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亚两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引起国际纠纷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组成了西亚著名的两河流域,跨越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3个主要沿岸国,其下游地区具有数千年的灌溉历史,是古代西亚文明的发祥地。近几十年来,由于上游地区大规模水资源开发(特别是土耳其实施规模庞大的安纳托利亚东南项目)导致了上、下游国家间的矛盾与纠纷。两河流域与中东其它国际河流一样,都处于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及水电开发利用纠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在全面回顾两河流域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引起国际纠纷的深层原因,总结了5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包括:沿岸国对跨界河流开发利用的权利与义务、跨界河流水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大坝建设对下游国的影响、第三方作用以及区域水政治的影响。这些经验教训不仅对我国,而且对处于缺水地区的国家公平合理开发利用国际河流及开展国际合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制订和执行国际河流管理的有关法律文件是重要的制度保障手段;大坝建设及运行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断流或剧烈的流量变化;综合考虑沿岸国家的利益和关切,加强国际河流流域合作是全球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国际河流流域组织发展历程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海炜  郑力源  郭利丹 《资源科学》2020,42(6):1148-1161
国际河流的合作治理已经成为中国推进周边外交的重要抓手,诸多学者都强调了中国应重视研究制定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协同开发框架,建立健全跨地区水资源合作机制。但是,在如何设计流域组织的问题上中国缺乏相应的成熟经验。因此,中国在不断推进总结本国实践经验的同时,需要了解国际上国际河流流域组织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失败教训。基于此,本文以TFDD收录的国际河流流域组织数据库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历史、现状等基本问题进行阐述。结果表明,国际河流流域组织的发展历史根据组织职能转变与治理机制完善两个角度大致可以划分为萌芽、雏形与完善3个阶段;国际河流流域组织在组织职能、组织类别、结构特征、治理机制4个方面呈现差异化的表现。同时,本文对中国国际河流流域组织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参考国际经验,认为中国国际河流流域组织的设计和选择应基于国家战略规划并充分尊重东北、西北和西南片区的地区差异;同时健全中国流域组织日常管理与应急管理能力应从组织结构以及治理机制入手;但是建立健全国际河流流域组织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与中国国际河流流域合作开发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不仅要学习西方国际河流流域组织建设的先进经验,也要注重吸取众多欠发达国家的失败经验,并探索能促进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胡文俊  杨建基  黄河清 《资源科学》2010,32(10):1918-1925
印度河流域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用水压力很高。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流域内的两个主要国家,自分治以来,两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产生了许多纠纷。在世界银行等的协调下,两国进行了近10年的分水谈判,最终于1960年签订了分水条约。虽然目前双方在印度河水系西部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仍然存在一些纠纷,印度河分水合作对印、巴双方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显著。本文在系统梳理和分析印度河流域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分水条约谈判过程及内容、当前发生的开发纠纷及处理等内容的基础上,总结了相关经验,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运用公平分配、合理补偿等原则是达成印度河分水条约的关键;世界银行等第三方在促进分水合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制订具体可操作的条约规定是避免或妥善处理实施纠纷的重要保证等。在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强调流域综合管理以及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下,印度河分水方式难以在其它国际河流中直接应用。但印度河分水合作及纠纷处理的经验,对开展国际河流开发及制订合作条约仍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国际河流信息合作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洲  丰景春  张可 《资源科学》2013,35(6):1238-1244
本文针对国际河流合作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国际河流信息合作机制.首先总结和分析了国际河流合作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国际河流信息合作机制内涵和研究意义,并分析了尼罗河流域倡议组织(NBI)和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ICPR)国际河流合作机构的信息合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种信息合作模式的合作经验及两种合作机制的差异,从中得到启示,并对我国国际河流共同开发利用的信息合作机制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何艳梅 《资源科学》2012,34(2):229-241
作为国际水资源法的基本原则,公平和合理利用原则在跨界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实践中得到了较广泛的运用。这种运用大致可以分为水量分配和合作开发两种模式,可分别称为公平和合理利用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受到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际环境法的影响,公平和合理利用原则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基于国际河流流域的整体性,为使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获得最佳和可持续的效益,流域开发应贯彻全局思路,创立流域一体化管理模式。我国对境内国际河流的开发利用,应当循序渐进地开展一体化管理,流域水电开发应当进行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和后评价。我国作为上游国,如果因为需要维护河流流域的生态系统平衡而影响我国的开发利用,损失经济发展机会,应当积极寻求中下游国家给予生态补偿;同时关注下游国开发利用动态,积极维护我国与国际河流流域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6.
随着媒体报道了穆棱河流域数万百姓引水困难的新闻,揭示了穆棱河流域用水矛盾尤其是生态环境用水与经济建设矛盾突出问题。本文围绕鸡西地区穆棱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该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基于文本分析的国际河流信息合作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海炜  王洪亮  郭利丹 《资源科学》2014,36(11):2248-2255
国际河流信息合作一直是比较重要而敏感的问题,在国际河流谈判中会被仔细讨论并载入相关法律文件之中,因而基于国际涉水条约中信息合作条款的文本分析可以有助于揭示国际河流信息合作的特征。国际涉水条约中关于信息合作方式、合作空间、合作内容、合作频率、合作主体数量等五个维度的特征反映了目前为止国际河流信息合作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包括:普遍的实质性信息合作缺乏;信息合作的流域差异性明显;信息合作条款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多边信息合作越来越受到关注等。我国作为多数国际河流的上游国、人均水资源贫乏国和人口大国,在国际河流上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起步较晚,与邻国的水资源合作开发较少,应结合国际河流信息合作的一般趋势和我国国际河流的特点,制定信息合作策略。  相似文献   

8.
国际水法基本原则技术评注及其实施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水法是协调与解决国际河流中流域国家间的国际水利用分歧与矛盾的主要方法 ,经过长期的发展 ,形成了 7个主要基本原则 :公平合理利用、不造成重大危害、一般合作义务、互通信息与资料、维持与保护水资源及其生态系统、自由通航和补偿原则。文中通过对以上基本原则的技术性、科学性的评注 ,为我国在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 ,如何履行或实施其原则提出相关战略对策 :加强国内国际河流水资源本底的调查研究 ,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加强与流域国、国际组织与国际社会间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我国境内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率 ;引进技术与资金 ,保护流域生态系统等  相似文献   

9.
国际水法的发展对国际河流流域综合协调开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际水法是处理国际水争端的常规方法。本文通过对影响国际水法发展的有关国际法、国际河流流域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状况、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等几大因素的分析,对国际水法中逐渐为人们广泛接受的几大基本原则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水法对国际河流$国际水法;国际河流流域;综合协调开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柳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具体阐述了柳河流域水文条件;流域现状供水用水情况;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与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旅游资源形态与特征是流域自然演化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流域角度分析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能够更系统地解析旅游资源的自然特征和变化规律,有助于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流域旅游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水平地带性方面,随着纬度变化,各类旅游资源主要类型均表现出纬度地带性空间分异;②随着海拔的变化,局部资源单体景观具有垂直地带性分异特征;③旅游资源沿澜沧江干流和支流水系呈带状空间分异;④主体旅游资源主要沿交通干线G214分布;⑤建筑与设施类资源单体围绕城镇集聚分布。基于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从空间发展、产品开发和区域联动的角度提出了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结果可为澜沧江及其它流域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国家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生态成效科学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2001年国家实施了该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文章基于近10年来对黑河流域自然-经济系统水循环、水过程和生态与环境变化研究成果和阶段认识,对生态治理效果及其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科学评估。整体上,黑河流域水资源主要受西风带影响,主要产流区为中高山区。近10年和百年是流域器测记录以来和千年尺度上的丰水期,这为流域分水和综合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保障,而持续增长的社会经济系统水资源需求压力是导致流域中下游和经济发展-生态用水之间矛盾的主要根源。在中游地表水利用量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中游地区社会经济系统用水结构产生显著变化,但地表水资源限制和中游耕地面积持续增加导致局地地下水水位及储量呈减少趋势,且面临枯水期水资源严重超载问题。进入下游的水量接近规划要求,下游水系统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还未全面恢复,并存在较大空间异质性;持续增加的由河岸林地开垦而来的耕地,对下游生态与生产用水分配带来更大的压力,下游需要更为精细的水资源时空管理和调控措施。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枯水期,流域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水资源管理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应用国际水法的基本原则,充分调动下湄公河流域四国间签订的《湄公司流域持续发展合作协定》条款中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的影响,从而阐明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河流公平利用中应充分考虑的一些国际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4.
深化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是推进农业科技发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路径。本文构建一个包含专业化分工反馈效应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动力框架,运用CiteSpace方法分析1994至2019年澜湄流域农业科技合作机构、学科和热点的演化趋势以体现合作专业化分工特征,并构建计量模型进一步验证专业化分工、农业生产资源和发展需求对合作的影响。研究发现:(1)澜湄流域农业科技合作机构呈现集中化趋势,以中、泰两国的高校及科研机构为主导,其他四国的合作力度相对较弱;合作学科呈现交叉融合趋势,以农学为主线,先后向昆虫学、营养学、环境学、传染病学和工程学拓展;合作前沿呈现复合系统化特征,由关注单一农业生产效益向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转变。(2)专业化分工产生的反馈效应和发展需求产生的引致效应是当前推动澜湄流域农业科技合作的两大驱动力,其中,合作机构集中化趋势限制了合作的扩大、合作学科交叉融合及合作前沿复合系统化的趋势都有助于深化合作、各成员国对内发展农业和对外扩大贸易的需求均对合作具有促进作用。而现阶段农业资源产生的势差效应尚未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琛  郭甲嘉  沈大军 《资源科学》2021,43(4):799-812
流域水资源配置是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核心.本文应用破产理论和规则,研究了4种情形下的黄河流域水量分配和再分配,包括1987年流域水量分配、流域水量与入河泥沙量变化下的再分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再分配以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下的再分配.得到以下发现:①1987年流域水量分配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发现,分配最接近S...  相似文献   

16.
国际河流开发与管理区域合作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胡文俊  黄河清 《资源科学》2011,33(11):2099-2106
开展有效的国际河流区域合作方式,寻求流域内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大化,是国际河流开发与管理发展的趋势。系统掌握和正确理解影响国际河流区域合作模式的各种因素,是加强国际河流开发与管理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国际合作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从多角度出发,提出影响国际河流区域合作模式的多因素综合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包含的主要因素有:①国际河流系统的特点与存在问题;②流域各国的利益诉求;③政治环境;④国际涉水制度;⑤区域相关的合作制度与机制;⑥第三方参与;⑦观念文化等。其中前两者构成了影响国际河流区域合作模式的内部因素,后五者为外部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国际河流各种区域合作模式的条约和法规政策、组织结构及能力发展、合作路径与方法等。国际河流本身的特点以及所在地区环境条件的差异也决定了各种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程度。利用这一综合分析框架方法,可以对各种国际河流合作实践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价.并可提出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7.
该文分析了塔里木河近50年来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研究表明,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灌区用水量的增加是导致塔里木河干流区来水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而塔里木河干流下游来水量的大幅度减少,则因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耗水量增加引起。塔里木河下游来水量的锐减,造成下游河道断流321km,尾闾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植被全面衰败,沙漠化过程加剧。为此,要坚持生态与经济、上游与下游协同发展的原则,实现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打破水资源发生和利用过程中的多元主体边界; 加快实施塔里木河流域的“供水、堵水和输水”工程;控制源流引水,减少干流上、中游低效耗水,确保下游基本用水,实现流域水过程的完整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新疆塔里木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分析了塔里木河近50年来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研究表明,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灌区用水量的增加是导致塔里木河干流区来水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而塔里木河干流下游来水量的大幅度减少,则因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耗水量增加引起.塔里木河下游来水量的锐减,造成下游河道断流321km,尾闾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植被全面衰败,沙漠化过程加剧.为此,要坚持生态与经济、上游与下游协同发展的原则,实现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打破水资源发生和利用过程中的多元主体边界;加快实施塔里木河流域的"供水、堵水和输水"工程;控制源流引水,减少干流上、中游低效耗水,确保下游基本用水,实现流域水过程的完整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