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中国矿业大学《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建设为例,探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全英文课程资源建设,重点依托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构建了与其特殊功能相匹配的全英文课程资源,包括科学合理的多媒体、反映课程重难点的习题库和英文教材匹配中文补充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2.
邵炯 《科学教育》2009,(6):52-54
“可能性”是上海二期课改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问题解决”中的—节课,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新的课程标准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强调“用教材教”。这实际是让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师的个体风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结合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丰富、完善教材。但这一切是以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为前提的。我们经历了不断改进的教材解读活动,从最初的“茫然”到现在的“了然”,走过一段艰辛之路,也取得一些经验,总结起来,解读教材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和“目中有人”。为了做到这两点,在语文教材解读中,我们遵循了“四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新的课程标准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强调“用教材教”。这实际是让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师的个体风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结合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丰富、完善教材。但这一切是以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为前提的。我们经历了不断改进的教材解读活动,从最初的“茫然”到现在的“了然”,走过一段艰辛之路,也取得一些经验,总结起来,解读教材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和“目中有人”。为了做到这两点,在语文教材解读中,我们遵循了“四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教师要善用“片言居要”“要言不烦”处理教材,无需面面俱到,只要抓住这些“点”“线”“面”的切入点展开教学,找准突破口,引领学生凭“牵一发而动全身”“窥一斑而见全豹”,  相似文献   

6.
卢本康 《今日教育》2007,(9S):41-41
知.就是要求班主任全面了解后进生.掌握后进生的综合情况.同时兼顾其共性和个体差异。这就需要班主任勤看勤问勤查勤记、多走多访多思多比,对他们的各种表现进行全方位的把握.搞清根源、做到“知”之深刻、全面。在心中有数的前提下.班主任才能找到教育的突破口.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7.
“点”在审美化教学中指“审美观点”。它是主要目标的精髓.即每一课的目标与美育内容相连接的关键交合点。也是教学内容的着眼点。在阅读教学中。“点”便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聚焦。是教学“切入点”、文章“重难点”以及“延伸点”的总称。如何实施“点”教学呢?  相似文献   

8.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难点,一方面是在学习整数应用题的基础上的继续与深化,另一方面又具有本身的特点与解题规律。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量”与“率”之间的关系与整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比较,显得更加复杂更加抽象。解答分数应用题时,首先遇到的就是判断确定单位“1”的量,其次是找已知量的对应分率。我们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揭示“量”与“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要善于发现“量”与“率”之间的隐蔽条件,根据分数的意义准确地列式解答。当然,学习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靠单一的思路难以找出解题突破口,只有平时多总结规律,才能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9.
一、了解高中地理教材结构与特色 教材的每一章前面都有一个问题式的提纲,让学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每一节都有“阅读”、“知识拓展”、“活动”、“读图思考”、“案例分析”等栏目设置,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在活动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每一章的最后都有一个“问题研究”供学生利用本章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分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阶段承上启下的重点难点,各个版本教材对于“分数的意义”相关知识的处理各有不同,文章基于对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教材“分数的意义”的对比分析,强调从分数的产生、借鉴整数的学习顺序、分数前后知识联系等不同维度,深刻解读“分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而发问,提问的内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整体参与教学,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被称之为“主问题”。主问题不但有助于集中力量突破文章的重难点,形成整个教学过程的合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围绕着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持久的探究,以点带面地促进学生对于文章的深刻领悟。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主问题”避免了以往问题设计中琐碎、杂乱和学生走马观花、点到即止  相似文献   

12.
“用教材教”使教师改变了过去“教教材”的作法,不再“以本为本”,以教材为中心,但在“用教材教”时,也不能忘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不能脱离其指导,偏离其要求。只有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把握其理念;分解其目标;明确其要求,才能使“用教材教”产生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生物学教学》2 0 0 2年第一期中“‘血液循环’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这篇文章对“血液循环”这节教材的分析很细致 ,就它在教材的地位、教学目标、重难点把握得当 ,教具直观性强 ,方法灵活 ,对教师的教学有一定指导作用 ,但最后的板书设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心脏图不完整。“田”字形心脏图的左右心房 ,左右心室一定要隔开 ,否则学生会误认为左右心房可以相通 ,左右心室也是相通的。二是板书设计中体循环的“全身毛细血管网二氧化碳、废物氧、氧料 组织细胞”箭头标向错误。三是板书设计中动脉出去的箭头应指向毛细血管网。修改为如…  相似文献   

14.
“文包诗”,从字面解释,意即“文章包着诗”。苏教版教材中的“文包诗”显然有特定的含义:“文”是对“诗”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诗”是对“文”的凝结和升华。这种编者精心编撰的教材体文本,自课改以来已实施多年。当前,审视教材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越来越强调教材的核心教育价值,对科学化实施教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这种教材体文本又该作如何定位?其核心教育价值到底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又如何确定其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呢?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循环式”课程开发方法及其开发流程,即在一轮课程开发之后进行教学试验和再开发,同时提出了一种情境化教材框架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八步递进”教学法。  相似文献   

16.
文章有三重境界,一为“像”,二为“是”,三为“好”.不少学生钟爱写的记叙文其实仅仅是停留在“像”的层面上,极少数的甚至连“像”的要求都没有达到。那么.如何才能使所写出来的文章在质量上有明显的提升呢?作者认为.从材料、结构等方面寻找突破口,是比较实用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教改重在改“教学方法”,不能置“教材内容”于不顾;教改重在改“教学手段”,不能忽略了教材中涉及的“知识与能力”;教改改的是“教学模式”,不能淡化了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改要“紧扣教材”,尤其是不能脱离了教材“重难点”.教改要紧扣“教材”,尤其是要扣住教材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实行“一纲多本”的教育改革政策以来,全国的教育工作不再局限于统一的教材,随之出现了很多各省根据统一大纲编写的地方教材,每种地方教材的结构都各有千秋,能够反映出地方教材编写的不同特点。文章以美术教材编写的现状为背景,以教材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岭南版”和“赣美版”两个版本的地方美术教材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改进建议:一是统整教材编排层次,二是注重编排的主题性,三是完善评价栏目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通常情况下,yes译为“是”、“对”,no译为“不”、“不是”,但在反诘疑问句和前否后肯的反意疑问句这两种疑问句的答语中,yes译为“不”,no译为“是”、“对”。这两种情况是初中课本中的重难点,学生较难理解。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之后,我国出现了“一标多本”的现象,高中《数学》“人教A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都是新课标下特色鲜明的教材。文章将从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具体内容两个方面分析这两个版本教材关于几何部分的异同,为教师精准解读课标、灵活运用教材、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