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重视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忽视朗读,朗读训练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用“讲问”替代朗读,挤占朗读的时间拿到一篇课文,老师就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  相似文献   

2.
教育家陶行之说过:“语文即生活.”这句话有可能暗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学好语文是一个学生非常重要的事.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教学的思想是:“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叶老把教师的作用概括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教是为了不教”.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而使用语文的先决条件是学好语文.一、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学好语文呢?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进行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规律,寻求解决语文实际问题的门径,首先应“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全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有较为充分的条件,语文教师适时地、恰当地利用课文中丰富的审美材料,充分利用其形象性、可感性和趣味性寓教于愉悦,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增长知识,感受到美,欣赏到美,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4.
“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元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高尔基语)教师应该也必须将美带到教学中去,因为语文美育既是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也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更是符合了素质教育的目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审美化思考的几个问题,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一、要创设教学需要的情境心理研究表明,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注意”,产生强烈的审美愉悦,作为“文质兼美”的课文,通常也能激发获得这种审美愉快的期望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期望情绪实施美育,将审美期望外化为审…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课文的读写训练项目是“理清课文的条理”。它要求教师要遵照文章的思路,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去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教学《冀中的地道战》我们应注意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完形心理欲望,而目前使用的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大量尚待师生共同完形的“缺陷”因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合理地运用完形教学思想,善于挖掘课文内的“缺陷”和设计课文外的“缺陷”,注意把握完形教学思想的实施步骤和要领,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地位,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罗丹说:“美的事物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我们来讲,教材也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挖掘,语文是美学的载体,它是一个美学系统的存在,其中既有知识的美,也有文化的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知美点,探寻美线,审视美的形态。”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是激励…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选入大量新课文,使语文教学充满了生气,又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挑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阐述了阅读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多重功能,也相应的要求教师把阅读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出文章独特的意旨,感情和韵味,读出文章所反映的社会、时代的“个性”,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阅读积淀,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个性与个性的碰撞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9.
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提高语文课的课堂效果,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好奇的儿童对事物的接受认识首先是从感性开始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因地制宜,创设一种适合本课教学内容的意境,使学生有一种如入其地,如临其境之感。如在课文“学校像我家”的教学中,在课前,利用课间教师和同学一起做游戏,使同学心理上一直处在和教师十分贴近的位置上,没有距离感,这时便很迎合“学校像我家”的气氛了。在教学中教师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必豁人耳目”。做为“情文并茂”的课文,本身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大多独具真情美感。这里既有喜、怒、哀、乐、又有惧、爱、恶、欲;既有骨肉情、师生情、朋友情,又有爱国情,故乡情,阶级情感等,语文教师如何方能把课文的情,传递给学生,使之接受文中之情,化为自己之情呢?只有在作者的作品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情”的桥梁。才能沟通二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此基础上形成共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还必须进行情感的传授和教育。如果缺少了情感…  相似文献   

11.
一、对“读写例话”的认识小学语文敦材,在编排上是将课文组成一个个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的训练组,以讲读课文为例子,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提炼归纳和实践运用,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能力。因此,教学时不能顾此失彼,要立足一组教材,引导学生学好各类课文,把学到的知识统一到“例话”上来,形成整体优势,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1.重视朗读训练课文是“例话”的实例。讲读课文是感性认识的基础,首先要重视朗读。文章读得越好,学生受到的感染就越深,理解得便越透。如《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安排的讲读课文《一夜的工作》,讲的是作者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由于作  相似文献   

12.
朱明海  陈方宇 《阅读》2023,(79):25-27
统编版小学《语文》的课文编排体现了语文要素的螺旋上升,其中针对“动静结合”这一语文要素编排了多篇课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要求学生进一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教师可以陪伴学生在对课文优美生动语句的充分聊读中,感受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品析“动静结合”表达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各个环节不断地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让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三个面向”,如何适应四化需要,多少年来,众说不一,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下面就语文整体教学谈点粗浅的认识。语文教学曾经采用大讲时代背景、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程式教学的“分析课”方法,又曾采用细探课文字词句语法结构的“语言深”方法。人们对分析课的看法较为一致,认为它虽注重于分析却失之于浮,学生会感到千人一面,千课一调,学不到语文知识,也培养不出分析能力,所以早已不为教师们所取。对语言课的看法,似乎褒贬不一。我认为,语言课看似落实却流于碎。学生们常有这样的反应:课文初读…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以及"回忆和联系"。而现代派诗歌的意象艺术正是提高学生这方面艺术素养的绝佳教材。现代派的诗歌意象领悟要求读者感官与意识的强烈结合,这样艺术美感便会显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6.
“统编本”语文教材在全国的实施,终结了“一纲多本”的语文教材使用格局。由于“统编本”语文教材在编写理念、结构体例、课文选择等方面有了全新的变化,以之为基础的高校语文教材教法课程应该相应地进行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是聚焦“核心素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二是激发从教兴趣,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课程教学契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发挥其应承担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的教学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农村初中,常常是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学生经常是被动的学习,没有什么兴趣。特别是对那些需要背诵的课文、知识点等,更觉得是件苦差事。那么,怎样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语文呢?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也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想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8.
“读中学写”是我市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广义地说,它是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通过消化积累,逐步用于写作的过程,这是一种隐性的过程;狭义地说,它是让学生读了一篇课文,立即对照并运用课文中的写作知识,练习片断写作的过程,这是一种显性的过程。几年来,“读中学写”课题的实践,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到教学思想的改革,充分显示了我市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收获。以下,笔者仅就“读中学写”的教学内涵略陈浅见。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袁微子先生曾说:“这种能力的培养靠什么呢?靠训练,而不是靠讲授。”能力的提高确实离不开训练。同样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只能凭借一篇篇课文,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也就是在语文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思维训练、情感训练、常规训练。这些训练是通过语文教学的过程来实现的。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怎样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训”有“练”,提高训练的实效。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一、激情引趣,激发探究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各具特点,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起始阶段就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急切的探究心理。在教学童话故事《小猴子下山》时,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因好奇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一只小猴子在深山里住闷了,就想下山来玩一玩。它来到了玉米地、桃子树下,西瓜地里,分别摘了玉米、桃子、西瓜。它可真是大丰收呀!这些东西够它吃的了!可是小猴子回家去的时候,手上却什么也没有。这是怎么回事呢?”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