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3 毫秒
1.
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体育文化素养是指人的各种体育精神要素及其品质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体育素质。包括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个性、体育品德、体育行为等。由于它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重视。笔者认为,如何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一方面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环节。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是大学生形成良好健身意识,终身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的最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日趋成熟,其思维活跃,认识和判断能力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是接受高层教育,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育行为调查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通过对广东省8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就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课现状的态度、学校体育设置的满意度、对教师工作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也对大学笺体育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体育教学形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以学生为本设计高校体育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当下高校学生安全游泳知识储备与安全意识的现状,发现大多数同学没有游泳救生相关知识,且不太了解游泳禁忌及安全须知。建议高校应将安全游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作为游泳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入到游泳课程中,并且要有具体内容和课时量的要求。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处,也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在大学期间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势在必行。通过本研究为高校大学生安全游泳教育提供可行性理论依据及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学校体育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借鉴美国、加拿大对体育素养的前沿研究现状,分析我国体育学科素养指向,以及学校体育构成要素中对体育学科素养的价值域。提出:对两者之间表里关联度的认知是学生获得体育知识、运动能力、情感教育态度及价值观的关键。建立完善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提供学理性逻辑认知,深度剖解学校体育的传统意识毒瘤,深度审视学校体育教育现象,以推进体育课程对学生身心一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学体育"多元整合教育"模式,是在现代高校大教育观引领下,依据大学体育学科特性和"现代人"培养模式,结合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用科学发展观,将"绿色体育、知识技能、人文素质"等教育要素整合起来,从宏观上构建"多元整合教育模式",并从它的必要性、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内涵和特性加以分析研究.其目的是更新大学体育教育观念,探索构建大学体育多元整合教育模式,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6.
女大学生是具有现代思想并充满青春活力的知识群体,她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仅体现出当代青年女性对待体育行为的一般观念,更重要的是她们把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等同起来进行思考。大学时代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最佳时期,且终身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状况及体育锻炼态度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影响女生体育锻炼积极的因素和体育与健康的观念,并有针对性地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女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7.
浅析体育动机对树立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是社会教育总概念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理论和实践的最终目标是使全体社会成员接受终身体育.高校是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时期,我们应通过改进现有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和方法,激发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体育动机(特别是间接的体育动机),使他们主动投入到体育中来,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掌握终身体育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8.
孙静 《体育科技》2013,(1):131-135
通过对江苏省六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1)江苏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均重点突出,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中小学体育师资,具备从事学校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竞赛工作的人才,人才培养趋向为从"一专人才"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转变;(2)学校的必修课程内容选择较为相近,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各学校均能够从根本认识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知识和技能的培养;(3)学校均设置选修课程来弥补必修课程知识的不全面,课程设置门数相对较多,能够体现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兴趣教育理念,也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知识的学习。(4)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大多数学校培养目标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校课程设置缺乏地域性特色课程的开展;学校实践课程设置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且教育实习较为集中;大多数学校选修课程安排相对偏多。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学教育是为了培养素质全面,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随着我国社会和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在教育的理念和教育实践上都以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需要学校教育正确科学的引导,所以面对高校日益深入的教育改革,需要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体育健康课的基本目标之一。本文通过对大学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措施的分析,为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的成败与否关系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终身体育的兴起,各国体育课程的改革都十分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态度的形成与体育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适合于自己的体育活动实践,使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还通过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活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形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日本在1978年的体育学习指导纲要中指出:应将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联结起来,教师在教学指导上应让学生终身热爱体育运动,不仅要在锻炼体力、塑造人格及全面发展上下功夫,而且要让学生体会各种运动的乐趣。俄罗斯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经常参加锻炼的习惯、终生的体育兴趣和独立锻炼的能力、自我运动的积极态度和能力、正确理解安全健康和形成自主健康生活的态度。美国加州体育课程标准则强调:学校体育计划是整个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不断强调终身练习习惯的培养和保持,提供关于怎样获得和保持体育运动能力的教育。我认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既要借鉴国外体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又要结合国情,立足实际,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指导下,树...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余暇体育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余暇体育是指学生在体育课和有组织的课外活动以外的时间中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在高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和全社会日益关注素质教育的今天 ,大学体育教育及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也被列为探讨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除了接受教学计划中安排的体育课程教学及参与学校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以外 ,是否还有其他形式和内容的体育和健身活动 ,不同的个体和群体的趋向性如何等等 ,本文旨在深入调查了解大学生余暇体育现状 ,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探讨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余暇体育的方式方法 ,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供学校确定体育教学和群…  相似文献   

12.
朱林源 《当代体育科技》2020,(3):115-116,118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的,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补充、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和教育手段,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世界上成为一种教育制度,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发展。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形成优秀的校园体育文化以及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都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现在的学校体育现状引人深思,相比体育成绩,家长、教师和学生都更重视升学率,久而久之,学生在体育活动和锻炼这方面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如何解决此问题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乃至整个青少年课余体育锻炼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此,笔者对聊城大学在校大学生体育课外活动进行调查分析,目的是为在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提供改革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效地推进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文章从课程目标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方面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历史、课程特征、实施效果进行阐释与归纳.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现状,提出了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进策略,即通过给予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充实和强化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体系、提高课程教育实施的操作性和系统性,逐步建立完善“课程改革”实验效果评估机构,多元化经营与管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来推动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为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对黑龙江省1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高校体育仍然存在着一些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观念,忽视了高校体育的心理功能因此走入“体育即育体”的狭路;城市来源的大学生对体育课态度、认知、情感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而行为意向却低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影响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态度的主要教学因素是:学生体育基础差,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健全,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师生之间交流不足、尚未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气氛。旨在探索其影响因素以期对未来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形式、内容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顶点课程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校,是为大学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让学生整合、拓展、批判和应用在学科领域的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课程”.根据现有资料,就我国高校体育专业顶点课程开设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进行有关课程内容、结构和理论依据做以分析,并对课程的教育目标、具体内容、教学方式、评估方法提出初步方案,以构建一个体育顶点课程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及发展方向,论述了对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目的意义。认为大学体育应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培养大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爱好与习惯,培养大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运用终身体育观转变学生的态度。较全面地阐明了对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同时结合我校体育课程建设,对终身体育教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创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理论课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集中传授大量有关体育与社会、体育保健、体育人文、运动常识等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知识;有效地改变大学生淡漠的体育观念和意识,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体育文化素养.但纵观以往高校体育改革,多注重技术教学而忽视体育理论教学改革.为此,研究结合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提出创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体系的构想,为进一步深化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学生的生命质量与体育锻炼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华北地区10所大学体育、文科、理科1250(男662,女588)名大学生的生命质量与体育锻炼因素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体育类大学生生命质量高于文科、理科大学生,并存在显著性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与体育锻炼因素不同有关.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对生命质量专业类别差异造成的影响不如行为习惯、行为控制感和行为意向对其产生的影响大.提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校应重视通过体育教育途径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借由体育课程的特性及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为依据,参考各国体育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提出了体育课程存在的意义旨在使大学生获得体育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以便在离开学校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实现自我体育教育,由此形成大学体育教育社会化的趋势。随后,讨论了在此趋势下完成大学体育课程所遵循的方法与原则,期望能够帮助教师采用适合的教学策略,以满足大学生适应社会体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体育需求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反差与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对河北省10所骨干大学的4000名大学生体育意识、态度、兴趣的调查,并研究分析了这些学校近年的体育教学大纲,认为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还远不能适应大学生的需求;对这些不适应提出了作者的观点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