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杨玉辰同志的第二本杂文集即将出版,好事一桩,可喜可贺! 这本文集冠名《胆识论》,甚为贴切。它概括了杂文写作的前提和要义,反映了作者为文的目标和追求,也正是这书名,勾起我心里想说的话。 杂文这种文体,用鲁迅先生的话讲,是“匕首”,是“投枪”,是能和读者一起“杀出一条血路的东西”;杂文作者“应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和抗争”,以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使不是东西者流小不舒服”。换句话说,杂文的本质是扶正祛邪、激浊扬清,是批评的、战斗的、针砭的。这就决定了杂文作家不仅要有文学才情,更必须有胆有识。没有…  相似文献   

2.
杂文作者搭桥的建筑材料十分丰富。一旦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犹如天马行空,视角广阔,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古今中外,“取类不常”,任何材料皆可随手拈来,用以构筑由“理”之此岸通向“象”之彼岸的彩桥。但杂文的取材,决非“抓进篮子便是菜”,它应当反映理象的内在联系,符合下列要求。首先,取材要自然贴切。作者取材,目的在于沟通理象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材”的精心雕刻,使它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有形有色有音可感的形象,生动地去说明某种抽象之理。因此,看似随手拈来的材料,其实乃是象的粗坯,经过作者加工以后的理的化身,足以生动形象地说明作者的思想观  相似文献   

3.
形象性,抒情性,说理性,音乐性,杂文这一文体的上述特点,要求作者修辞时从文体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修辞方式,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形象性是杂文的生命。人、物、事、理,到了杂文家的笔下,常常随物赋形,有精神,有动态,有生气,有活力。每遇难以描绘的抽象的东西,作者往往展开想象的翅膀,找出与抽象的东西相似相关之物,自然而巧妙地把它们联系起来,给人以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的美感。形象化的议论都离不开打比喻,杂文也是如此。惠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名家、哲学家,能言善辩,不少人为他的滔滔雄辩所折服。有的人想让他口讷不言,辩之败北,因此对梁王说:“此人善用比喻,如  相似文献   

4.
杂文的情感表达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作者把喜怒爱憎、是非褒贬的强烈感情熔铸到议论说理的字里行间,并有选择地传递给读者,以影响读者情绪,调动阅读者兴趣,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获得积极的社会效果。杂文中情感表达的劣优,与作者自身所具有的情感关系甚密。一位新闻前辈曾说过:“情是文章的灵魂,要使文章有情,作者必须有情。”那么,杂文的情感表达有哪些方法呢?目前见诸报端和笔者总结的有这么几种,现拟出来,与杂文爱好者共勉。 (一)依靠事实流露情感。这种方法就是借助杂文举例的事实判断选择,让情感从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看似无情却有情。一篇杂文落成,理在其中,情亦在  相似文献   

5.
杂文是一种说理文,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说理是可以说得很富有趣味的。 我们这里说的“理”字,是“道理”“事理”的意思。越是好的杂文,越是富有理趣。把道理、事理说得有趣,是杂文的一个长处,或者说是杂文写作的一个基本的技巧。 人们平常有句口头语:“你说话得讲点儿逻辑……”这个“逻辑”,就是说理的方式方法。下面,我们就先从几种逻辑来谈谈杂文的理趣。 一、形式逻辑的理趣 形式逻辑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一门学科。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它会让你涉及到许多有趣的故事。下  相似文献   

6.
俗语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这是人们通过对比来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写作时运用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相反的方面放在一起,进行两相比衬来说明事情的实质,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或深刻的启示。修辞学上对比修辞手法也叫做对照。把对比这种修辞手法用到新闻写作上,更有其意义和作用。这是因为,某些事实具有的新闻价值,往往要通过对比才能表达出来。此外,就一个新闻事实本身来说,也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必须从它  相似文献   

7.
抒情性是杂文区别于一般议论文的又一特点。作者不只是以道理去说服别人,还应以浓郁的感情去征服人心。一篇文章既要说理,又要抒情,写作起来难度很大,但不少修辞手法却能帮助作者把炽热的感情喷发出来。反语,尤其是讽刺性反语,在杂文中不时出现。它既增强了否定的力量,又表现了作者出奇的智慧和沉痛的感情。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异常愤慨,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怒斥刽子手:“当三个女子从容的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辛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文中的“文明人”、“伟大”、“伟绩”、“武功”本来都是褒义词,用在此处全成贬义,所谓“文明人”之类,实际上乃是“野蛮人”,豺狼一类的东西。反语,言辞犀利尖刻,象利刃似的,不但可  相似文献   

8.
杂文,是带有文学特色的一种议论文。从杂文议论的话题来看,大致有这么两种:一种所议是“事”,一种所议是“理”。因而,我们也就可以把杂文分为这样两个大类:一个是“说事”的,一个是“说理”的。  相似文献   

9.
杂文的议论说理除了寓理于事,还要寓理于形,即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说是形象化的说理。因此,一个杂文作者是既善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又善于通过描绘形象讲道理的。杂文作者大都着意形象化的说理,善于把深刻的道理寓于鲜明生动的形象之中。若干年过去了,某篇杂文的道理人们可能淡忘了,但其中所描绘过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却常记忆犹新。杂文描绘形象主要表现在:运用白描手段简笔勾勒人物形象;运用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运用日常生活中其他种种形象。一、运用白描手段简笔勾勒人物形象。杂文形象以人喻人者不少,学习杂文的形象描绘,首先要  相似文献   

10.
第四个特征:短小精悍鲁迅在《三闲集》的序言中说过:“短短的批评,纵意而谈,就是所谓‘杂感’者”。杂文一般都很短,人称“千字文”。有些同志一讲到杂文,就叫它“小杂文”。对于这个称呼,有的杂文作者很反感。我认为,讲“小杂文”的有两种情况:一种属于瞧不起。“那位老兄是干什么的?”“那位老兄是写小杂文的。”就有点瞧不起的意思。我们评职称,要讲有什么著作,如你说曾在报刊上发表过若干篇杂文,有人也许会说:“小杂文”算什么,算不得学术文章。这种瞧不起杂文的情况确实是存在  相似文献   

11.
好的言论,当从现实生活中撷取一朵朵一片片带着露珠的鲜花和嫩叶,编织成理性的花环,再奉献给广大读者。——这是我较长时间从事言论、杂文写作得出的一点体会之谈,是耶非耶?谨录于此求教于大方之家。纵观我20多年的文字经历,基本上搞的是言论,我把杂文包括到这里所说的“言论”之中了。因为依我之见,杂文就是以作者个人的身份和笔触来“言”和“论”社会上的人、事、理,不过,杂文与通常的言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社论等等)相比,要更带着文彩、情感和哲理。更运用形象思维。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有一个观点:杂文“时评化”则杂文死,时评  相似文献   

12.
讽刺虽然并非是杂文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杂文常常带有讽刺性,因此杂文作者也常常被人称为讽刺家——这头衔也难说是褒是贬,但其实是不确的。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所谓讽刺的作品,大抵倒是写实。非写实绝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因之,杂文的讽刺性,倒大抵是杂文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我在先前说过,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从思维形态上说,它是杂文作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矛盾运动,交叉融合的精神产物,是兼有文艺和政论双重体式的一种特殊的文体,是一种“脚踏两只船”的独特的文学样式。那么,杂文政论性的特色是什么呢? 这首先应当从思维形态上来加以考察。杂文的政论性,主要是逻辑思维的产物。它常常在提炼杂文主题,制约杂文结构上发挥其优势。杂文的主题,和其它文学作品的主题一样,是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思想和观点,是理性的判断。它犹如人之灵魂,乃一身之主;犹如军之将帅,要统领兵  相似文献   

14.
杂文“不景气”已有年头,个中原委,似雾里看花,难以厘清。而随着如今大多报纸的“时评”栏目已成“满城尽戴黄金甲”之势,就使得本已“夕阳西下”的杂文,更加雪上加霜。在此种氛围下,许多报纸原来很有名、很著名、很受读者和杂文作者欢迎的杂文栏目没了踪影,有的报纸虽说仍保留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杂文栏目,但却是“偶尔露峥嵘”。眼下,全国发杂文的报纸,只剩下可怜巴巴的三五家,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报纸的一大缺陷。  相似文献   

15.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卡莱教授在《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中曾用“鱼的故事”和“鱼本身”来比喻新闻同“媒体”和“传播”的关系。他认为新闻应当是“鱼的故事”,而媒体和传播则是“鱼本身”。把新闻比喻为“鱼的故事”,旨在表明一个观点:新闻应当成为一种有血有肉有本源的鲜活的东西,应当用自己的灵魂和思维去讲述人间故事。  相似文献   

16.
千河 《报刊之友》2008,(12):42-43
杂文“不景气”已有年头,个中原委,似雾里看花,难以厘清。而随着如今大多报纸的“时评”栏目已成“满城尽戴黄金甲”之势,就使得本已“夕阳西下”的杂文,更加雪上加霜。在此种氛围下,许多报纸原来很有名、很著名、很受读者和杂文作者欢迎的杂文栏目没了踪影,有的报纸虽说仍保留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杂文栏目,但却是“偶尔露峥嵘”。眼下,全国发杂文的报纸,只剩下可怜巴巴的三五家,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报纸的一大缺陷。  相似文献   

17.
当了几年编辑,也写了几年新闻评论。每观前辈新闻评论家的佳作,无不体现着鲜明的个性;反顾我们自己写的东西,连词汇、句法、结构都是标准件。报刊评论的观点和立意目前还难以个性化,但文笔的个性化总是允许的吧?后者的不行,只能怪评论员的无能。而学写杂文,实在是练性格文笔的最好办法。杂文是八股的死对头,杂文的“杂”从来是包含表现手法多样化的。我自己的体会,学写杂文就是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写文章,而全不要管无论怎样时髦的拿腔拿调的东西。“唯套话之务去”,才是杂文的生机。写过一段杂文,再提笔写新闻评论,我个人的感觉是手中的笔轻灵得多了。《人民日报》第三版近几年每有以“叶伴”署名的短评,大多数出自敝人手笔。那是在当天晚上对当天的新闻作当天的评论。如果说其  相似文献   

18.
文章五诀     
一篇文章怎样才好看呢?先抛开内容不说,手法必须有变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等。如就单项技巧而言,描写而不单调,叙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说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做好了。但更多时候是这些手法的综合使用,如叙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有情,等等。所以文章之法就是杂糅之法,出奇之法,反差映衬之法,反串互换之法。文者,纹也,花纹交错才成文章。古人云:文无定法,行云流水。这是取行云流水总在交错、运动、变化之意。文章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没有人看;形式死板,没有变化,也没有人看。变化再多,基本的东西只有几样,概括说来就是: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文章五诀”。其中形、事、情、理正好是文章中不可少的景物、事件、情感、道理四个内容,又是描写、叙述、抒发、议论四个基本手段。四字中“形”、“事”为实,“情”、“理”为虚,“典”则是作者知识积累的综合运用。就是我们平常与人交流,也总得能向人说清一个景物,说明白一件事,或者说出一种情感、一个道理。所以这四个字是离不开的。因实用功能不同,常常是一种文体以某一种手法为主。比如,说明文主要用“形”字诀,叙述文(新闻亦在此列)主要用“事”字诀,抒情文主要...  相似文献   

19.
前年5月,《储瑞耕文集》出版,煌煌60余万言,收入作者1978-1992年间公开发表的文章400余篇。这些文章,除了20来篇为“溶进了杂文要素”的新闻、散文、小小说外。其余绝大部分为言论、杂文或有关创作方面的论文。储瑞耕的杂文,有些已为人们所熟知,如说“五十打蔫”》、《“骄傲”的紧箍帽)等,当时都产生过很好的社会影响,在杂文界也颇得“口彩”。不过,这一回当作者把比砖还厚的文集寄给我“教正”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问题是:这么多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制造”出来的?据作者称,这400余篇文章还是从1100余篇公开发表的作品中选…  相似文献   

20.
闲读偶记     
《周作人散文选集》时下,书市上有不少名作家的“诗全编”、“散文全编”乃至“小说全编”.这种书的特点是全.力求把某名家的某种体裁作品全部收拢一起,昭人以全貌.至于是否真全,或收拢得是否合适,那是另一回事,比如《鲁迅散文全编》,除编入《野草》、《朝花夕拾》等散文集里的作品外,还从杂文集中选取入不少.如果杂文算作散文的一种,则应当把杂文全部编入.而选编者的标准似乎偏重于写景、叙事、抒情的作品,殊不知鲁的全部杂文都有强烈的抒情性,只不过常常把情寓于理,而不是离于景和事.那些“全编”,大都印装精美,定价昂贵,出看到者自有其用意和目的,但对多数普通读者来说,我以为不必贪大求全.如果不是对某名家特别感兴趣,或打算研究他,就不必读他那个“全编”.名家的作品,并非都是佳作,也有不少中不溜儿的,甚至较差的,作为普通者和业余习作者,书款并不充裕,大可不必去买那个“全编”,不必费时费力地去啃那个“全编”.要读,读选本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