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阶段:集合之间数量关系的守恒对两个集合之间数量关系的守恒,是幼儿数概念形成的标志。这阶段活动的教育目的是让幼儿学会不受物体排列的空间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特征的干扰,准确地判断出集合间物体数量的多、少或一样多。小班这阶段的活动限制在5以内的数量范围,而且只学习一些比较的基本的活动方式,为幼儿到中班后进行守恒训练打下基础。实例一:《一样大的放一起》目标:幼儿把卡片分成两类,卡片上两个相同图形一样大的放一起,不一样大的放一起。材料:分别在卡片上画两个图形,有的两个图  相似文献   

2.
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幼儿数学教育的任务之一。在思维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数概念的形成是幼儿期概念形成中较为抽象和困难的部分,需要教师运用各种形象、生动、活泼的方式去进行启发引导。 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幼儿感知集合教育是指在不教给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元素,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幼儿数学教  相似文献   

3.
王黎  曹能秀 《幼儿教育》2000,(12):16-17
日本幼儿数学教育专家认为,幼儿期在数、量、形方面教育的基础是集合和对应两个概念,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引导幼儿对集合和对应这两个概念的理解。那么,幼儿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对集合概念的教育应该分哪几个阶段,教师在指导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主要内容。一、概念的理解日本幼儿数学教育专家认为,幼儿对集合概念的理解,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明确作为对象的范围.②把  相似文献   

4.
数概念的形成是从计数能力的发展开始萌芽的,小班幼儿在计数能力上存在着:顺口溜、重数、漏数、手口不一致等现象。缺乏对数与实物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许多幼儿在自然状况下不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利用幼儿生活、学习、游戏情境,因地制宜地开展小班幼儿计数活动,能激发幼儿学习计数兴趣,从而有效地刺激、强化幼儿计数能力,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数概念。  相似文献   

5.
日本幼儿数学教育界认为,幼儿期在数、量、形方面的数学教育的基础是“集合”和“对应”两个概念,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引导幼儿对“集合”和“对应”这两个概念的理解。那么,在日本幼儿数学教育界看来,幼儿对“对应”概念的理解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有关“对应”概念的教育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在指导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这就是本文将要介绍的主要内容。   一、“配对”和“相称”   “配对”和“相称”是“对应”概念中最一般的两种形式。   配对是指在需要确定两组物体哪个多、哪个少或一样多的时候,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对两…  相似文献   

6.
第六阶段:自然数的数序关系自然数的数序关系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相邻两数之间的数差关系,二是它们相互的顺序关系。理解这两种关系是幼儿数概念形成的基础,是他们认识和掌握一个数在自然数列中位置的重要条件。因而,这一阶段活动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幼儿理解这两种关系,准确地排出10以内自然数的数序,并讲述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小班幼儿进行比较物体量的教学,是幼儿计数前的准备,是形成幼儿数概念的基础之一。量的比较,有连续量的比较和不连续量的比较。幼儿对量的比较,分为数前比较和用数进行比较两个阶段。数前比较物体的量,在三岁左右进行。三岁左右的幼儿,一般能听懂大小、长短等词意,能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长短。他们通过连续量的比较活动,可以感知同类物之间量的相对差异,积累一些感性经验,为排序打基础。三岁左右的幼儿,对物体集合的感知是模糊的。他们通过不连续量的比较活  相似文献   

8.
幼儿数概念的建构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过程。列乌申娜指出,“儿童最初形成的是关于元素的含糊的数量观念,而后是作为同一整体的集合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对集合的比较大兴趣和更准确地确定集合中元素数量的兴趣以后,儿童才能进行计数,  相似文献   

9.
正数感(number sense)是指对数的理解或数概念的形成.数感建立起数量与计数之间的联系.数感强调对多与少、相对数量、空间与数量的关系(即数的守恒)、数量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的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把"数感"置于数学学习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的首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  相似文献   

10.
集合是现代数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幼儿学习计数的基础。幼儿认数是从感知和比较集合开始的。所谓集合,就是“具有某种特征(条件)的单个事物所组成的整体”或“具有一定特征的单独物体所组成的整体”。苏联幼儿教育家列乌申娜在《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形成》一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了这样的描述:“我们将不同分析器感受的同类对象(物体或现象、声音、运动等等)的总体叫做集合。”从以上观点归纳起米看,集合有两个特点:一是,一类事物的全体,而不是个别;二是,集合所包括的事物是确定的,以某些共同特征为条件。  相似文献   

11.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数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整数、小数、分数都是对数量的抽象,二是整数、小数、分数都可以从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个数的视角来认识。“10的认识”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数的认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不少教师认为小班数学没什么可教的,且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偏重发展幼儿的计算技巧,而忽视最基本的数概念教学和培养幼儿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下面就我们在实践中的一点体会,谈谈小班数学教育应注意的问题。一、关于集合集合是计数的前提。小班幼儿空口数数或顺口溜数数,有的能数到5、10,甚至更多,但要问他某个数的实际意义,他们并不知道。幼儿只有把某些事物看成一个整体,更精确地说是看成一个集合,才能开始计数或按物点数。集合又是数概念形成的基础。幼儿数概念主要是通过对集合的认识和对集合大小(包括元素的多少)的比较形成的。因此,在小班数学教育中,应有意识地进行有关集合知识的渗透,如分类、排序、比较等。分类有利于幼儿把相同的物体作为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9,(99):71-72
《儿童3~6岁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大班幼儿应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数感是由多种数能力组成的有机整体。幼儿通过吸收生活中的数信息生成数感并逐渐成熟,通过非正式的数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会计数、比较、分解与组合、统计与运算。然而集体活动中的数学学习脱离生活,不利于幼儿的亲身体验与实际操作。在"崇贤卫生院"角色游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幼儿能够借助实际情境,在操作过程中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坚实的联系;尝试用数字表征数量,表征方式日趋规范;能够进行小数目内的数运算,具体数概念向抽象数概念渐进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秀勋 《幼儿教育》2012,(Z1):80-81
幼儿判断物体数量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感数",即看一眼就知道是几个,不用数;其二是"计数",即必须数一数才知道是几个。感数能力与生俱来,新生儿就能发现2个点和3个点的区别。小班幼儿对于3以内任意排列形式的集合都能"看一眼就知道是几个"。通过后天的学习,幼儿感数的范围可以达到4(部分幼儿可以达到5)。计数能力则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口头数数,到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说出总数,再到接数……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按群计数呢?顾名思义,按群计数就是在清点客观物体数量时,一堆一堆地数,或在口头数数时一群一群地数,最后说出总数。学习按群计数,可以训练幼儿用多种方法清点同类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促进幼儿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提高计数能力,为幼儿学习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打下基础。教幼儿学习按群计数,必须在幼儿掌握逐一点数的基础上进行。按群计数有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幼儿数概念的建立,有赖于幼儿在物体之间建立两种关系的综合,这两种关系为顺序性和类包含性,有关分类、排序和对应的数学活动则有助于幼儿在物体之间建立起这种综合。因此,这类活动被认为是幼儿学习数概念的基础和必要准备。  相似文献   

17.
集合与映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合论是当代数学的基础 .学习集合 ,不仅应从本质上去理解与集合有关的各个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 ,更重要的是在解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应用集合的语言和方法去表示各种数量关系 ,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映射刻划的是两个集合之间元素的特殊对应关系 ,是我们进一步学习函数的基础 ,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方法 .数学竞赛中的许多题目都与映射有关 ,恰当地使用映射法解题 ,可以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有时还可以出奇制胜 .一、基础知识1.集合(1)集合的概念 .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2 )集合的运算法则 .(3)集合的划分 .如果非空集合A1 …  相似文献   

18.
<正>数感(number sense)是指对数的理解或数概念的形成。数感建立起数量与计数之间的联系,强调对多与少、相对数量、空间与数量的关系(即数的守恒)、数量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感主要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  相似文献   

19.
比多少     
凌璐 《教育导刊》2010,(4):46-47
设计意图 在本班幼儿已熟悉“1”和“许多”关系的基础上,本次数学活动旨在通过贯穿始终的游戏情境、多层次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对两组人或物之间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从数量上确认哪组多、哪组少,从而初步理解“对应”、“多少”等数量关系,学习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探索事物。并尝试解决一些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发展初步的比较能力、判断能力等。  相似文献   

20.
幼儿数组成的特点与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步学习加减运算的基础。数组成教学也是我们国家幼儿数学教育比较传统、比较成功的一个方面。在幼儿数学教育中,进一步开展好数组成方面的教学是应该受到关注的。一、数组成的含义数组成包括组合与分解两个方面,数的组合是:除1以外的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数组成。数的分解是:除1以外的任何一个自然数都可以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数。对学前儿童来讲,主要是学习10以内的自然数分成两个部分数的问题。二、幼儿掌握数组成的实质幼儿掌握数的组成是数群概念的发展,也是进一步理解数之间关系的标志。幼儿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