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农户农地转出意愿与转出行为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振  郭杰  欧名豪 《资源科学》2018,40(10):2039-2047
基于改进的计划行为理论,结合安徽省郎溪县实地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户农地转出意愿与转出行为的差异及其原因,以期为促进农地有序流转,提高农地流转效率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①农户农地转出意愿是理想状态下的选择,主要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影响;而转出行为是现实状态下的决定,主要受行为态度和知觉控制影响;②农地流转后转入户毁约弃耕、承包地被过度利用或撂荒等风险严重阻滞了农户农地转出意愿向转出行为顺利转化,是导致意愿与行为相悖离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切实提高农地流转效率,必须为年龄偏大的农户提供就业培训,为其增加稳定的非农就业机会;加强农地流转相关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增强农户流转意识;慎重对待农地流转可能带来的各类隐性风险,严防毁约弃耕、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行为以及大规模囤地、撂荒等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农户分化与土地流转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群  汪霏菲  陈杰 《资源科学》2016,38(3):377-386
自农村市场化改革以来,农户间逐渐发生分化,不同农户对土地依赖程度,价值认知及产权偏好的不同,使得农户土地处置行为也存在差异.为了探究不同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本文从农户分化的视角出发,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3-2011年的混合截面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结果表明:①保持现有规模,不参与流转依然是各类农户主要的土地处置行为,兼业化并不必然导致土地流转;②家庭劳动力人数,非农就业程度,户主年龄,地块数,地势,是否城市郊区等因素对于各类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趋势基本相同;③对于兼业程度高的农户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不参与土地流转,而家庭承包地面积大且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则更倾向于转出土地,且转出面积也越大;④土地流转政策对纯农户和一兼农户转入土地,二兼农户和非农户转出土地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梁流涛  曲福田  诸培新  马凯 《资源科学》2008,30(10):1525-1532
构建了农户兼业对土地利用行为及其效率作用机理的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以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利用分组比较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包络分析(DEA)等方法分析不同兼业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和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兼业类型对农户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不同类型农户的投入行为、施肥行为、土地利用程度、土地经营规模存在很大的差异,从总体上说,兼业农户的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化肥施数量、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低于纯农户,在兼业农户中二兼农户又低于一兼农户;同时,不同的土地利用行为又导致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从DEA效率来看,一兼农户略大于纯农户,并且二者都远远大于二兼农户,这说明农户适当进行兼业经营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当兼业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耕地休耕是实现中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措施的重要举措。农户作为耕地休耕的直接执行者与受益主体,合理引导不同类型农户参与耕地休耕有利于耕地休耕制度试点的稳妥推进。本文基于河北省邢台市农户调查数据,在农户类型划分基础上辨析不同类型农户的耕地休耕意愿,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不同类型农户耕地休耕意愿的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研究表明:邢台市农户兼业行为较为普遍,农户对耕地休耕的意愿较强,但不同类型农户对耕地休耕意愿有所差异,且影响因素包括共同因素和差异性因素两类。共同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小麦库存是否充足及休耕补助核算方式满意度;纯农业型农户受抚养未成年数量、农业劳动力数量、其他收入比例及村干部态度等差异性因素影响,且抚养未成年数量影响程度最为显著;Ⅰ兼农业型农户休耕意愿受耕地质量、灌溉难易程度、所在村乡镇企业数量及村庄距离集镇远近等差异性因素影响;Ⅱ兼农业型农户休耕意愿的差异性影响因素包括非农务工收入比例、地块破碎度及灌溉难易程度;耕地是否转出是影响非农业型农户耕地休耕意愿的差异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西藏不同类型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在农户调研的基础上,利用西藏南木林县8个乡镇220户采集农户样本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生计资本对南木林县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南木林县土地流转规模小,共计流转土地6.18 hm2,占被调查农户承包地的4.6%.(2)不同类型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差异大。不同类型农户转出土地的比例依次为:非农型非农为主型纯农型农为主型,转入土地的比例依次为:农为主型纯农型非农为主型非农型。(3)劳均耕地面积、户主受教育程度、外出务工劳动力比例、耕地地形条件和家庭成员公务任职情况对农户的土地转出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力健康状况和耕地距离、市区距离,对农户的土地转出行为影响为负向显著。劳均耕地面积、农户非农业收入占比、外出务工劳动力比例和户主受教育程度对农户土地转入行为影响为负向显著,耕地灌溉条件、劳动力健康状况和农户是否拥有自有生产机械对农户转入土地行为有正向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郑纪刚  张日新  曾昉 《资源科学》2021,43(5):921-931
农地流转将改变农户的化肥投入配置,进而直接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基于山东省10县(市、区)892份农户数据,利用内生转换模型估计了不同农地流转行为对农户化肥投入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农地流转对农户化肥投入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不同农地流转行为对农户化肥投入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转入农地后农户化肥投入显著减少,而转出农地后农户化肥投入显著增加;从农地流转影响化肥投入的机理来看,农地流转主要通过改变农业劳动供给影响农户化肥投入;②购买社会化服务虽然减少了农户化肥投入,但尚未完全抵消转出农地导致的化肥投入增加;③技术培训、经营规模、家庭劳动力人数以及兼业化程度亦能够对农户化肥投入产生显著影响。为此,应该引导农户适度扩大经营规模,积极规范农户的生产行为,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减少化肥投入。  相似文献   

7.
农户尺度的耕地撂荒影响因素及空间分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阶段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严峻,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耕地撂荒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2010—2016年承包耕地的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的变化影响因素,着重从显性撂荒和隐性撂荒两个角度研究其概率变化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①农户承包的耕地同时存在显性和隐性撂荒现象,隐性撂荒比例较大,但未来撂荒的现象均将逐渐减少;②一致性方面,种子农药化肥投入、农业补贴政策等对撂荒的抑制作用显著,但其边际效应都将减小;土地征用会促使农户选择撂荒,存在负面的长程作用;③显性和隐性撂荒的影响因素有差异,丘陵地貌区显性撂荒显著,耕地规模化和退耕还林还草补贴能减少农户隐性撂荒的概率;自然灾害发生将会导致显性和隐性撂荒,但自然灾害对显性撂荒影响的边际效用减少,对隐性撂荒影响的边际效应却增加;④在空间差异上,经济发达区域的耕地发生显性撂荒的概率仍较大,粮食主产区继续发生隐性撂荒的概率较大。未来应制定和完善相关土地制度和农业政策,继续加大农业投资和大规模开展土地流转等解决耕地撂荒难题。  相似文献   

8.
王振华  李萌萌  王苍林 《资源科学》2020,42(11):2237-2250
具有跨期属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藏粮于地”战略实施的重要选择,农户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行为选择可能由于其收益的跨期属性有着独特的行为决策机制。本文以秸秆还田为例构建了农户跨期技术采纳的理论决策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全国粮食主产省2271个地块的微观数据,采用二元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产权性质及契约稳定性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产权性质对农户跨期技术采纳有重要影响,农户自家地块技术采纳率比转入地块高25.11%;②产权性质对农户技术采纳的影响与耕地规模有关,耕地规模会降低土地转入对跨期技术选择的负向影响,这种影响在南方地区更为显著;③对转入土地而言,契约期限越长越有利于提升农户采纳跨期农业技术的概率。并且在契约期限的约束下,通过正规的流转平台签订流转契约的地块,跨期技术采纳率会有所提升。细分样本、考虑了选择偏误后发现相关结论仍然稳健。因此,加强农地可持续利用宣传、提升地权稳定性及交易规范性和提供农业补贴政策等是促进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9.
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慧  赵凯 《资源科学》2019,41(4):740-752
本文根据农户亲环境行为实施的动态优化模型理论分析了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实施的可能影响,并利用山东省549户农户1417块地块的样本数据,运用Oprobit模型和Probit模型,从家庭层面和地块层面分别实证检验了耕地经营总规模和地块经营规模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实施的影响及其差异,以期为制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农户耕地经营总规模和地块经营规模与农户总体亲环境行为实施之间均存在稳健的倒“U”型关系;但上述关系因地块属性不同而呈现差异,自家地的地块经营规模与农户总体亲环境行为实施呈倒“U”型关系;而转入地的地块经营规模与农户总体亲环境行为实施呈“U”型关系。最后,提出政府应积极推进农地流转,促使农户耕地连片规模经营中应注意其适度性,以及加强规范农地流转程序和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耕地质量与土地流转行为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丽  白云丽  辛良杰 《资源科学》2019,41(6):1102-1110
土地流转程度低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本文利用2017年对黑龙江、吉林两省12个行政村调研收集的312份农户问卷与1527个地块信息,采用OLS和Probit模型探讨了地块尺度上耕地质量与土地流转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耕地质量与地块转入及转出均有显著的相关作用。面积大、坡度平缓、灌溉条件好的地块转入的概率更高,而面积小和通勤距离远的地块转出概率较低。②非农收入越高,农户转出土地的概率越大。③户主年龄越大,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概率越高;户主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户转入土地的概率较大;家庭农业固定资产数量越大,农户越不愿意转出土地;家庭承包的耕地面积越大,农户转入土地的概率越小。因此,建议吸引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转入土地,推动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与质量改善;同时,提高土地流转程度较高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1.
吕沛璐  冯淑怡  王博  曲福田 《资源科学》2022,44(8):1577-1588
推动农村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有序健康发展是中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江苏、江西、辽宁和重庆的1248户农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双变量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的相关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农户对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决策具有方向一致性的特征。②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受到若干因素的显著影响。农户拥有的人力资本(劳动力数量、劳动力健康、劳动力教育、劳动力年龄、劳动力农业技能培训、受抚养子女比例和老年人比例)、社会资本(劳动力非农务工经验)、自然资本(承包地面积)、物质资本(耐用消费品资产、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以及所在地外部环境特征(村庄农地流转情况、劳动力非农务工情况)都会显著影响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本文认为,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政府应为农村农地流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注重农户不同类型生计资本的数量积累和质量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区域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首先在理论上阐述了区域土地市场发育以及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市场比较收益、农产品贸易和政府决策等因素的调控作用下,农村农地流转行为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利用方式以及利用强度.为进一步从农户层次上以及微观经济机制尺度上揭示农地市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论文以泰州市兴化市的村庄及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建立了农户农地流转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计量模型.模型运行的结果表明:农户拥有农地总面积、农地流转率、农产品销售率、粮食作物产值以及农业中非粮食作物产值等因素对农村土地利用变化有显著的影响;农地流转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最后,论文结合模型的分析结果提出了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产品市场贸易,规范政府行为以及改进农地流转机制等五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胡杰  罗剑朝 《资源科学》2022,44(11):2178-2192
厘清金融排斥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对推动农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至关重要。本文利用陕西永寿县和宁夏西吉县2648户农户实地调研数据,采用Probit、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金融排斥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并通过逐步回归法验证非农就业和农业资本投资在金融排斥与农地流转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金融排斥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金融排斥指数每增加1单位,农户农地转入概率下降4.71%,转出概率下降1.43%。②金融排斥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负向影响在不同排斥类型和农户间表现出一定差异。在金融排斥异质性方面,储蓄排斥、信贷排斥和保险排斥均会降低农户农地流转概率;在农户异质性方面,金融排斥对户主年龄在40~59岁、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和耕地规模在20亩以上的农户农地流转行为负向影响更强。③金融排斥能通过抑制农户非农就业而降低其农地转出概率,同时也能通过抑制农户农业资本投资而降低其农地转入概率。本文结论可在一定程度上为缓解农户金融排斥和完善农地流转市场,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实证依据和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陈秧分  刘彦随  翟荣新 《资源科学》2009,31(7):1102-1108
农地规模经营是促进农民增收与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利用东部沿海3省1市的323个农户抽样调查数据,构建了包括户主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状况、农户经济特征、外部因素在内的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区域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强烈,61.0%的农户期待农地规模经营,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呈现由浙江、江苏、天津向山东递降的趋势;②户主就业类型、农地租赁行为、农业技术培训、通勤条件、农地资源禀赋是影响农地规模经营意愿的主要因素,其中就业非农化程度越高、农地资源越为丰裕,农地规模经营意愿越弱;有效的农业技术培训、完善的通勤条件,有助于推进农地规模经营经营;已经发生农地租赁行为的农户,其农地规模经营意愿越强;③鉴于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与个体差异,分区、分类推进农地规模经营,是可行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锐减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中国亟需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与转变经营方式,以释放更多农村劳动力。作为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进的可持续农业经营方式,休耕是否有助于促进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已成为亟待解答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基于中国西北休耕试点区1240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综合运用多变量Probit、SUR回归、Heckman两步法以及工具变量法等方法,从就业决策、就业选择、就业强度以及就业收入4个方面,较全面系统地检验了休耕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影响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上,休耕能提高农户非农就业的概率,但作用空间十分有限,且主要使农户倾向于选择非农经营;休耕对农户非农就业强度的影响主要是提高了其非农就业时间,而非就业人数,农户外地务工人数之所以增加只是休耕促使其家庭内部劳动力由本地务工转向外地务工的结果;休耕有利于增加农户非农总收入、外地务工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这主要通过提高相应的非农就业时间来实现。②异质性分析表明,休耕参与程度对农户非农就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只有将耕地全部参与休耕才能显著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概率,只有将家庭绝大多数耕地参与休耕才能显著提高农户非农就业强度和收入;休耕有利于纯农户与I兼农户非农就业并增加非农收入,对II兼业农户无促进效果;休耕显著提高了劳动力高年龄组农户非农就业强度与收入,对劳动力低年龄组无影响,且劳动力高教育组农户非农就业效果明显高于低教育组。本文不仅有助于填补已有文献的不足,对完善休耕政策以推动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也具有一定的经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曲朦  赵凯  周升强 《资源科学》2019,41(10):1911-1922
本文基于河南、宁夏两省873份微观农户调研数据,利用DEA和Tobit模型,从测算农户小麦生产效率入手,分析了耕地流转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并探讨了农户生计分化在耕地流转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以期在现阶段农户不断分化的现实背景下,为完善耕地流转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显示:①耕地转入通过土地规模效应正向影响小麦生产规模效率,进而提升小麦生产综合效率;耕地转出通过要素溢出正向影响小麦生产技术效率,进而提升小麦生产综合效率。②农户生计分化在耕地流转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在农户生计分化的调节作用下,耕地转入对小麦生产综合效率的正向影响减弱,耕地转出对小麦生产综合效率的正向影响增强。③耕地转入面积对小麦生产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呈现“倒U型”影响,在流转规模分别到达46.277亩和37.125亩之后,耕地转入面积对小麦生产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由正转为负;耕地转出面积对小麦生产综合效率表现为直接的正向影响。最后,提出了完善耕地流转市场,加强农户非农技能培训,以及大力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黎翠梅  刘颖  钟维宇 《资源科学》2015,37(8):1571-1577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作为实现农村土地与金融对接的纽带,对破解农户融资担保难题、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影响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展的众多因素中,农户的参与意愿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对湖南省长沙县8个村220户农户的调查,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影响长沙县农户参加意愿的显著因素有户主年龄、农田设施状况、家庭人均收入以及耕种意愿。其中,家庭人均收入有正向影响,即人均收入越高,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意愿越强,而其他三个因素有负向影响,即户主年龄年龄越大、农田设施状况越好、耕种意愿越强,农户参与该业务的意愿就越弱。  相似文献   

18.
区域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差异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研究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对科学合理的促进农地流转、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建立农村和谐社会都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依据对长江三角洲地区4市7镇319份实地随机抽样样本,采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非农就业率、家庭最高受教育水平、单位面积农业纯收益、家庭与等级公路的距离、家庭恩格尔系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户户口所在地等因子对农户流转参与意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处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上海、南京、泰州、扬州,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因子的排序有所不同。由于微观单一经济因子对宏观经济发展具有乘数效应,因此,基于各地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决定因子的差异,针对各自影响力最大的因子,采取措施,可以激发农户农地流转的愿望,从而产生流转的行为。研究通过数学模型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为农地市场发育的定性研究提供量化的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韩家彬  刘淑云  张书凤  刘玉丰 《资源科学》2019,41(12):2284-2295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减少了农业劳动供给,提高了农业劳动力成本,改变了农户农业生产中投入土地和劳动的比例,深刻影响了农户土地规模经营。为了揭示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机制,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数据,建立以土地流转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系统评估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促进青壮年农户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越严重的地区,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发展越快。②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推动老龄农户的土地转出和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为青壮年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③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不同种植类型和地区的农户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政府应从扶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规模经营补贴等方面出台政策,以配合规模经营农户的土地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