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电视已成为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都加快了数字电视的发展步伐。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广播影视数字化工作,把它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温家宝、李长春、刘云山、曾培炎、陈至立等中央领导多次要求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要求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最安全的方式实现中国广播电视由模拟向数字转换。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及《我圈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我国将在2015年关闭模拟电视。而从近两年的情况看,虽然数字电视在标准、商业模式等方面遇到了梗阻,但国内大多数省市都已开始以整体转换为主要模式的有线电视数字化。青岛、深圳、杭州等城市已基本完成了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  相似文献   

2.
张岩 《青年记者》2004,(9):86-86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许多新闻媒介都面临着设备更新改造、升级换代的问题,由于数字电视技术具有的强大优越性,近年来电视数字化的进程明显加快,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过渡全面展开。有些新闻单位由于资金有限,难以一步到位实现拍摄、编辑、播出的全数字化。因此,如何在设备向数字化更新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段提升,在这个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中,被称作第三代电视的数字电视,将成为21世纪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近年来各国不断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步伐,我国也毫不逊色,本文将全面介绍数字电视的定义以及优点,全面客观的分析了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客观现状,并对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对我国数字电视发展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4.
马持节 《新闻实践》2003,(12):63-64
数字化进程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快了数字电视的进程,数字电视节目播出的各项实验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国家职能部门积极组织实施。2002年国内数字电视已开播40个点,用户9万,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苏州、南京、常州、无锡。2003年被国家广电总局定为"网络发展年",重点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为加快推动新体系建立的步伐,根据中宣部部务会精神和总局党组会议通过的《全国有线数字广播影视业务发展总体方案》要求,按照网络发展年的总体部署,总局决定选择北京等33个地区开展有线数字电视试点工作,力争到今年底,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现代社会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介--广播电视的全面数字化已成为必然,而数字电视技术包括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和数字电视接收技术.本文就电视广播的数字化的基本原理、进程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叙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雪飞 《今传媒》2010,(7):80-81
2008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1号文件《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推进数字电视发展的方向和时间表,要求"加快有线电视网络由模拟向数字化整体转换"。基于上述要求,以及推进重庆电视产业  相似文献   

7.
国办发〔2008〕一号文件的下发,给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文件指出"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切入点,加快推广和普及数字电视广播,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字电视产业链,实现数字电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传输与接入、用户服务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对照文件的发展要求,结合江西省这些年来有线电视网络产业发展的实际,江西省有线电视网络产业化的运营思路还需要作出适度的调整,还有许多阻碍和关卡需要我们去突破。  相似文献   

8.
国办发[2008]一号文件的下发,给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文件指出“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切入点,加快推广和普及数字电视广播,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字电视产业链,实现数字电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传输与接入、用户服务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对照文件的发展要求,结合江西省这些年来有线电视网络产业发展的实际,江西省有线电视网络产业化的运营思路还需要作出适度的调整,还有许多阻碍和关卡需要我们去突破。  相似文献   

9.
毕一鸣 《视听界》2010,(4):33-36
一、数字化是电视媒体生存之道 近年来,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加快电视媒体的全数字化进程,并明确了实现全数字电视广播和淘汰模拟电视的时间表。我国也制定了“十一五”时期发展数字电视系统的规划,并大力推动这个计划的实施,南京等12个城市将首先纳入三网融合试点地区。从前所说的大众传媒正演变成个人化的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电信、广播电视等多个领域开始广泛使用数字技术。电视机是我国最普遍的接受信息的工具,数字电视的产生推动着我国信息数字化、现代化的进展。在电视数字化技术日渐成熟的背景下,电视的多媒体手段也逐渐深入,本文从多媒体、跨媒体、全媒体三个阶段探析四川省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数字电视的发展与应用高新让高峰数字电视是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它通过数字化信息的传输方式,提供更大的屏幕、更清晰的图像和光盘质量的立体声音响。同时,数字电视又是计算机化了的电视,它与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数字化地处理、传输、接收和显示信息。人们用数...  相似文献   

12.
<正> 概述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包括卫星广播、电缆广播及地面广播)是最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目前已经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广播电视业界的一场技术革命。广播电视从黑白电视、彩色电视时代,正进入数字化时代。 经过近十几年的努力,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所必需的数字电视发射机技术,已有了飞速的发展。在已经制定并颁布数字电视标准的国家,数字电视发射机以及相应  相似文献   

13.
数字电视作为一项新技术,成为网络技术之后被传媒热炒的又一热点。各种对数字电视“鼓”与“呼”的声音不绝于耳。按照学界目前流行的定义,数字电视可以理解为两种:一为“局部数字化”的数字电视,(即节目播出的部分环节采取了数字化,或是节目内容制作的数字化;或是节目终端接收机的数字化等等);二为“整体数字化”的数字电视,(即指节目的制作、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新媒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数字新媒体已经逐渐走入千家万户、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这也促使了高清数字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高清数字电视发展当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清数字电视的发展将会成为我国的必然发展趋势。我们观看的电视从黑白到彩色的高清数字电视,这些都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发展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高清数字电视截止2010年6月,我国高清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29.8万户之多。这样的发展不是偶然,而是高清数字电视的发展符合  相似文献   

15.
2003数字电视网络与广播电视未来发展高层研讨会主题报告如何发展数字电视这个问题在中国,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所以更有交流的必要性。数字化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是这三个方面:技术、运营和定位,核心就是如何推进我们整个有线电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广电总局从2003年开始推进数字电视的战略是坚定不移的。大家都知道,2003年是网络发展年、广播发展年,那么2004年可能就是数字化年,至少,数字化也是也一定是2004年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数字电视也随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还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相应的数字电视设备技术也正在经历着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可以说,数字电视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电视机领域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笔者主要对数字化电视技术的基本运作原理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下发的国办1号文件《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指出,加快推进和普及数字电视广播,加强宽带通讯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同时指出,鼓励广播电视机构利用国家公用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信息网络提供数字电视服务和增值电信业务。支持包括国有电信企业在内的国有资本参与数字电视接入网络建设和电视接收终端数字化改  相似文献   

18.
广电媒体数字化发展已有十几年了,从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到广播电视放到手机上的CMMB,再到宽带网络为导向的NGB,广电媒体融合在不断探索和深入。2014年,中央提出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广电媒体融合也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我觉得有几个问题需要进行思考和判断。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网络运营技术也开始兴起,网络电视开始在市场上活跃,这给传统数字电视的发展带来了威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数字电视也需要加快发展脚步,和网络技术进行融合,让传统数字电视重新焕发活力。本文主要对传统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展开研究,探究二者的差异,并分析传统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技术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 为加快中国数字电视进展的步伐,国家广电总局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启动有线数字电视试验工程。 这次试验的目标是:通过试验,用户可感受到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高质量的服务和享受,从而刺激和引导消费,形成有线电视新的消费点,培育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这次试验要以节目(数字电视、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