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飓风"桑迪"接近纽约市区,表现风暴和洪水的照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Twitter上,虽然很多照片是真实的,但也有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照片是假的. 重大事件发生时的假照片主要有三种类型:1有些照片是很久之前拍摄的真实照片,有人恶作剧将其张冠李戴.2直接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合成假照片.3对老照片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合成来造假.  相似文献   

2.
王德凤 《新闻三昧》2007,(10):33-34
一、数码摄影为"造假照片"提供了条件数码相机以及电脑、网络的广泛应用,产生了一套快速、便捷、全新的成像流程。这在给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他们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规范。因为新科技更便于"造假"。  相似文献   

3.
新闻照片的造假手段多种多样,假照片有时几可乱真,以致广为传播、以讹传讹,严重破坏了媒体的信誉和公信力。新闻假照片有哪些造假手段?如何识别呢?  相似文献   

4.
2009年6月26日,在某全国家性大报上,刊登了一张经过PS的照片.照片中所展现的53只草坪鸽中,6只是"克隆鸽",一时引起网上议论纷纷.去年获得华赛摄影金奖的造假"广场鸽",其造假行为至今为人们所诟病.  相似文献   

5.
改变传统档案存贮模式实行双套制管理;把好"入档关",严守档案"调阅关";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杜绝造假行为;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杜绝人事档案造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去年以来,发生在新闻界的假图片事件不断,先是陕西的“华南虎”事件,随后是在中央电视台获奖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被曝造假,之后是大量的涉假图片被质疑、曝光。假新闻让媒体很是狼狈。实际上,假照片一直是传媒界和新闻纪实摄影圈挥之不去的话题,以前我们讨论最多的是摆拍,现在较为担心的则是数字摄影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照片档案编研是档案编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照片档案馆藏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利用故事化、建设工程化的基础上,档案部门可通过以利用为导向的照片档案内容解析与存储、基于关联关系的照片档案资源发现与聚合、面向叙事的照片档案编研线索获取与构建、面向展示的照片档案编研成果组织与呈现思路,推动照片档案深入"研"与特色"编",进而实现档案编研工作创新破局.  相似文献   

8.
叶雷 《青年记者》2008,(8):24-25
去岁秋,陕西省林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巴山农民周正龙用刚学会使用的数码相机和胶卷拍下71张"华南虎"照片,此事很快被报道出去,轰动了全中国,甚至世界.但后来由于照片上网后被质疑造假,引起风波至今未断,绝大多数受众均认为此举系有些人利用假照,骗取国家拨款之实.然而,综观媒体在此事件中所经历的"轻信-质疑-炒作-反思-无奈"的表现过程,有许多引人深思之处.  相似文献   

9.
2012年,浙江一家媒体刊出《哨所女兵学习十八大精神》的图片后,网络上舆论大哗,质疑谴责声不绝于耳,引发网友抵制摆拍。一时间摆拍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笔者认为,摆拍只是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这张照片错在通过摆拍来制造新闻,属于造假行为,不是摆拍犯的错。刘奇葆同志在人民日报社调研时强调,媒体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报道内容形式。这张照片的拍摄者看上去是为  相似文献   

10.
通过胶片感光和化学手段获得的传统照片上的影像一旦形成便不可修改,因而传统照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较高。计算机技术和数码科技在近年的迅猛发展,使传统暗房难于做到的特殊影像效果成为现实,对传统照片和数码照片画面改头换面、张冠李戴、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等已变得易如反掌。因此,当今数码时代照片的可信度大打折扣,真实性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那么,如何甄别照片原始性鉴定照片的真伪呢?  相似文献   

11.
我给大学生讲摄影创作课之前,先做过一次调查。在回答"为什么拍不出好照片"这个问题时,绝大多数同学列出的原因是:1.没有高级相机;2.没去过名山大川;3.没遇见奇特拍摄物。却很少有人提到自己能力欠缺。这时候,我没  相似文献   

12.
在一项科研成果,一个科研项目或一次实地考察等档案材料中,都有不少照片出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照片档案数量在逐步扩大.照片能直观地、形象地反映事物,反映历史.但是,一张照片如果没有文字说明,也就失去了利用和保存的价值.现就对照片档案注释说明工作应注意的问题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3.
在这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时代里,怎么样用我们的摄影机从丰富的生活中把这些英雄人物的思想面貌和劳动热情形象地、典型地、生动感人地反映出来,使照片感染力很强,既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有强烈的思想性,这并不是一件举手可得的事情,而需要我们进行繁杂细致的工作和艰苦的劳动。我初搞摄影工作的时候,曾经很幼稚地认为:人物报道的照片好照,只要有物有人,一按快门,“咔嚓”一声就能完成任务。多次的实践,使我逐渐地改变了那种错误的看法,同时也从失败中慢慢地摸索到一些经验和办法。在反映先进人物的摄影报道中,报道形式和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为了使画面上的人物突出,主题鲜明,通常采用“特写”形式进行报道。那么是否每张人物特写照片都能达到人物突出,主题鲜明呢?不是的,如果在拍照前和拍照时不慎重地思考,细心地观察,耐心地等待,非但不能达到上述效果,反而会  相似文献   

14.
愚宫:照片档案的收集难、整理难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对其成因,有许多文章在重视程度、宣传力度、人员素质等方面做过一定分析和研究.但我认为,照片档案管理难真正的症结应在于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制度,没有很好地按照照片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考虑,而是以文书纸质档案固有的管理思路和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5.
新闻数码照片造假事件给照片档案工作带来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数码照片造假事件,给照片档案管理敲响了警钟.本文从维护档案真实性、原始性角度,探索了数码照片的一些管理原则.  相似文献   

16.
王丹 《传媒》2012,(8):25-31
无论从大众化的美食类选题,还是从晚间22时30分的播出时间来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争抢收视方面似乎"先天不足",但它却出乎意料地走红了荧屏,带给了人们超越美食的思考。有人评价《舌尖上的中国》是"国菜超级指南";有人则评价"它道尽了美食背后的人生百味";该片导演陈晓卿则坦言,自己只是怀着对食  相似文献   

17.
范长敏 《新闻记者》2001,(12):75-76
"读图时代"的概念最初可能是新闻界或出版界提出的,时间大约是上个世纪末期.对"读图时代"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电视普及的拉动";有人说是"互联网崛起的冲击";有人说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结晶";也有人说是"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需要".笔者以为,上述各种"说法"的"综合",恐怕才是孕育"读图时代"的"催生剂".我国报纸(可能是部分报纸)开始进入"读图时代",除了以上"催生剂"以外,可能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的深刻变革带来的办报思路的重大转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正一、照片档案的特点一是较强的真实性。它是由照片的纪实性决定的。如果一座历史建筑用文字叙述是一种容易引起联想的表现形式,而用照片档案则能够真实、直接地反映出它的历史感和厚重感。能够满足人们"百闻不如一见"的记忆要求,也能够更好地记载社会的"复杂详情"。二是直观形象性。有很多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都有大量的历史照片留存下来。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形象的历史,如通过艺术照片和生活照片,能够了解当时的服饰、时尚、生活水平等许多细节,对社会的研究有直接的作用。三是生动性。照片档案给我们展示的历史是鲜活的,如果照片数量比较多且有连续性的话,则给我们展示的历史是一部记录性、动态的历史,而不是静态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照片背后惊心动魄甘伟珊5月18日,一张署名为高豪、文峰的新闻照片《反扒能手再立新功》在广西日报一版刊出。照片上浑身是血的便衣民警正与歹徒顽强搏斗。对此,读者和新闻界同仁反响强烈,都称这是多年未遇的好照片;但同时也有人责问:作者是谁?为什么只顾抓拍好照...  相似文献   

20.
照片的情趣     
假如有人问我,你最喜欢什么样的照片,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最喜欢富有情趣的照片。因为这样的照片不仅传递了信息,而且令人赏心悦目,使人在轻松愉快中受到感染,得到启迪。新闻摄影的主要对象是人,如何把人物拍得生动自然,关键在于摄影者能否抓住人物的真情实感和富有情趣的细节,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缺乏情趣的照片,就显得平淡无奇,索然乏味,如同过眼烟云,不会给人留下印象。情,即情感,是人物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趣,即趣味、兴趣,它是表现人物情感的细微动作。表现以情为主的对象时,应充分体现趣的作用,表现以趣为主的对象时,要强调情的价值,使情趣交融,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