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欧科技合作是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欧盟框架计划内的中欧科技合作是目前的主要合作渠道。欧盟框架计划是全球最大的多国合作的官方科技计划之一,也是中国科学家参与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本文介绍了中国参与欧盟框架计划的现状,探讨了制约中方机构参与欧盟框架计划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促进中方机构参与欧盟研发计划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日益相互联系和影响,同时也面临一系列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机遇和挑战。在人类寻求发展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过程中,全球科技合作并与政府间在社会治理上的合作显得极为重要。欧盟科技一体化以及欧盟与其成员国以外国家的科技合作是全球科技合作的典范,对我国广泛参与全球科技合作、融入科学全球化并实现科技创新而言,欧盟科技合作框架计划的规划、实施和管理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提升我国科技发展和国际合作水平为立足点,分析欧盟科技国际合作战略及其经验,提出中国与欧盟开展科技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加强中欧在欧盟第七框架“食品、农业和生物技术”领域内的合作,增进中国科研人员对欧盟第七框架的了解,提高我国科研人员在欧盟中长期科研计划中的参与度,中国欧盟科技合作促进办公室(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中欧办)派员参加了于2007年11月28—29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食品、农业和生物技术”领域的信息和项目对接会。  相似文献   

4.
从合作角度看中欧科技计划的区别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计划是一国或地区提高创新绩效的重要措施.在欧盟,三大科技计划都明确要求科技项目的参与者必须来自不同的成员国.这种强制规定极大促进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科技合作,加速了"欧洲研究区"的建设步伐.欧盟作为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科技计划中有关科技合作的理念和条款能给我国以诸多启示,有助于我国探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路.  相似文献   

5.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虚拟经济导致的产业空心化弊端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各国纷纷调整科技发展规划,抢占创新制高点,选择发展各自优势新兴产业。如奥巴马政府颁布《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欧盟发展绿色经济的《第七框架计划》。  相似文献   

6.
武汉作为科教资源大市,与欧盟各国开展了多方位的科技合作,并承担了许多欧盟各类科研合作计划,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在参与机构数还是在参与范围上,仍然存在明显差距。笔者结合近年来武汉与欧盟科技合作现状,找出当前武汉地区企业、院所参与欧盟合作计划过程中的难点与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为武汉市申报建设中欧区域经济合作示范城市,深化对欧科技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秀菊  袁洁 《科研管理》2015,(1):311-313
欧盟框架计划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官方科技计划之一,其研究以国际前沿和竞争性科技难点为主要内容,具有研究水平高、涉及领域广、投资力度大、参与国家多等鲜明特点。欧盟框架计划自2001年开始设置独立的科普内容板块——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独立的科普内容板块在第七框架中演变为"社会中科学"。本文对欧盟框架计划中的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的中期评估的评估目的与方法、评估过程与标准、评价结果等内容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的重大科研项目的评价特别是科普内容的评价提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欧盟框架计划的优先研究领域及其演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研究和技术开发框架计划是欧盟科技与创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第七个框架计划(FP7)中优先领域的内容、行动计划等方面进行评述,并简要考察七个框架计划中优先领域的演进。  相似文献   

9.
浅析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的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框架计划是西方国家唯一向中国开放的科技计划。从第五框架计划开始,我国的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其中,开展与欧盟的合作。新启动的第七框架计划具有资金投入规模更大、研究领域更加广泛、资助方式更加灵活、申请程序更加简化等特点。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些新特点,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家科技计划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正面临新的管理改革,加强计划的监测与评估是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欧盟框架计划评估体系的发展历程为主线,梳理了欧盟框架计划的主要评估活动类型、评估方法与模式、评估体系演变规律等。基于对欧盟框架计划评估体系的回顾和梳理,总结出欧盟框架计划在制度建设、技术方法、评估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和经验,为我国设计完善国家科技计划的评估体系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国际新兴理念思考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通过国际科技合作的方式提高本国和本地区的竞争优势和创新优势已成为各国普遍的做法。文章从科技外交、全球治理和制度融合等国际流行的理念和做法,来回顾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工作,以期引起关注和讨论,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世界格局变迁和工业革命发展是后发国家实现科技赶超,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历史机遇。德国因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美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机遇,赶超欧洲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并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日本抓住第二三次工业革命交汇的机遇,成功加入世界科技强国之列。从经济崛起到科技赶超,从技术引进到原始创新,从教育改革到科学发展,从自发创新到体系建设,德美日三国经过赶超,均形成了内生技术能力,持续性建设人才队伍,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并注重发挥国立科研机构的引领作用。据此,提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科教融合、科技开放合作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建设等方面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我国高校科研水平和学科核心竞争力提高,推动创新人才培养,采用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探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研究型大学与跨国企业科技创新合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二者科技创新合作的运行机理,分别从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人才交流与培养3个方面主要合作内容归纳总结出当前合作的典型模式;同时研究影响二者科技创新合作成效的11个关键因素,并以技术研发合作为例分析具体合作模式选择策略。以期对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中日科技合作面临“三重变局”影响——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势头一定程度超越日本、中美科技博弈加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复杂影响。通过系统梳理中日科技合作的发展过程,并聚焦“三重变局”背景下双方科技交往进展,从官方合作与民间合作、科学研究合作与技术合作等分层次探讨中日科技合作的新变化。可以发现在“三重变局”背景下的中日科技合作,官方合作明显受双边关系与国际形势影响,民间高科技合作阻力增加,双方在国际论文合作中的存在感发生变化;尽管中日双方技术合作紧密,但是日本对华高科技领域的局部“脱钩”存在可能性,而且面临来自日本国内与美国因素的双重挑战,中日科技合作的固有问题也可能愈加凸显。鉴于此,应强化政府间交流,以民间科技合作为着力点,围绕双方利益需求全方位强化中日科技合作的支撑链条,努力化解分歧与冲突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科技人才的合作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进技术转移转化.分析粤港澳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及其对技术转移转化的促进作用,发现目前粤港澳科技人才合作存在团队合作交流方式和渠道单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基础薄弱、科技人才服务保障工作仍有不足等问题,同时广东省技术转移转化存在顶层设计不足、专业的技术转移转化人才匮乏等问题.结合广东省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提出大力开展粤港澳科技人才合作交流,支持多学科跨领域团队合作,建立人才共享、灵活雇佣机制,培养专业的技术转移转化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结合2014年度至2017年度185家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统计数据,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运用Matlab对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科技合作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构建了国际科技合作能力评价模型,并针对评价模型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进一步推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发展,提升北京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在巴西和中国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从合作目的、合作形式和合作内容三方面对比了巴西和中国的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机制,提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战略定位和发展对策:推动农业科技合作全球战略布局,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工作能力建设;构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金融支持体系;推动农业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8.
系统地梳理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世界主要国家促进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的共性特征,基于ND-GAIN指数对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进行国际比较。在此基础上,从供给侧和需求侧,提出优化研发布局、加强技术扩散、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提升适应标准、政府绿色采购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等促进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宋振华  赵光洲 《未来与发展》2011,34(9):108-111,68
现今社会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交往与合作越来越密切,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高校国际化的发展需要,云南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机遇,挖掘自身优势,认清前景广阔的合作形势,广泛开拓科技合作领域,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以期实现“双赢”,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