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课堂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特征,显著区别于以知识为本的教学。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化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焦点所在。生命课堂在新课改的基础上,关注生命,关注教育,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创造力成为教育界关心的主题。作为科学学科,构建地理"生命"课堂的实践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地理教学中以生命发展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相信学生的创造潜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中不断发展,使课堂具有生命的气息。生命化的地理课堂,是引导每个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个性及经历产生不同的感受,走上正确的知识积累和精神成长的跑道,并最终铸造丰满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态视域出发,以"双减"政策为契机,结合当下地理课堂生态的异化表征,从价值追求践行"生本"取向、教学目标立足生命整体、教学内容重构学习单元、教学方式生动多样化及师生对话生成、学习评价动态生成六个方面,提出地理课堂"减负增效"的理念追求与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原道"思想的深度复习课堂具有本源性、开放性、生命性等特征。它紧跟地理高考的最新趋向:基础、综合、应用、探究和开放。追寻基于"原道"的深度复习,即站在命题原点,衍生地理关键能力,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没有设计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强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灵性,缺乏生命活力。如何让我们的地理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呢?本文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转变观念,优化设计,让地理课堂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6.
中学地理教育重在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而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课堂,因此,课堂的结构决定了课堂的功能。与传统课堂相比,较为新颖的课堂翻转课堂,在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的培育中具有独特优势,本文结合"基于翻转课堂环境下的安徽省地理优质课大赛"的部分优秀案例,分析了翻转课堂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用。  相似文献   

7.
魏静 《文教资料》2009,(31):146-147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规避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弊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地理教学的人文内涵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开启智慧之门.想方设法地让地理课堂变得丰富起来,灵动起来。有趣起来,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使地理课堂成为生命的课堂、生长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生态的课堂。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于地理课堂来说,"生活"就是它的"源头活水",只有把生活引进课堂,才能使地理课堂真正"活"起来,"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每一环节每一课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轻松愉快,让地理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地理课堂就会充满快乐。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物种形成的地理、气候、水质、土壤、生物链)是物种成型的前提和关键,生态环境质量不同,物种自然会存在差异。自然环境给予物种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把这个道理引申到聋校数学教学,同样会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因为课堂也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它就像是聋生生命成长的原野,与聋生的和谐发展息息相关。如何使聋校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成为聋生成长的乐土,就成了一线教师追求和向往的目标。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詹明道认为:"生态课堂应当建立以实践生命价值追求,以民主效率为管理前提的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从而取得数学素养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生态的课堂应是以人为本的课堂。  相似文献   

11.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身边的地理,给地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正确把握它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并在课堂中适时渗透,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以下是笔者在地理教学中的几点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2.
由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是当代教学实践的应然选择,生命课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逻辑起点,建构一种生命在场的课堂样态,使生命体验融入整个课堂之中。因此,生命课堂的实践转向应从"特殊认识活动观"转向整全生命教育观,从"认知领域"转向"生命领域",从"知识目标"转向"生命目标"。  相似文献   

13.
卢中华 《考试周刊》2012,(66):147-147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每一课时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愉快,让地理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地理课堂就会充满快乐。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中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地理,地理处处有生活,激发引趣,提高效率。巧设教学活动,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共享教学快乐。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给整个地理课堂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既是所有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应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地理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学科,拥有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实施生命教育,首先需要学校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其次需要地理教师树立生命教育理念,提升生命教育能力,还需要教师充分运用地理课堂和实践双向教学等策略推进生命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6.
<正>江苏省连云港市"蔡珍树中学地理港城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先后有35名教师成为工作室成员。工作室一直致力于地理生命课堂研究,用身边的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去诠释课本中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最大限度地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知识技能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在精神上游历自然现象,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对话、体验、表现的空  相似文献   

17.
张雪寒 《考试周刊》2010,(24):172-173
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其个性,让地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但由于传统教学弊端的存在,课堂沉闷、机械和模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革除这些弊端,让地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从"知能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变对学校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生命课堂",学校要营造人文氛围,创设"生命课堂"的和谐氛围;建设"数字化"校园,促进"生命课堂"的内涵发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推进"生命课堂"的深入发展;开发校本课程,彰显"生命课堂"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生本教育是地理新课程的教育之本,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地理教学开展生本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是为地理新课程的落实开辟道路,提供策略。地理生本教育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在动态学习中积累经验,探索新法,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自主探究学习策略;同时,又要加强课堂情境的塑造,课堂氛围的构建,通过课堂改革建构起师生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地理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现代人文精神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落实生本教育的实践探索为创新地理教育新方法、建构教育新思想起到了指导作用,加速了地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为有效落实地理新课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9,(4):141-142
本文将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入手分析地理课堂展开实验的必要性,从农村地理课堂存在的三大局限性说明在农村地理课堂开展地理实验的必要性,并对展开农村地理实验的方法浅谈自己的看法,同时以必修一中的"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这一重点知识点作为案例具体讲解如何进行农村地理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