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王佳兰 《新闻前哨》2004,(12):26-27
名牌栏目是电视台的“闪光点”,“闪光点”多了电视台就会变得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河南电视台戏曲栏目《梨园春》可谓是河南电视台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其收视率在河南地区比电视剧还高,几年来稳居河南卫视播出节目的第一名,是河南电视台的名牌栏目。  相似文献   

2.
《梨园春》:创新求变的强势平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梨园春》是河南电视台的品牌栏目.是在全国电视界有一定影响的戏曲类名牌栏目。成功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最为突出.那就是创新求变意识。创新是电视工作者执着的信念.也是我们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河南电视台的戏曲栏目《梨园春》自1999年初改版以来,逐渐成为河南卫视“火”起来的名牌栏目。1999年10月27日,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厅共同举办了《梨园春》研讨会,专家、艺术家和新闻工作者及一些领导同志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指出不足,希望把《梨园春》办成全国省级电视台中的名牌栏目。《梨园春》栏目之所以在全国独树一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突出地方特色,创办精品栏目 电视原本就是综合的艺术,它要追求最大可能的观众收视率。面对喜好鲜明的观众群,如果没有吸引人的节目,便无法抵挡有更…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电视戏曲栏目,如河南台的《梨园春》、陕西台的《秦之声》、安徽台的《相约花戏楼》、山西台的《走进大戏台》等,成功地完成了电视与戏曲的对接和碰撞,使戏曲这一备受冷落的文艺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些栏目经过不断地改版和调整,积极地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节目样式,成为收视率较高、观众喜爱的名牌栏目;有的栏目经营运作成功,更是形成了品牌效应。《梨园春》激活了河南戏曲市场,推动了地方戏曲的传播,被学界称为“梨园春现象”;《秦之声》亦使秦腔这种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被称为“秦之声现象”。这些戏曲栏目…  相似文献   

5.
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是河南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在戏曲行业饱受现代传媒和其他娱乐方式冲击的今天,一档以传统戏曲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栏目风风雨雨经历了十年,由稚嫩逐渐成熟继而走向辉煌。《梨园春》成功的重要原因一是将传统戏曲和现代传媒——电视联姻,使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喜爱的戏曲节目。二是定位准确。栏目制作者深知河南是戏曲大省,戏曲底蕴深厚,是开办戏曲栏目的牢固基础。三是走平民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梨园春》是河南电视台的品牌戏曲栏目,二十年多来,栏目将自己的戏曲内容紧扣时代脉搏和广大观众们的收视需求,成功实现了将本土戏曲文化和传统戏曲文化艺术资源的整合。本文主要从《梨园春》品牌标志的设计、本土化品牌的打造、品牌的拓展及栏目品牌形象的提升几个方面入手,重点分析《梨园春》栏目是如何逐步实施其品牌建构的。  相似文献   

7.
《梨园春》是河南电视台至今唯一一档戏曲类电视栏目,栏目将自己的戏曲内容紧扣时代脉搏和广大观众的收视需求,其精准的定位及高质量的节目内容也使栏目有着众多忠实的观众群,成功实现了将本土戏曲文化和传统戏曲文化艺术资源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梨园春》风风雨雨走过了十年的路程,有失败的痛苦,也有成功的喜悦,酸辣苦甜,样样俱全,感慨万千。1994年,在戏曲处于低迷的背景下,河南电视台的领导决心创办《梨园春》这样一个戏曲栏目,这种做法首先就是一个创举,这个创举成就了一个奇迹。1999年,《梨园春》改版后,由于增设了观众参与的环节———戏迷擂台赛,提高了节目的竞争力和群众的参与性,使栏目很快在全社会产生轰动效应。2004年,《梨园春》坚持创新原则,在固有节目框架的基础上,又对栏目进行了调整,注重了形式上包装,使节目样式在保持河南本土特色的同时,向“更新、更美”这一方向…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和河南省广播电视学会共同举办的《梨园春》现象研讨会,于1月17日上午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会议室召开。总局吉炳轩副局长、中广学会常务副会长刘习良、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林炎志部长和中宣部、河南广播电视厅、河南电视台有关部门的领导及戏剧界、文艺理论界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梨园春》栏目是河南电视台(卫视)节目近年来在全国上星节目中崛起的一个文艺类戏曲性综合性栏目.《梨园春》节目的播出在河南和全国的一些城市和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反响强烈,产生了《梨园春》现象,为此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广大电…  相似文献   

10.
《梨园春》:品牌戏曲栏目的成功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今天,在多元文化形态并存的今天,在戏曲艺术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河南电视台的戏曲栏目《梨园春》却红红火火.历经十年而不衰,不断开拓出戏曲艺术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1.
河南电视台的招牌节目,《梨园春》运用电视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将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搬上电视屏幕,或保留舞台演出的基本模式,或突破戏剧舞台的时空局限,适当采用实景及镜头组接的艺术表现,使得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观众能够在同一时段观看到相同的内容。相对于传统的戏曲剧场传播面的狭小而言,运用了现代技术手段的《梨园春》剧场堪称是一个“大剧场”。  相似文献   

12.
声屏漫议     
《声屏世界》2016,(11):71-72
学学梨园春的“不创新毋宁死”
  □耿银平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的要求,让我想到了善于创新的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该节目招徕全国各地戏剧选手,公开打擂,观众和专家参与评分。选手唱得有激情,观众打分打得有水准。几年来,这个栏目收到国内外观众来信百万余封,拨打热线电话的观众90万余次,报名参赛打擂的戏迷5万多人,相继推出500多位擂主。它已成为中国电视界戏曲栏目的第一品牌,2000年至今平均收视率保持在18.6%,最高达35.7%,囊括“星光奖”“金鹰奖”“兰花奖”等国家级电视大奖。  相似文献   

13.
经常关注河南电视台的观众也许会发现,不管是河南卫视展示新形象的宣传片,还是河南电视台出版的各种出版物上,河南卫视名牌栏目《梨园春》主持人庞晓戈青春亮丽的形象总是出现在最显眼的位置。如果说《梨园春》是河南卫视的一个骄傲,庞晓戈则堪称是《梨园春》的形象代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6):I0003-I0003,I0002
河南电视台品牌栏目《梨园春》,一个以电视为载体的当代戏曲传播平台,一个用12年辛勤耕耘锻造的优秀文艺栏目。380期节目的成功直播,1000名平民戏迷擂主明明的璀璨诞生,10万群众的直接参与,3亿观众的收视期待……  相似文献   

15.
衡林 《青年记者》2009,(16):81-81
《梨园春》栏目开播于1994年10月,是河南电视台创办的一个以河南地方戏为基本内容的栏目,几经改版,已创新性地开辟了一条现代传媒手段和河南传统戏曲有机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河南电视台创办的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从去年5月改版至今,由一个不被瞩目的戏曲栏目,一跃而成为全国普遍看好的戏曲类主打栏目。不仅中原人爱看《梨园春》,陕、晋、冀、鲁、皖人爱看《梨园春》,新疆、甘肃、四川等省份的人也爱看《梨园春》,在河南及全国的不少地方,出现了“满城争说《梨园春》”的现象。 《梨园春》火了,火得让人始料不及,火得让众多戏迷观众每周日晚锁定河南卫视。这种现象,先是引起河南省委宣传部领导的重视,在省内召开专家座谈会,探讨《梨园春》现象;继而引起国家广电总局和广电学会领导和专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张磊 《传媒》2014,(15)
正一个成功的电视媒体保持活力的秘诀在于不断创新,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拓展产业链条。河南电视台曾先后创办了戏曲擂台栏目《梨园春》、武术竞技栏目《武林风》等有着厚重文化韵味和河南元素的电视文化栏目,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与本土电视媒体的结合创新之路。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河南电视台坚守"文化中国"定位,从厚重的中原历史文化中寻找动力,从开发新内容上谋求发展机遇,以开放办台和内部革新战略,对电视文化  相似文献   

18.
李萍 《新闻爱好者》2011,(18):79-80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在艺术和文化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长久以来,电视戏曲节目由于形式和内容的单一,无法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欣赏品位而逐渐走向没落。为此,河南电视台本着"以人为本,以民为天"的精神将其原有的戏曲节目《梨园春》大胆改版,并取得巨大成功,使现代传媒和戏曲节目得以完美结合。《梨园春》的成长之路是中国戏曲节目在新时代下发展的一个缩影,它的成功给其他戏曲节目以很好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罗新宇 《新闻世界》2009,(10):76-77
本文通过对《梨园春》《中国红歌会》比较分析研究,认为利用传统文化,可以打造电视名牌栏目,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并能达到较高收视率和理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在艺术和文化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长久以来,电视戏曲节目由于形式和内容的单一,无法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欣赏品位而逐渐走向没落。为此,河南电视台本着"以人为本,以民为天"的精神将其原有的戏曲节目《梨园春》大胆改版,并取得巨大成功,使现代传媒和戏曲节目得以完美结合。《梨园春》的成长之路是中国戏曲节目在新时代下发展的一个缩影,它的成功给其他戏曲节目以很好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