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备课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科学合理组织学生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备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以及拓展伸延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习题,这就是备课中的“四备”。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的备课已从“备教材”走向“备学生”,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其实,备教材与备学生并不矛盾,备教材是备学生的重要手段,关键是教师不能为教材所限,要学会“用教材教”。笔者认为,“用教材教”主要是指教师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所涉及知识进行深挖与拓展。下面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的曲辕犁为例,谈谈自己在备课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3.
高等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课程教改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欲深化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课程组成员应当密切关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整体趋势,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真正解决好“古代文学”课程“怎么教”的问题。同时,还要关注中学语文课程教材变动的情况,处理好大学古代文学教材与中学语文教材的衔接和延伸的关系,进一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不同呢?笔者力图从二备《新型玻璃》的实践中一探端倪。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已成为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那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面对新的数学课程和教材,教师应该备什么、怎么备呢?备什么?“备什么”似乎不是问题,回答很简单:教材里有什么就备什么。这样考虑当然有道理,因为大纲和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然而,又不完全是这样,怎样备才能备到点子上?如何使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如何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  相似文献   

6.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教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7.
陈华忠 《教书育人》2013,(17):20-21
备课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科学合理组织学生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备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以及拓展伸延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习题,这就是备课中的"四备"。  相似文献   

8.
几年前,放在我案头的数学教材是一本教科书和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在备课时,我对教材进行充分地挖掘,分析每一课时有哪些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什么,解决难点的关键是什么,虽然也能深入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但都局限于对一本教材和配套教参的挖掘。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材的几轮使用和不断反思,我对教材不再“迷信”,“教教材”和简单地“用教材教”的观念逐渐改变,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增强,我试着开始加工教材。一、选择、重组数学教材,凸显数学价值不同版本的教材,包含的数学知识板块大多…  相似文献   

9.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备课怎么备”、“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写教案如何写”之类的问题。在大学读书时,教《教育学》的老师在讲到“如何备课”这一节时,苦口婆心地强调要“备教材”、“备学生”,以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情”作为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依据。记得期末考试时出的考题就是“怎样备课”。自己做了教师之后,我一直按“备教材”和“备学生”这两个要求来设计我的教学。后来我发现,“备教材”与“备学生”其实是合而为一的事情而并非分开的两个要求或两个程序。我将它理解为“根据学生的学情梳理教材的知识结…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课程创生过程,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这样,教师就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向“课程研究者”。但课程研究并非在教学之外另外抽出时间来做研究,课程研究不过是以“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以发表的方式公开讨论“问题解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要想“教“成功,必需“备”先行。“备”,字面理解为“准备”,教学活动中的备课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其中备学生可视为对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分析与研究。教师历来都很重视备教材和备教法,都能够较好地把握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并能理解教材的要点及内在联系。但长期以来,备学生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阻碍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常规备课讲究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主要针对的是某单元的某篇文章,重点在教师如何去“教”,体现的是“教师中心”;而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点在教师要“变”——由教材的执行者变为教材的合作者,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参,从而有效地使用教材,提高师生的教材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传统课程观念下的教材是课程的代名词,是具有法规性的知识权威,因此,教学的任务在于“教”教材。新课程下,教材不再是“法典”,只是具有课程意义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学不再满足于“教”教材,而在于“用”教材教,“用”教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以更好地呈现课程价值,达成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课程观念下的教材是课程的代名词,是具有法规性的知识权威,因此,教学的任务在于“教”教材。新课程下,教材不再是“法典”,只是具有课程意义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学不再满足于“教”教材,而在于“用”教材教,“用”教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以更好地呈现课程价值,达成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5.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准备活动,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是备课活动中要完成的中心工作之一.传统观念下,许多教师把教材视为金科玉律,认为:教学就是传授教材上的知识.因而备课中迷信教材,拘泥教材,照本宣科,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意识,指出: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求教师树立“教学活动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发挥教材的最大功能”.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备课中对教材的分析、把握和处理(俗称“备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备教材呢…  相似文献   

16.
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向传统的教学提出新的挑战。新课程呼唤教师转变角色,由“教”转向“导”.由传授者、指导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从备教材走向备学生、备主体,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也就是说,主体教学取向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尤其是中考思想政治实施开卷考试后,更应积极进行主体教学的教育教学探讨。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主体教学取向。所谓“主体教学”也叫“参与教学”,要求教师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发和鼓励学生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两年多的调查表明,用教材教和教教材仍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传统课程重视“教教材”,教师的创造力受教科书限制。新课程则提倡“用教材教”,即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钟顺毅 《广西教育》2008,(26):16-16
实施新课程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一种新的教材观,摈弃那种“教教科书”的做法,变之为学会“用教科书教”,同时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19.
教育理念指引着教师思考和实践“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在传统教学观中,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以“本”为本,纠结于“教”教材,把课程及相关法定的课程载体(如教学大纲、教科书等)奉为“圣经”,不敢也不会越雷池一步,“紧扣教材”成为公认的教学常规。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真正的课程资源意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改的深入,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那种“先备教材,后教教材”的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教材固然重要,但绝不是教学的惟一资源。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材是教学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为教师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