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日本,对成人和青年实施了校外教育和在职教育,这类教育被称为“社会教育”。日本的社会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仍存在此种教育制度的国家之一。本文阐述了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历史,实施机构,以及终身教育背景下日本社会教育的现状和新发展。日本社会教育是日本教育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日本终身教育的发展更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今年8月,日本东京都教育委员会决定,明年春天在东京都白鸥高中附属初中使用由日本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历史教科书。鉴于日本明年将进行新一轮教科书的审定工作,在日本其他学校采用右翼教科书的可能性在增加。为历史翻案是日本右翼活动的最大的“主题”。例如有的人认为日本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南京大屠杀和从军慰安妇的记载,都是对近代历史的污辱,要日本青年学生不要学习那段历史。有的人极力否认侵华日军强征慰安妇和中国劳工,并说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中记载上述内容是一种犯罪行为。有的人认为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侵…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二谷贞夫是当代日本历史教育界很有声望的学者,现为日本上越教育大学教授,并在日本国历史教育者协议会、比较历史教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务。主要论著有《世界史教育的研究》、《日本历史教育的现状和课题》以及《青少年历史学习心理》等。二谷教授的这篇文章首次以中文形式在本刊发表。该文评介了日本学者关于世界史内容构成和历史教育的若干观点,并就世界史的基础教育提出了颇有新意的见解,信息量很大,对于我国历史教育研究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本刊曾邀请辽宁大学日本问题研究所易显石所长、张玉祥教授对这篇译文作了审订。  相似文献   

4.
日本历史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仅反映了日本当前的主流历史观,也预示着日本在将来对于本国历史和他国认识的导向趋势。为使我们能够对日本教科书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本课题对日本教科书涉及中国的内容按事件顺序以主题形式逐一整理、归纳,并在客观立场上对其分析.从中考察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所蕴含的日本人的中国观。由于日本教科书的编排体例是以日本的发展为主线.世界史只选取和日本相关的史实作为理解日本的背景而出现。通过这一线索,可以探究日本人是如何审视他们的国家和中国所共同走过的那么多年的历史的.找寻日本教科书问题的根源所在.起到促进中日沟通的桥梁作用,达到双方坦诚相待、共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浏览新闻时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人民网日本版2001年4月8日有则新闻标题是“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窜改历史的伎俩:混淆、洗刷、贴金”。人民网日本版2005年4月6日有则新闻的标题是“日本民间团体抗议政府批准篡改历史的教科书”。同样是表示“修改教科书”,两则新闻却分别用了“  相似文献   

6.
公元645年,日本发生了大化改新运动.由于这次运动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向为史学家所重视.或说它是日本历史上两大变革之一,或说它是日本历史上三大变革之一,或甚而说它是日本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国政变革".由于大化改新所处的这种历史地位,正确地了解它便有助于正确地了解日本的历史.本文在学习国内外学者有关论著的基础上,不揣浅陋,谈谈自己对大化改新的认识,不当之处,敬希指正.  相似文献   

7.
新书介绍     
陈昌福著《日本华侨研究》,1989年9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近年来两次赴日本访问研究的成果,共汇集了作者自1985年以来已发表和尚未发表的日本华侨史研究论文九篇,按历史顺序汇编成册。每一篇章虽自成体系,而汇合所有篇章又从整体上勾画出日本华侨历史发展的大致轮廓和时断时续的历史特点。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述中肯,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各个不同时期日本华侨历史的著作。  相似文献   

8.
日语中为何会有汉字,这是很多人的疑惑。其实,在古代日本并没有自己的文字,伴随汉字的传入,日本才得以结束几千年的无文字历史。并且,日本通过对汉字的吸收、创新创造了假名。此外,汉字还贯穿了日本的历史文化,是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纽带。从这些意义上来说,汉字对日本语言文化的发展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最近,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我所理解的教育》,感触颇深。尤其是其中的一篇《历史题该怎么考》。文中对日本和中国在历史考试上所出的题目的本质区别进行了比较。中国高考历史题是这样问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了什么条约?割让了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然而,日本的老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历史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2l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1991年学术讨论会暨历史教学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于1991年10月15日至19日在南京召开。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聚集一堂。我们还邀请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德哈姆学院的历史学教授高大卫(David Gould),以及日本以佐藤伸雄为团长的日本历史教育者协议会学术代表团一行三人到会。日本代表团团长佐藤先生现任日本历史教育者协议会的副委员长,另二位团员,一位是日本京都府立大学文学部教授井口和起,另一位是日本东京成蹊学园教谕中林茂夫。参加这次学术年会的,还有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张元先生。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史教育界与日本同行的交往由来已久,这次我有幸赴日参加第三届东亚历史教育研讨会,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应当多多了解外国的历史教育情况,也应当从世界的视野来进行历史教育工作。 第三届东亚历史教育研讨会于1994年8月5日—8月6日在日本东京举行。主办单位是日本的比较史·比较历史教育研究会。参加会议的有日本、越南、韩国、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学者,到会的有150多人。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近代史中,日本的“明治维新”如同其它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一样,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逐步地摆脱了西方的殖民侵略,成为亚洲第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所以“明治维新”也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的历史标志。“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资产阶级一次重大改革运动,当时正是明治天皇在位,因而叫“明治维新”由于“明治维新”对日本及近代国际带来了深刻影响,因此,明治天皇也就成了世界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本文试就明治天皇的历史作用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3.
<正>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之际,人类历史上那场最残酷的战争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战后多年来,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以及其它相关国家,都从不同维度对战争进行了反思。日本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仅体现了历史教科书编写者所反映的日本主流历史观,也预示着日本未来对于历史教学和他国认识的导向。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争端一直在持续。基于日本在近代对中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日本史学会举办的日本史人物评价问题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0月4日至10日在重庆西南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日本史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了会议,提交会议的论文16篇,涉及日本历史各个时期的十五个人物。这些人物大多是目前国内研究较少或尚未有过研究的重要人物。天津人民出版社将在这些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出版《日本历史人物论文集》一书。这次会议还讨论了编写《日本历史辞  相似文献   

15.
我们很可能被现实的日本“右翼历史教科书”对历史事实的歪曲与美化所激怒。却很容易忽视历史上日本国语课程中潜藏着的军国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历史教科书折射的是历史观.而国语课程内容则折射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民族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日本国家神道形成的历史背景,认为幕府末期的社会危机、"尊王论"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天皇地位的提升和明治维新斗争的胜利是日本国家神道产生的重要历史因素,对于这些历史因素的考察是正确认识日本国家神道形成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日本现在实行六、三、三、四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制,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学习历史.现行的日本历史教育,和战前相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前,日本的历史教育是进行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支柱,是灌输“尊皇爱国”思想的重要阵地,宣扬迷信和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把历史和神话混杂在一起,不成为科学的历史教育.1945年8月盟军占领日本后,对日本的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实行了改革,并于1947年3月制定《教育基本法》,建立了以个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教育兴则国家富强,教育衰则国家贫弱。日本是一个岛屿国家,基于这样的地理因素,日本人喜欢与强者为伍,广泛向外界学习,非常重视教育,并深受古代中国文明的影响。在悠久的历史当中,日本形成了很多优良的教育传统。这些都对日本的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日本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文从历史的角度对日本古代教育的传统特点做些论述。  相似文献   

19.
日本对华战争已经过去59年了,但是战后的日本没有一届政府,没有一届首相,没有一届国会,正式承认当年的对华战争是侵略战争。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归根结底是日本的战争历史认识和战争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日本是中国茶文化传入最早的国家之一。古代日本的茶文化是伴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进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大陆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出的茶的制作工艺及饮用方式等都逐次波及日本,至"茶道"最终确立之前的日本茶文化,总体上是对中国茶文化的一种移植和模仿。中国茶文化东传日本,大致经过了中唐、南宋和明清三个时期。中日茶文化既有共通之处,又各具特色,主要根植于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民族特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