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形成于元明之交这一历史断裂期的市民文化消费语境中,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代表的中国近世通俗文学,在具体操作死亡叙事的过程中,受到了“以奇为美”和“以惨为乐”这两种典型的民间审美情趣的深刻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两种带有原始的民间气息的审美情趣已经内化为通俗小说家常规性的文本叙事策略。民间审美情趣的强烈渗入,正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文本世界中的死亡叙事在美学品格方面区别于“文人独创型”文本中的死亡叙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的《水浒传》,全称《忠义水浒传》,另有一个别名叫《英雄谱》(与《三国演义》合刻)。这部以北宋末年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小说,通常被评价为“一部正面反映和歌颂农民起义”的作品,实际上梁山英雄的个性,更多的反映着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水浒传》的一大特  相似文献   

3.
《长恨歌》艺术魅力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的角度看,《长恨歌》包融了爱情题材发展史上的“色”与“情”,融汇了中唐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白居易是从感性而非理性、从人性而非神性出发,赋予李、杨以人的特性和思考。出现在《长恨歌》中的李、杨跳出了传统爱情描写的窠白,体现出了极大的反传统性。从审美效果看,《长恨歌》作为悲剧范式,它指向多维的命运,并以泛悲剧的形式照见了所有不幸者的灵魂。所以,它具有更大的涵盖性、辐射性和令欣赏群体反省、共鸣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4.
《序二》与《序三》《读第五才子书法》,由于处在道统语境与审美释义的对话困境之中,金圣叹预设:“忠义”与“水济”的现象对立、“朝廷”与“绿林”的现实对立、“施、罗”创作的本质对立,从而确立其腰斩和评点《水浒传》的理由与权力。再从《水浒》与其他“圣贤书”、“才子书”的对比释读,完成对文学文本的审美释义,从而确立其独特的小说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5.
水浒故事兴盛于宋元时期,主要以“说话”形式流传,其受众主要是市民阶层。接受美学认为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因此,其故事能否被市民接受对创作者有直接的影响。在《水浒传》中,尤其是其所宣扬的侠义行为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6.
水浒故事兴盛于宋元时期,主要以“说话”形式流传,其受众主要是市民阶层。接受美学认为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因此,其故事能否被市民接受对创作者有直接的影响。在《水浒传》中,尤其是其所宣扬的侠义行为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水浒传》、《西游记》与《金瓶梅》的主题特点,从美学的角度切入,分析三者的审美风格,阐述了《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8.
在对女性形象的审美倾向上,《水浒传》表现出明显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对立状态、褒阳刚而贬阴柔,重“理”而轻“情”的倾向,打上时代的烙印。客观地指出这一点,并不影响其伟大。  相似文献   

9.
在以男性为主的宗法制社会,女性是男人的附属品,丧失了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地位。宋明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传统的儒家礼教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市民阶层的一员和底层知识分子的创作者,不能不受其影响,这就形成了他们思想意识的矛盾。本文就《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貂蝉和潘金莲这两个人物形象试作比较分析。试图揭示创作者的矛盾心理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及男权社会下妇女由蒙昧到初步觉醒的抗争过程。  相似文献   

10.
成书于元末清初的《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为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水浒传》中既有写实的内容,也有充满想象力的色彩的玄幻内容,神秘主义、宿命论和现实主义相交杂糅在这部小说中,形成了《水浒传》独特的文学风格。本文将把《水浒传》中的奇幻内容描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奇幻色彩在我国小说创作中的成因以及作用,对《水浒传》进行文学审美赏析。  相似文献   

11.
明朝中后期市民阶层的壮大带动了审美文化的世俗化、个性化和趣味化,新内容与新形象的诞生体现着新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心学思潮和心化文论带动着文人主体精神的心化、俗化和功利化。这一嬗变及其对权威文化的挑战,持久地影响着世俗审美文化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水浒后传》是文人独创型小说,它不再像世代累积型小说《水浒传》那样,为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一味地以夸张手法来塑造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类型化草莽英雄,而是显示出文人特有的英雄观。具体说来,不再以夸饰笔法渲染英雄们的力与勇,而是侧重写其对生活的诗意追求。他们不再像《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那样不食人间烟火,排斥儿女之情,而是变得更有人情味,对女性和婚姻采取了欣然接纳的态度。同时,其中的女英雄的性别意识也开始复苏。这些在海外建国的英雄们不再夸示武功,而是笃信儒家礼制,推崇文治。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中审美的“陌生化”取向要求译者避免将文本归化为译入语读者所熟知或显而易见的形式,而是采用异化的手段将源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保留下来。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本采用了能够保留异国情调的异化或“陌生化”翻译手段,从而使译入语读者不断有新的发现;或者说译本通过延长审美时间和增加感觉难度而增强了读者的审美快感,并最终使其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中化习见为新奇。  相似文献   

14.
英雄传奇《水浒传》关注绿林好汉的生存困惑及理想境界,描摹出现实生活的广阔画卷。其中的饮酒描写,千姿百态,粗粗数之,“饮酒”、“吃得大醉”、“置酒设席”、“尽欢而散”等场面何止百处,节节意蕴丰满.段段令人击案。正是“渔父”、“农夫”,以及中下层吏民的平凡之酒,使《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上取得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明代社会资本主义已经萌芽,商品经济兴起并很快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明代传奇短篇小说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当时市民社会真实生活的风情画,小说中由各类人物所表现的诚信观念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新型的市民意识和市民审美情趣,具有多重的审美内涵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魏晋审美意象论中,《文心雕龙》有关键的意义。《文心雕龙》引入哲学“言、象、意”理论作为中国审美意象论的哲学基础。提出“隐、秀”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意象创造的审美规范,总结出“赋、比、兴”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意象营造的基本途径。使中国审美意象论形成了完善成熟的体系,并且为审美意象论随后的扩展与深化建立了坚实的基点。  相似文献   

17.
《庄子》“体道”在思维方式上运用直觉思维、意象思维等具体思维方法,强调主这合一,具有情感性、形象性和创造性。这些特点使其与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创造等审美心理活动具有了同构性。“体道”不仅奠定了民族审美心理的哲学基础,而且直接孕育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和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为响应当代美学人学化发展的呼唤,补正美学研究中重“史”轻“论”的流弊,胡家祥先生推出了其新《审美学》并在书中构建起了自己的心灵美学理论体系。章从研究视界的转换、心灵结构图式的描绘,审美记的新定及“审美人”的塑造四个方面对《审美学》的理论特质作了解读与评析。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给语文课程定性时有这样一段话:“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这里,把“审美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并列在一起,成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三个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20.
悲喜剧作为一种审美样式在美学领域是独立存在的,其审美特质便是谐和、中正、自然质朴。在老舍漫长的创作历程中,悲剧性和喜剧 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形成了他独特的悲喜剧创作艺术;老舍创作艺术的形成除了他尊重悲喜剧的审美特质,“半笑半恨看人生”外,还得力于旧北京的市民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的“中正”、“谐和”的美学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