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城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村落的消亡,人们的乡愁情感逐渐加深。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让“记得住乡愁”成为人们广泛热议的话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开始反映乡愁记忆。本研究以新时代以来讲述乡愁的纪录片为研究文本,阐述了乡愁纪录片的含义,总结了新时代以来乡愁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分析了这些纪录片在表达乡愁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内容,并给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八月半的月饼、腊月的腊八粥加上除夕之夜的团圆饭,乡愁就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农民家的小鱼塘、小荷塘、小菱塘……乡愁就是乡情、乡韵、乡恋,就是民风、民俗、民情,就是以农耕、农时、农具、农人为主体的农耕民俗文化。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化再加上现代化的元素,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沈成嵩所著《记住乡愁》用农事寄托出无限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3.
乡愁诗人     
《出版史料》2004,(1):69-69
著名台湾诗人余光中自己说:“我当然也是最广义最高义的中国诗人。”他在1972年写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八月半的月饼、腊月的腊八粥加上除夕之夜的团圆饭,乡愁就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农民家的小鱼塘、小荷塘、小菱塘……乡愁就是乡情、乡韵、乡恋,就是民风、民俗、民情,就是以农耕、农时、农具、农人为主体的农耕民俗文化.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化再加上现代化的元素,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沈成嵩所著《记住乡愁》用农事寄托出无限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5.
《出版史料》2012,(1):42-42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上世纪70年代写了《乡愁》一诗,脍炙人口,传诵海峡两岸。被人称为“乡愁诗人”。不久前,余光中续写《乡愁》的第五段: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来那头。这新写的第五段,表达出对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期盼祖国统一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6.
"乡愁"是近几年被频繁提及的热词,由此衍生了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乡愁理论。2019年7月,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东南广播公司携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到台湾交流展演,充满乡愁意味的非遗节目深受台湾民众热捧,反响热烈。本文以传播学相关理论、乡愁理论分析这一活动现象,得出结论:乡愁文化的传播在两岸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既能引起台湾民众对大陆的祖地认同,又能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杨效泉 《档案天地》2020,(4):63-63,11
在已故诗人余光中的笔下,乡愁被描绘成一枚枚小小的邮票和一张张窄窄的船票。邮票和船票,无不承载着余光中先生年少时的乡愁记忆。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深情地说,要记得住乡愁,于是,青砖黛瓦成了建筑师的乡愁,砚池兰亭化作书法家的记忆,而那一张张质朴的兰台,一叠叠尘封的卷宗,一页页泛黄的档案就成为了我们档案人心头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承载着祖国的沧海桑田。  相似文献   

8.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会上提出了一个让人动容的口号——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无疑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高速发展的最有感情色彩的一个倡导。"1如果说这是政府从保护传统文化出发而提出的要求的话,那么,众多网友2014年的春节回乡之旅则感受到了"留住乡愁"另一个需要关注的层面,即广大农村地区环境的恶化及环保事业的滞后。节后  相似文献   

9.
刘慧  亓明曼 《文化遗产》2016,(2):119-125
本文通过介绍西郊农民画具体的创作过程,阐释了西郊地区农民画家如何在城镇化和非遗保护的双重背景下,留住乡愁,保留其身份的记忆。在城镇化急剧发展的今天,保护乡愁成为每个公民的一项职责,也是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吁。这样一种共同的选择也成为执政者的主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国家城镇规划的方针。西郊地区的西郊只是一个概念了,而昔日的农民早已经成为城市市民户口。但是这种乡愁却没有消失。"记住乡愁"的视角则是我们考察西郊农民画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0.
余光中是20世纪中国诗文双璧的大作家,数十年来作品量多质优,影响深远,无论是大陆、台湾,凡有中文书店的地方,就有人买其作品,诵其作品,其诗风文采,构成20世纪中国文学璀璨的篇章。 说起余光中,很多人会立即想起那首情深意长的《乡愁》,重新品味清新委婉而又重浊沉雄的“乡愁”: 那是恋母的乡愁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那是情爱的乡愁——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那是生死的乡愁——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那也是永恒空间的乡愁——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而所有的一切又都是人生中无法摆脱的无奈,邮票、船票、坟墓、海…  相似文献   

11.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每当读起这首《乡愁》,一件发生在利用大厅的往事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2.
仲秋白 《大观周刊》2012,(46):23-23
乡愁是一种情感,蕴涵着对祖国、家乡的深沉挚爱、关心的情怀,从而体现一种崇高的精神品格。余光中《乡愁》在这方面具有典型而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故乡的荣辱牵挂着我们一生的命运,我们惟有将热爱转化为行动,才无愧于一方水土的养育之恩似乎一瞬间,乡愁,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集体病症。事实上,只有离乡的人,才会想还乡;只有离乡的人,才会发现,故乡,已非故乡;故乡愈难回,乡愁,便越深。乡愁情结的背后,是安全感的丧失。  相似文献   

14.
出 身是他们一生都难以逃脱的宿命。他 们来到城市,但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等等都遗留着当初的气质。他们悲天悯人,有着天然的乡愁冲动。 导演:用摄像机表达乡愁 无论在哪个行业,城市望乡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表达自己的乡愁。这其中,中国的几个第六代导演首当其冲。 贾樟柯,1970  相似文献   

15.
论树立跨世纪图书馆的七大形象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王世伟 《图书馆》1999,(3):19-22
文章讨论了跨世纪图书馆应当建立的七大形象,即知识殿堂形象、没有围墙的大学形象、信息枢纽形象、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形象、优质服务形象、环境整洁形象和文化中心形象。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述了新世纪高校图书馆的五大形象,即学术形象、精神文明建设形象、精干高效形象、优势服务形象、环境整洁形象。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整体形象如何,是大众关注的焦点。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注重自身整体形象的美感,塑造个人魅力,提升荧屏形象。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整体形象包括有声语言即播音和无声语言即表情、服装、化妆等。新闻的严肃性、客观性决定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播音、表情、  相似文献   

18.
在"乡愁中国"的问题意识下,梳理社树及其崇拜习俗的历史发展,分析文化管理对当下留住活态乡愁的文化意义。古代立树为社,社树最初与社神同体,并且蕴含了家国、祖先、乡土等多重文化内涵。对中国的社树崇拜风俗进行解读与剖析,能为记住乡愁提供活态的文化样本。  相似文献   

19.
形象就是心理学中的知觉.即各种感觉的再现。人们通过听觉、视觉、味觉等感知事物.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关于事物的整体印象即知觉.就是“形象”。形象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感知,但它不是事物本身。形象受人们的意识影响.它不完全是感觉的。  相似文献   

20.
凸现人文:I=S+B+V——论图书馆形象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图书馆形象包涵着精神形象、行为形象和视觉形象,即I=S B V。无论精神、行为 和视觉形象的建设,都必须凸现人,重在人文关怀。凸现人文是优化图书馆形象的本质。参考 文献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