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欣 《图书馆杂志》2013,(2):110-111
因缘巧合,来到南京大学不久,就从秋禾师那获读了湖南知名作家、长沙藏书家彭国梁先生的《书虫日记》(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与《书虫日记二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两部书。这两部书鲜明地表现了"近楼主人"和"长沙书虫"淘书、看书、藏书、写书、编书的生活,及其种种书情、书讯、书人、书怀、书缘  相似文献   

2.
介绍傅增湘先生的生平,从其自述的视角展示傅增湘先生的藏书校书事迹。以《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和傅熹年先 生提供的傅增湘先生的日记为资料来源,详细论述傅增湘先生赴日访书的背景、经过和成果。  相似文献   

3.
一位爱好藏书的老人赵乃先生曾在<北京晚报>发表一篇短文,作者自我介绍说:"我和书打交道已八十一年了,买书、卖书、写书、教书是我终生的事业,也是我最大的爱好."赵教授不但出身于书香之家,家里藏书万卷,而且都是经过自己严格精选的.  相似文献   

4.
一最早与书结下不解之缘的虫子大概是蟫。《尔雅》的注家郭璞解释说,蟫是"衣书中虫,一名蛃鱼"。蟫身体细长而扁平,长有银灰色细鳞,常生活在衣服和书里,吃上面的糨糊和胶质物,所以又叫书蟫。书蟫,或称为蠹鱼、书鱼、书蠹、蛀书蠹、蛀书虫、蠹书虫、壁鱼、白鱼、蛹鱼等,俗称书虫(bookworm),正式的生物学名叫衣鱼,属缨尾  相似文献   

5.
一位爱好藏书的老人赵乃先生曾在《北京晚报》发表一篇短文,作者自我介绍说:“我和书打交道已八十一年了,买书、卖书、写书、教书是我终生的事业,也是我最大的爱好。”赵教授不但出身于书香之家.家里藏书万卷,而且都是经过自己严格精选的。他青年时代“苦读不辍”,出洋留学打零活积攒到一点钱就去买书,过着简朴生活也要省钱买书。在书市选到合适的图书就乐陶陶地返回。“文革”时买不到书就转而剪报收集资料。  相似文献   

6.
本书作者霍尔布鲁克·杰克逊(Holbrook Jackson),是一位著名的书痴。他撰写的《藏书癖之剖析》,被誉之为"爱书人的百科全书",几乎涉猎了各种关于书的话题。《书·阅读》汇集了他关于阅读的种种独特见  相似文献   

7.
郑振铎先生生前,曾发表过经他自己整理的日记两种。一是《欧行日记》,乃其青年时因大革命失败而避难国外的日记,1934年10月31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所记为1927年5月21日至8月31日。二是《求书日录》,乃抗日战争上海"孤岛"时期他有关抢救古籍的日记,初载1945年11月21日至12月30日上海《大公报·文艺》,所记为1940年1月4日至2月4日;最早收入1983年10月北京三  相似文献   

8.
记得前些年,上海曾经出版过陈左高先生的《中国日记略史》一书。现在我想,如果陈先生要修订这部书,或者今后有别人再写中国日记史的话,那么,2011年的7月是肯定应该大写一笔的。因为,就在这个火热的月份,京沪两地分别出版了分量特别厚重、学术价值特别高的两部日记巨著——《王伯祥日记》和《夏鼐日记》。  相似文献   

9.
目录学是一门博览群书,必须具有真知灼见的学问。鲁迅先生在他一万多册的藏书中,就有不少是属目录学的书,这是他写作之余“随便翻翻”的书。有一次,他很坦率地说:“现在有一些老实人,和我闲谈之后,常说我书是看得很多的,略谈一下,我也的确好象书看得很多,殊不知就为了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却并沒有本本细看。还有一种很容易到手的秘本,是《四库书目提要》,倘还怕繁,那么“《简明目录》也可以,这可要细看,他能做成你好象看过许多书”。(《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鲁迅  相似文献   

10.
书人书事     
遇罗文和《我家》 1998年夏天以后,因为编辑《遇罗克遗作与回忆》一书。我一直设法与遇罗文先生联系,但找了许多线索,最后都中断了。直到年底,我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遇罗克是谁》的短文,却意外地接到了遇罗文的一个传真。原来,他看了报,通过编辑陈明洋查到我的  相似文献   

11.
我在这里说的书话,指现代文学的书话。古代的书话如藏书题跋、读书记之类的东西,且按下不表。现代书话的出现是随着现代文学的出现而产生的,算起来大约不过七八十年的时间,在郑振铎、阿英、曹聚仁、唐弢、黄裳、姜德明等人的倡导和推动下,现在已经是蔚为大观了,近几年还出现过一阵“书话热”,风靡了读书界,很多人都跃跃欲试的拿起了笔,写起了书话来。提起现代书话,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唐弢先生。正如著名书话家徐雁先生所说,人们之奉唐弢先生为“书话主人”乃至“现代书话之父”,自是不可更易的定评(《雁斋书灯录·谈谈“书话”》)。有人说,唐弢先生一生写了那么多的东西,而真正能传之久远的,恐怕只有那一部《晦庵书话》。初听此言,不免大吃一惊,但细细品味,觉得大抵也不错。先生往矣,我来亦迟。其个中原因,值得深思。总之是斜阳系缆,世事沧桑,不容易说的。  相似文献   

12.
书缘·人缘     
与董宁文初面是在"开有益斋",由蔡玉洗先生介绍。那时《开卷》创刊不久。第一印象,这是位质朴笃诚的青年。陆续读了多期《开卷》,又知道是他执行主编,署名子聪的《开有益斋闲话》是他的大作,不由得产生敬佩之意。甲申春,先后收到宁文馈赠的两本大作。一是《开卷闲话》,一是《人缘与书缘》。两书都出在2003年。一年出书两本,可谓丰收。《开卷闲话》是月刊《开卷》中专栏《开有益斋闲话》精选的结集。读后曾致宁文一函,谈及对此书的感受:读着每篇闲话,似重见旧友,各人的言谈举止如在眼前。尤为宝贵的是这些篇章,无疑是研究当代文学的重要史料。窃以为,文史园地既需要有独创性见解的文章,也同样需要有搜集史料、穿针引线的引人入胜的文章。这一浅见已进入宁  相似文献   

13.
徐雁 《图书馆杂志》2007,26(6):89-92
丁亥惊蛰前,忽接湖州电话,说是王绍仁先生的《赴静嘉堂访书日记》,将应济南朋友之邀,作为《日记报》书系中的一种,印行单行本。这消息听了令人高兴。因为我知道,以自牧兄为中心,有晓明、明祥等书友同道积极为之奔走,十余年来他们一直在做着继承和弘扬日记文体的工作。而泉城,事  相似文献   

14.
茱萸 《出版广角》2014,(23):43-43
到日本之前,我对这个国家与书籍有关之情况的了解,和两部书有关:近世中国人董康的《书舶庸谭》,以及当代日本人池谷伊佐夫的《神保町书虫》。《书舶庸谭》是董康于1926年至1936年四次日本之行的日记集,记载了他往来于东京与京都之间,访求自中国流出的汉籍旧椠孤本的历程,曾被傅增湘誉为“足为馈贫之粮、夜行之烛”,向来为读书人所津津乐道。《神保町书虫》则有一个吸睛效果非常好的副标题--爱书狂的东京古书街朝圣之旅。书中所写的神保町,在东京市的神田神保町地区,是世界最大的古旧书店群落,类似于巴黎塞纳河畔、伦敦查令十字街以及以前的北京琉璃厂,但规模似乎更大,确实当得上是一个古旧书的“圣地”。于是,对作为书虫的我来说,神保町理所当然地成为我日本之行的必到之处。  相似文献   

15.
到日本之前,我对这个国家与书籍有关之情况的了解,和两部书有关:近世中国人董康的《书舶庸谭》,以及当代日本人池谷伊佐夫的《神保町书虫》。《书舶庸谭》是董康于1926年至1936年四次日本之行的日记集,记载了他往来于东京与京都之间,访求自中国流出的汉籍旧椠孤本的历程,曾被傅增湘誉为“足为馈贫之粮、夜行之烛”,向来为读书人所津津乐道。《神保町书虫》则有一个吸睛效果非常好的副标题--爱书狂的东京古书街朝圣之旅。书中所写的神保町,在东京市的神田神保町地区,是世界最大的古旧书店群落,类似于巴黎塞纳河畔、伦敦查令十字街以及以前的北京琉璃厂,但规模似乎更大,确实当得上是一个古旧书的“圣地”。于是,对作为书虫的我来说,神保町理所当然地成为我日本之行的必到之处。  相似文献   

16.
重读《秋禾书话》(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首先想起的一段佚事:在多年前江西进贤一次读书人的联谊会上,有一位书友请徐雁先生在他收藏的复本《秋禾书话》一书上签了名。消息传出后却惹得藏书人纷纷联系要求转让,结果僧多粥少,书主也不想得罪书友们,就拿到了孔夫子网上去竞拍,  相似文献   

17.
韦泱 《出版史料》2006,(3):104-108
我的“淘书日记”淘书日记,是我淘书之余的副产品。大约五六年前,居家再次搬迁,从沪西迁往沪南老城厢,似乎予我更多与文庙“亲密接触”的机会。于是,每个周日,去文庙书市就成了一项固定的功课。徜徉旧书市场,兴致所至淘得一些中意的旧书旧刊。日积月累,竟至小山般高。然真要找寻一本书,却遍寻不着,徒生奈何,正如华君武先生一幅漫画的标题:“书到用时方恨多”啊。俗话说,好记性不如懒笔头。于是,从2000年底开始,每次将淘书所得,作一点记录,以备日后查找。这样,所记也就十分简单。如“十二月三日,淘得《诗境浅说》,俞云阶著,民国三十八年四版,…  相似文献   

18.
贵具艺文情趣的中国书话作品,不仅在内容上有独到的笔墨,而且在版式装帧上也往往多有可赏可玩之处。北京三联书店在80年代陆续推出的那套小32开本的,包含有《晦庵书话》、《西谛书话》、《榆下说书》等的“书话丛书”,即是书话集出版款式的佳品,具有收藏和鉴赏价值。我所收藏的唐弢先生于1984年春题赠的毛边本,即为雁斋主人奉为藏书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9.
世人皆知海源阁藏书楼庋藏宏富,据王绍曾先生最新统计,其藏书达四千三百余部,十七万九千余卷;海源阁藏书重宋元佳椠,其镇阁之宝"四经四史"传为我国藏书史上一段佳话。其实,海源阁刻书亦成绩斐然,但多年来为藏书成就所掩,且偶或散见篇章中亦说法不一。笔者经过多方考证,终于摸清海源阁刻书之底蕴。笔者  相似文献   

20.
欧阳脩《新唐书·艺文志》补充、修订《旧唐书·经籍志》,存在三种文献来源,合《旧唐志》本身,《新唐志》实际由四部分组成:(一)《隋志》,即贞观见存书;(二)《旧唐志》,即开元见存书;(三)《崇文总目》等,即以馆阁藏书为主的北宋见存唐人书;(四)史传文献所载唐时所当有书。其中(一)(二)共同构成了《新唐志》的"著录"部分,而(三)(四)共同构成了《新唐志》的"不著录"部分,并对"著录"部分进行了修订。《新唐志》力图反映唐时藏书、著述之盛,综合了贞观、开元可以考知的官府藏书,补入了北宋犹存的唐人著述,更据史传文献推求了唐时应当有的著述。而根据《新唐志》讨论某书存亡与卷帙增损,甚至认为《新唐志》所载系北宋确有其书、实存其卷,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