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各国文化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子忠  陈雪 《传媒》2018,(4):19-20
媒体融合发展到今天,需要认真思考,广播电视行业遇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入信息社会时,有一个很热的词——"信息爆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迄今为止,很多广播电视媒体人都没有真正地理解什么叫信息社会、什么叫信息爆炸,没考虑清楚广播电视媒体在信息爆炸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全媒体传播体系建构的总体要求,指出要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本文以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生态作为基本研究视角,从技术生态的动力出发,探讨了主流媒体如何用技术赋能,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如何把握未来五年新技术带来的新特征,推动主流媒体用好信息技术革命成果,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加快技术应用;如何从技术视角入手,推进主流媒体技术关键应用,推动主力军进入主战场。最后提出,技术生态发展要与产业生态融合,推动主流媒体做大做强全媒体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内容付费已经涵盖了娱乐、生活、教育等多种应用场景,成为互联网平台较为重要的盈利方式之一。本文主要对当前互联网内容付费表现出的内容产品化、内容产品碎片化、内容类型多元化、付费方式多样化和内容产品跨界化等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三网融合在1996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广电和电信网络业务的双向进入问题,到了2010年,三网融合面对的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三网融合已经成为宽带战略的重要过程和组成部分.三网融合的目的,是要大幅提升国家基础性的信息处理能力,使中国成为网络强国,这个过程中,要建立新型的信息安全体系,形成新兴宽带产业,建立适度竞争的宽带市场结构,协调好部门的分析,完成新的产业链转变,保护社会公众的信息权益.  相似文献   
5.
赵子忠 《传媒》2021,(4):13-14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传播形势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的一项紧迫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这为新时期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  相似文献   
6.
<正>媒体作为信息传播渠道,宣传导向是媒体属性的重要体现,事关社会稳定、舆论正确和维护公众利益的国家大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媒体社会责任的全面体现。纵观全球,任何一个国家,无论何种政体、何种制度,都高度关注宣传导向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1月15日下午,我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的院长,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简称"新盟"),为全国高校新媒体教育与人才培养领域搭建起重要的交流协作平台。成立高校新盟,始发于我"东西传播"的想法。近两年,我致力于"东西传播"的理念,这个理念就是在新媒体和互联网领域,要把美国先进的思想学习传递回中国。我访学于美国,先是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做访  相似文献   
8.
三网融合新变化从国家战略层面上看,2010年三网融合的结构逐渐明晰。7月1日,国务院正式启动了三网融合工程,随后进行了试点尝试,IPTV公共平台与广电平台的运作逐渐成熟,在城市三网融合方面很多城市提出了具体的三网融合方案。  相似文献   
9.
2013年春节,围绕着又一个"回家、亲情"的40天春运周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50多路编辑、记者、主持人与中国广播联盟成员台的广播记者一起踏上了"新春走基层,温暖回家路"的采访路程。广播直播车开进北京、上海、蚌埠、武汉、郑州、贵阳六大火车站的站前广场,解决新问题、发现新路径;记者陪伴进城务工人员、大学生一起买票、  相似文献   
10.
理解可穿戴计算 1、可穿戴计算的概念 可穿戴计算是随着新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是"以人为本"、 "人机合一"的计算理念的产物,以此衍生出一类可穿戴、个性化、新形态的个人移动计算系统,可实现对人们自然的、持续的辅助与增强.麻省理工学院认为可穿戴计算最大的意义在于颠覆了人们对于计算系统应该如何被使用的认知.在可穿戴计算的架构中,计算系统应该是可以被穿戴的,就像眼镜、手表或是衣服一样穿戴在身上,并可基于情境的变化与用户互动.可穿戴计算通过形态各异的显示器、方便易用的输入设备、大量环境感知元器件以及无线局域网扮演着用户智能助手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