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孩子是谁的     
练小川 《出版参考》2010,(10):37-37
妻子还没有怀孕,就直截了当地告诉我,孩子生下来坚决不让我母亲带。因为她认为母亲没有文化.还满嘴的方言,入托前孩子的教育也是个关键问题,万一带出个土气又不懂礼节的小孩来,以后想改都难。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中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将叫吴起,他带兵攻打中山国时,军队中有个士兵的伤口发炎了,流着脓血,吴起看到后就用自己的嘴给这个战士吮吸脓血,士兵非常感动;都愿意为他勇敢作战。有一次,他又为伤员吮吸脓血,一个伤兵的母亲看到后反而哭泣起来,人们问她:“吴起大将这样爱护你的儿子,你为什么还哭啊?”这位伤兵的母亲说:“吴起曾给他的父亲吮吸过创伤的脓血,他的父亲就战死了,现在我的这个儿子又要战死了,所以我才哭呀!” 这个伤兵的母亲的类比犯了“不相类”的毛病。她的思维过程是机械的类比…  相似文献   

3.
正虽然预知死期是我喜欢的一种生命结束方式,可是我仍然拒绝死亡。在这世上有三个与我个人死亡牢牢相连的生命,那就是父亲、母亲还有荷西,如果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在世上还活着一日,我便不可以死,连神也不可以将我拿去,因为我不肯,而神也明白。失去荷西后的一个深夜里,我与父母谈话,突然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母亲听了这话,眼泪迸了出来,她不敢说一句刺激我的  相似文献   

4.
夏玟的“玟”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已经查不到了。熟悉她的人,唤她夏玟(音敏)。我去采访她,不单因为她是新闻出版署系统的先进个人,还因为听说她是一个患了癌症,动了手术,却年发稿突破100万字的女病人加好编辑。“癌症不可怕”她哪儿象个病人?腰板儿挺得直直的,头发梳理得利利索索,一身素色连衫裙,更衬托出她的身材适中,丝毫看不出一般50几岁的妇女早衰的痕迹。北京人讲话:精神着呢。“今天来晚了点儿,手头有个急校样,正赶着看出来。”听了她的解释,我才注意到,她那近视镜后面的双眼有些微红,散射出一丝疲惫。  相似文献   

5.
“写报纸”     
把出版社刚印出来的《滴水集》捧给母亲,母亲的手哆嗦着,在封面上摩挲着王志强的名字,眼里就有些水雾洇上来:“好啊,出书了,我说什么着来,还是‘写报纸’有出息吧!”“写报纸”一直是王志强小时候的梦想,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仅仅读过完小的母亲就用她当年的辉煌经历教育王志强。母亲曾经写过一首诗,被老师推荐发表在报纸上,当时还年轻的母亲说,“写报纸”是她唯一可以炫耀的辉煌,所以她渴望她的儿子也能够“写报纸”。母亲在说这些的时候,脸上奕奕生辉。“写报纸”成了王志强报答母亲唯一的方式。王志强当了25年兵,在部队…  相似文献   

6.
忠告抄袭者     
我母亲曾经同情过街上被打的小偷,直到最近她的钱被几个小偷合伙偷去了,她才开始恨起小偷来。有趣的是,我对文抄公的看法似乎也走了这么一条曲线。过去,我也曾经有点同情文章抄袭者,因为一个人没有思想,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已经是够苦闷的一件事了,何况他们还要偷偷摸摸,秘不示人,抄抄写写,也不容易。现在知道抄袭者们已经“现代化”了,有了复印机和电脑,报上说有些人还赖此发了点财。但是抄我的文章大约是发不了什么财,因为我目前写的大多是学术文章,它们对临阵磨论的评职称者也许还有些用处。最近,在不经意间,我看见东北…  相似文献   

7.
最近,有个重要的全国性会议在某省召开,省王的新闻单位无人光临。我以为是“新闻鼻”未闻到这个信息使然的,一打听,原来有些记者是知道的,只是因为没有“请”。有人告诉我:有些记者应付“请”尚且不暇,请还未必请得到呢,何况不请。我不反对请记者,也不反对记者应请。因为,请也是传递信息,加上人家热情,必然会为工作提供方便条件,许多记者都在“请方”抓到过活蹦活跳的好新闻。但是,记者也只能把请当作“信息传递”。人家请来了,提供了好线索,自己无动于衷,这表明对捕捉新闻缺少热情,不象记者;自己得到了好线索,却要等人家来请,这更不象记者。  相似文献   

8.
都说母爱是伟大的,我可是个自私的母亲。别人看我给小孩记日记,连声赞扬。其实我是因为我对自己4岁前的事情一概懵懂无知,所以我给自己的小孩写日记,免得她到时问我,我无以作答。再说,我记日记的时候.我可以把自己为她所做的一切写进去,等她长大了,白纸黑字为证:你看,我把你养大容易吗? 我还有些自私的地方,实在愧对孩子。譬如,孩子还在肚子里时,单位照顾我不必到外地采访。我怕拉新闻部的后腿,就在长沙东奔西跑。采访任务倒是完成了,可孩子快出世了,一照B  相似文献   

9.
参加一个朋友侄女的婚礼,酒店的音响师大概是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拥趸,用《Can You Feel It(你感觉到了吗)》作为现场的背景音乐,使得每一个来客,都像是前来参加相亲节目的。当然,我不是因为剃了个光头,就把自己当节目主持人,实际上,我反倒是很希望能够遇到一两个因受他人婚礼刺激、迫不及待想要把自己嫁出去的女宾。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谈条件,就像是即将收市前到菜场买菜,让利的空间会比平时要更大。  相似文献   

10.
当我接受编辑部的采访房屋建筑班的平常任务,同装修工班长娜塔丽娅·科辛娜相识时,奇迹在我身上发生了。我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道路,找到了多年的,很可能是一辈子的爱好。探索内心世界娜塔丽娅·科辛娜是一个中年、劳累的妇女,有着一双长年忧伤,象是蒙上灰色灰尘,圣象画般的眼睛。她身上什么东西使我感到惊讶呢?是的,她工作好,她不是单纯地“赶任务”,而是以满腔的爱和极大的兴趣在装饰着自己的住宅。虽然她的工作成绩,已经构成了写作“材料”。但我没有立即离开,这位班长身上象是有什么东西抓住了我,不让我走开。  相似文献   

11.
书缘     
曾经做过一个梦,自己站在一大堆书前,摊主对我说:“随便挑,不用钱。”我兴奋地抱了一大堆自己梦寐以求的书。谁知正乐时,梦却醒了。看着自己紧攥的手,感受着心里的余乐,我有些遗憾,梦要是真的就好了。幼儿园时,妈妈教学,每次外出回来都给我带回一大堆小人书;而每次我都会兴趣浓厚地翻着,尽管我只认识很少的字。自打那时起,我便爱上了书,并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小学的时候,我迷上了童话书,把它当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可是却又不那么容易得到。因为妈妈认为童话书很无聊,轻易不给我买。初中生活丰富多彩,我又“看不起”…  相似文献   

12.
腾飞 《新闻天地》2006,(10):28-31
如今,已经过完9岁生日的小男孩陈绪,在见到生人时都会害怕地发抖。听到屋外的汽车喇叭声或者轻微的响声,都会马上瑟缩到屋子的一隅,颤抖着对妈妈说:“求求你,妈妈,别把我送人呀,别不要我呀……”“妈妈,你能等我睡着后再把我送人吗?”听到自己的孩子可怜兮兮地哀求自己,作为母亲的陈波心碎了,她一边抽泣一边安慰着小陈绪:“不哭了不哭,乖孩子,娘怎么舍得把你送人?”意外之喜,喜获“爱心”承诺家住黑龙江省铁力市的陈波是该市乳品厂的下岗职工。1999年陈波因为和丈夫感情不和而离婚。离婚后陈波、和她不到3岁的儿子陈绪还有已经74  相似文献   

13.
读到铁凝的《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的表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我亲眼见过我母亲挤车时的危险动作,远远看见车来了,她定会迎着车头冲上去。这时车速虽慢但并无停下的意思,我母亲便会让过车头,贴车身极近地随车奔跑,当车终于停稳,她即能就近扒住车门一跃而上.她上去了,一边催促着仍在车下笨手笨脚的我——她替我着急;一边又有点居高临下的优越和得意——对于她在上车这件事上比我机灵。每次同乘公共汽车的时候我都是被母亲‘率领’着上车,总是母亲比我‘忙乱’而主动,比方说,当她能够幸运地同时占领两个座位,而我又离她比较远时,她总是不顾近处站立乘客的白眼,坚定不移地叫我去坐。”  相似文献   

14.
母亲曾说,她小时候有两个理想:一是当医生,二是当记者。如今,我实现了母亲不曾实现的两个愿望,先是作了医生,后来又成了记者。虽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个小小的地方报记者,十数年下来,个中滋味也似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遍矣! 才当记者,最大的感受是“角色转变”。作医生人求我,走到哪里都是笑脸相迎,当记者则是我求人,陪着笑脸跟人要讲稿、要总结、要典型材料,几次三番请人谈点什么,写完稿又要请领导审稿,望着精心炮制的文章被改得一片狼籍,还得耐着性子再抄一遍。偶而有大的活动,各级大报记者蜂拥而至,  相似文献   

15.
晋察冀这一举世闻名的抗日模范根据地.有一位太行女性与它同辉.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人们怀念她,因为她在人民战争的风烟岁月.英勇无畏.用自己全身心的爱.救护了为民族奋斗的人民子弟兵:她又在和平建设的几十年间.用自己全身心的爱,爱着人民,爱着集体,爱着国家。她是平凡的,却又是伟大的;她是朴实的,却又是崇高的。她以充满母性和仁慈的光辉一生.赢得了所有人的热爱与尊重。  相似文献   

16.
王方军 《军事记者》2006,(12):64-64
出差刚回连队,我班的新兵张兵就急匆匆地跑来对我说:“班长,9月30日大队组织点验,刘干事把你那两大叠《军事记者》杂志全没收了。”真有这回事?难道我的《军事记者》杂志也属于违禁物品吗?“什么意思,我得找他去。”“班长,是不是因为上次借书的事得罪了刘干事,故意整你。”也有可能,不知道刘干事从哪儿得知我参加了军报函授学习,上次特地跑来连队找我借阅《军事记者》杂志和函授月刊,因为我在海口出差,就让他找张兵要钥匙拿,结果张兵说非要等我回来,他做不了主。“哎!都怪你这个死脑筋!上次要把这些杂志借给他不就没事了。”“班长,我也是…  相似文献   

17.
母亲在田间劳作了大半辈子。然而,在她的人生之旅将近6旬之际,偏偏喜欢上了‘“爬格子”,并拜我为师,学习新闻写作。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从小因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很少读书。自有了我后,她便把学文化的愿望寄托在我的身上。乃至我入伍到部队,母亲仍时常在信中叮嘱我要利用业余时间学点文化。后来因工作需要,我喜欢上了写“本报讯”。每当自己用心血和汗水凝成的文字见诸报端时,我便把它剪下来,寄给远在他乡的母亲。母亲也常常寄来热情洋溢的鼓励信,句子虽然不太通顺,但那份深深的母爱之情却是真挚的,伟大的。随着…  相似文献   

18.
<正>我是在战乱的年代里1931年出生的。出生后妈妈带我非常不容易,因为我父亲就没有管过我和母亲的生活,可以说他是很不负责任、不称职的父亲。为此,母亲带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到处折腾。抱我到过母亲的同学家住过,后来又到叔伯叔叔、婶婶家呆过。母亲是很要强的人,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不久母亲遇到一位学过助产工作的郭姨,她的丈夫死了,不愿意在封建的大家庭里坐守。母亲也是在盛京医院学过助产工作,就这样两个人合开了一个小诊所,自己心情好多了。孩子仅一周岁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把  相似文献   

19.
父亲的秘密     
“罗伯塔,”父亲低声说道,“我有件事情要告诉你。”父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几天前,妈妈因为癌症去世了,父亲一时接受不了而病倒。忙完妈妈的葬礼我就立刻赶到医院,从小我就喜欢和父亲待在一起。我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和很多家里的“老二”一样,我感觉自己始终在家里是无足轻重的一个。妈妈生病时,我每天都来照顾她,  相似文献   

20.
刊中报     
缘(散文)晓丁依稀记得上五年级时,有一天母亲翻阅着报纸对我说:“滨呐,长大以后,妈妈能在这上面看到你写的文章吗?”母亲一定想不到她随意一句话,促成女儿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护校毕业后分配到晋南一座小城,火热的军营,启动了我的思维,尽管我还不懂得主题结构,只知道写了一篇又一篇。一天,好友送来一张《健康报》的稿费汇款单,这是一月前完成的小散文《产房随笔》,没想到宣传干事略加修改后寄往报社,竟被采用了,版面上还加了围框和题图。初尝成功的甘甜,手中的笔就把不住关了,开始把那些难以称之为“文章”的文字四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