区湿松人工林中降雨对矿质元素淋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陈永瑞 《资源科学》2000,22(1):65-68
对千烟洲试验区湿地松人工降雨后,20种矿质元素淋溶变化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松人工林中的营养元素平均浓度总变化趋势是:林冠穿透水>树干流>大气降水。在淋溶成分中,林冠穿透水对湿地松人工林的养分物质年贡献较大,占整个淋溶总量70%以上。  相似文献   

20.
川东中高山地区红三叶-黑麦草人工草地刈割演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对具有特殊建植目的和特殊利用方式的人工草地进行刈割演替研究。从重要值、演替距离等方面分析了不同刈割处理红三叶-黑麦草人工草地植物组成变化、群落演替趋势及群落稳定性。提出了红池坝红三叶-黑麦草人工草地建设可能出现的目标群落。认为红三叶-黑麦草人工群落刈割过重将朝黑麦草-红三叶方向发展,刈割过轻将朝灰苞蒿-红三叶-黑麦草方向发展。并进一步指出红三叶盛花期一年3次刈割的条件下,红三叶-黑麦草群落最为稳定,1a2-4次刈割是其刈割利用的“安全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