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由小说《陆犯焉识》改编而成的电影《归来》,通过转变文学作品中的叙述结构、叙述方式,重塑主要人物形象,实现了影像对文学文本的置换和再造,媒介的转换使电影文本具有了不同于文学文本的意义世界.电影淡化了文学文本中政治与人生碰撞下知识分子苦难命运的主题,凸显了影视作品所擅长的恒久而温情的爱情话题.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陆犯焉识》的电影改编,厘清电影媒介与文字的区别,分析媒介转换所带来的文化意义的嬗变.  相似文献   

2.
邱广宏 《东南传播》2012,(2):135-136
文学和影视有与生俱来的紧密关系。文学作品不仅是影视作品的基础,还作为其题材的重要灵感来源而存在;而影视作品改编的不断实践,则是对文学作品思想及内涵的表现及延伸,是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基础在情节设定、人物刻画等等方面保持互动,相互依存发展的最直接的纽带。不过,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由于电视人在急功近利的商业影视浪潮中不加节制的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翻拍,甚至于重拍,也使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走入了发展的误区。如何恰当地融合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无疑成为现今文化界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王玉 《新闻世界》2014,(8):266-267
近些年,大量文学著作用影视的方式展现出来,曹禺的话剧作品《雷雨》先后被改编成多个版本的影视剧作品。其中孙道临导演的电影版《雷雨》及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版《雷雨》最广为人知。这些影视剧作品的改编对原著的阐释不可避免地受到编剧和导演的"现今视界"的深刻影响,从而带来对原著阐释的差异化,本文通过对两个版本的影视剧《雷雨》的改编效果的分析,探讨影视作品中对文学名著改编的手法、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小说的大量涌现,其作为一种网络新兴文本形态对社会产生诸多影响,引起了对于其文学分类、产业化体系、受众的普遍性、及其改编影视作品的讨论。在此背景下,以网络小说为主题的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为更好地分析网络小说领域的发展历程及其热点,本文对CNKI期刊数据库该领域自出现以来(1998年)到2016年的全部文献进行统计,使用CiteSpace Ⅴ可视化地呈现关键词热点,作者合作和机构合作情况。  相似文献   

5.
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学特性伫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无论是传统的经典名著还是现在流行的网络小说,皆因其本身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成为近年影视作品的创作来源.本文通过对近年经典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及其特征进行系统的梳理,阐述了小说与电视剧的关系,并对小说改编为电视剧的叙事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小说的大量涌现,其作为一种网络新兴文本形态对社会产生诸多影响,引起了对于其文学分类、产业化体系、受众的普遍性、及其改编影视作品的讨论.在此背景下,以网络小说为主题的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为更好地分析网络小说领域的发展历程及其热点,本文对CNKI期刊数据库该领域自出现以来(1998年)到2016年的全部文献进行统计,使用CiteSpace V可视化地呈现关键词热点,作者合作和机构合作情况.  相似文献   

7.
《新闻大学》2007,(2):145-149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围绕牧歌和美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对天真范式的无情摈弃以及对思维定势和媚俗的彻底反叛,但是关于电影《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批评却始终遵循着忠实源文本的法则和传统的电影改编方法。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电影剧本改编过程中是否有列举出来的或者遗漏的文学价值和特性上。批评家们并没有设法把源文本的重点相对化,使之接近于其他可能的灵感来源。通过把电影剧本改编研究展现给所有可能作为模型的符号学手段上,我们发现电影剧本改编是在巨大的上下文关系中被分析的,仅当文学源文本被认为毗连那些可能的模型时,它的相对重要性才能被掌握、描述和解释。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5,(12):62-68
文学改编不仅是艺术创作,在文化工业体系中,它还是文化商品的一种生产方式。在新媒体时代,文学改编通过多种媒介类型传递内容,并使文学价值增殖。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文学改编的生产过程、产品及受众特征,揭示文学改编的工业化生产属性;本文还将文学改编置于文化产业语境中,分析改编产业中文学内容的媒介循环模式和文学经济的延伸与增殖。  相似文献   

9.
文学文本和电子文本在传播方式上各有特点。本文以三国类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为例,通过对比丈学文本传播和电子文本传播,结合社会和受众因素,分析文化快餐化的原因,探讨文化快餐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把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事实上,获奥斯卡金奖的影片有85%是来自名著改编的。在中国,将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也不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早在20世纪30年代,茅盾的著名小说《春蚕》便被改编成电影;新中国成立以后,则有更多的现代经典小说被搬上银  相似文献   

11.
陈忆澄 《现代传播》2023,(3):125-132
中国网络文学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类型化的道路,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机制在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中的角力,形成了“视觉中心”和“听觉转向”的发展趋势。在视觉的压制和听觉的抵抗中,可读的文学同时成为可看的文学、可听的文学,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学生产向跨媒介生产的转型过程。视觉和听觉在这一过程中不是孤立隔绝的,两者能够相互补偿,但始终处于不平衡和非均质的状态,存在着物理性的感官裂缝。在互联网对媒介的集成作用中,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的改编借助“文本间性”和“媒介间性”,以复合文本形态弥合了这种裂缝,并实现了特定文本形态之间视觉和听觉的感官过渡。  相似文献   

12.
从改编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出发,可以把1960年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出品、李翰祥导演的《倩女幽魂》,视为对蒲松龄《聂小倩》的跨媒介改编和对“传统”的重新阐释。作为“南来文人”,导演李翰祥所处的历史脉络,与《聊斋志异》的文学文本和跨媒介改编后的影像文本之间,充满了深刻的互文关系。影片《倩女幽魂》制作所借助的媒介、语言、修辞和文化氛围,构成传统文学文本的影像化再阐释的基本依托。影片《倩女幽魂》映射出20世纪中期中国香港一代知识分子,通过重新阐释中国传统,从文化心理和身份认同上坚守中华血脉,来对抗殖民压制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13.
电视历史剧如何在表现历史题材时做到尊重历史并重新解释历史,还原人物并重新塑造人物.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境界,是当今电视历史剧创作中探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小说《谁主沉浮》改编的电视历史剧《长河东流》为例,通过其改编过程中整合中国传统文本的叙事方式及传递主题的范式,探讨电视历史剧改编中对传统文本的传承与整合、继承与创新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已被无数次改编为舞台剧和影视作品,本文结合新近播出的《倾城之恋》,探讨了张爱玲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热潮的社会、文化和艺术动因;评析了邹静之在叙事策略、人物塑造方面的"覆盖式"改编导致原作文学意蕴的消解;进而探讨这一改编理念产生的原因与实质,兼商榷中国电视剧生产中的"编剧中心制"。这些对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研究以及当前电视剧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参照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影视市场中,编剧和导演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转化的影视作品不胜枚举,得到的评价也褒贬不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简称《致青春》)自开拍起便受到了广泛关注,其原因之一来自于其改编的同名小说,其中互文性的存在帮助两者建构联系桥梁,而在跨文本的叙事中两者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吕静 《新闻爱好者》2011,(16):128-129
通过张爱玲原著与改编作品的比较,对小说与影视作品在艺术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氛围营造、冲突设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客观的分析,对因不同媒体而产生的传播效果及影响力的差异进行科学的解释,通过张爱玲的个案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找到影视剧改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要求,同时,令更多的文学名著与电视作品更好地结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张爱玲原著与改编作品的比较,对小说与影视作品在艺术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氛围营造、冲突设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客观的分析,对因不同媒体而产生的传播效果及影响力的差异进行科学的解释,通过张爱玲的个案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找到影视剧改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要求,同时,令更多的文学名著与电视作品更好地结缘。  相似文献   

18.
IP电影最早产生于90年代的美国,随着影视产业的"泛娱乐化"以及"互联网+"的影响,最近几年IP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势头迅猛,但是观众对IP电影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本文试图从符号修辞出发,研究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的跨媒介互文传播问题,分析这两种从属不同符号体系的文本修辞之间的异质性和互文关系,为影视作品改编提出一些可借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张红 《新闻世界》2011,(1):146-147
名著改编一直是现代影视传媒的演绎方式之一,但改编的当代性受到很大争议。本文以《三国》为例,从影视改编对文学名著传承开始,从影视作品的改编者、主旨价值及影视观众几方面阐释了现代影视传媒对文学名著改编的当代性,并认为当代性的改编是符合现代传媒需要和大众审美的,是名著改编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20.
文学在悠久的时间演变中,积淀了深厚的艺术经验与充裕的表达技巧,所以文字语言的媒介存蓄着无穷的文化内质,更能自由地接近思想与哲学等形式上之思,标志着人类精神状态的超越高度与人性纵向的探索深度。张艺谋对文学作品的体认独具特色,形成了特殊的改编思路。本文以《红高梁》与《活着》为例,从分析文本的改编出发,以政治视角与叙述语调为切入点,归纳其特有的改编风格与美学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