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前体育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我国学校体育领域被大力引入并应用,然而相关理论及实践问题也逐渐显现,可能造成我国学校体育乃至学校教育的导向偏差与效用褊狭。基于此,通过文献考证、学理思辨和价值分析,围绕体育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特性,以及学校体育的内在规定,厘清我国学校体育对两大素养的认知误区和不当纳入,以期为我国学校体育对相关素养的合理定位提供理论参照。认为:(1)当下体育素养内涵难以适用于我国学校体育多元价值语境。体育素养仅涵盖规律-理性-科学知识而缺乏经验-感性-人文知识,且其中的道德相关素养与体育缺乏直接关联,因而相关人文-精神取向存在形式化、泛社会化的弊端;体育素养以运动-生物取向为主导,强调体育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人文育化功能。(2)我国学校体育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存在错读与误用。国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游移于体育学科而承接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其本质是以体育教学形式培养社会生活素养内容,且具有跨学科内涵,这区别于我国“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国内外对体育课与健康教育课的侧重不一,而我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却在某种程度上套用国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过于凸显非体育的一般性健康要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若干反思与应对。  相似文献   

2.
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是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体育方面的直接体现,是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工作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也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响应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有关青少年体育素养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旨在全面梳理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研究的相关成果,并从以往研究中发现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具体途径和相关对策,同时也为后续加强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育、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以及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提供参考和样本。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研究成果集中在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概念界定、提出的背景、构成要素、培育现状、影响因素、评价指标、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国际经验以及青少年体育素养的促进策略等8个方面。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研究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在研究内容上集中在概念辨析、要素构成、评价指标以及培育现状及策略上;在研究方法上集中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证研究方法偏少;在研究理论上集中在素质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认知主义理论上。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研究的未来展望如下:第一,体系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青少年体育素养评价体系;第二,途径上采用多种措施协同发力共同培养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责无旁贷;第三,目标上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改革必须把培育青少年体育素养放在重要位置和关键环节;第四,效果上全面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可靠人才。  相似文献   

3.
王勇 《体育教学》2023,(3):64-66
为了更好地推行体育课程,实现体育课程的育人目标,美国体育与健康教育学会修订了以体育素养为目标引领的国家体育课程标准,该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年级学生的学业成果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为体育课程的标准化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了保证体育课程的顺利实施,美国制定了学校综合体育系统,同时,学校体育课程作为最重要体育保障系统有四个构成要素,分别是环境与政策、课程、适当的授课和学生评价,这四个要素是学生体育素养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城市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市学生体育素养的研究,是基于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提出的命题。体育素养的整体提升,是国人在体育的认知和行为这两方面发生质变的关键。我国现阶段国情特征反映出,城市学生的体育教育区别于农村,构成较大的考察面。以城市学生的体育素养的各项评价指标及指标之间的关系及规律为研究对象,使用理论筛选、预调查与实践相结合、特尔斐法和AHP层次分析法等多种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分别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展开调查,摸索具有共性的理论总结,研究评价城市学生体育素养的指标,从而科学、系统地反映城市学生体育素养。  相似文献   

5.
体育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学生的体育素养整体偏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素养”和“体育素养”定义及其构成因素的论述,为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及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易元香 《体育世界》2007,(12):27-28
本文以国内外近几年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为大背景,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和数据统计等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学校体育改革在指导思想和新概念、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教学评价等3个方面的改革状况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梳理了基本观点。了解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学校体育改革现状的认知状况。结果表明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改革的认知并不理想。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具身认知理论产生于第二代认知革命,它实现了传统认知理论桎梏的突破,成为了教育领域最新的认知策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深入挖掘、探索身体、情境及其交互作用,明确身体感受、体验与情境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体育活动是以身体的活动为媒介,寻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体育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可以通过人体运动感知觉、本体感觉、深度直觉直接获得认知,从而形成相应的动作技能。在这样的环节当中,学生的身体为认知主体,通过不断的交互作用完成学习。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教学与具身认知理论有着深度的契合。所以,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于具身体育教学新理念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体育界出现3种"素养"理念:"体育核心素养""身体素养"和"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体育核心素养"在与教育界保持一致的努力中,延续了以往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路线,试图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多个维度,以构建体育核心素养体系,该理念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身体素养"以世界的眼光结合认知论的理论架构,重构我国体育的基本结构和认知,其解释力已经超出以往我们对体育的认知范围,对突破体育学术研究边界具有重要意义,该理念已被《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所采用,进入实际操作领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则对体育学科如何衔接核心素养教育改革进行探索,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到教学的所有方面和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尽管以上三大理念都还存在一定争议,但它们共同形成了当前我国体育改革和体育教育改革三股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力量,之间的分歧与争议有利于形成新的学术讨论焦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体育专业学生在人际交往和体育比赛中体现良好的个人礼仪素养,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对集美大学体育学院学生体育礼仪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学校比较少开设礼仪素养方面的课程,学生比较缺乏体育礼仪素养方面的知识。建议学校重视对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礼仪教育;在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渗透相关的体育礼仪教育;建立对学生的体育礼仪评价机制;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礼仪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体育礼仪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李鹏 《健与美》2023,(2):114-116
在《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题,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提高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一线体育教师的实际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认为,提高运动能力素养需要在体育课中保证运动强度,设计大单元教学模块,充分利用比赛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发展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夯实基础运动技能;提高健康行为素养需要科技助力、科学教学,将体育练习从课内走向课外;提高体育品德素养需要在比赛中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遵守规则、突破自我等要素。  相似文献   

11.
从体育本体论视域对身体素养、体育素养、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身体、技能、行为是构成体育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是人的第一存在,是体育的第一本体,身体是技能与行为的寄宿,技能与行为是身体的延展。身体素养来自于身体活动,具备身、心、行、知的统一性;体育素养即体育学科素养,生成于体育教育活动,包涵知识、技能与能力三要素;健康素养生成于健康教育,包括健康知识、健康技能、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四个关键要素。身体、体育与健康素养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始终存在着从属、关联、辩证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协同构成大的体育本体。  相似文献   

12.
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形成是学校体育和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在体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对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至关重要。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文献计量、逻辑分析等方法归纳和梳理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形成的相关文献,旨在为我国学生发展体育核心素养提供经验与范式,并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目标。研究表明:当前关于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形成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相关概念研究、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现状研究、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研究、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研究、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国外相关研究等6个方面。当前我国在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研究方面还存在缺乏大量数据验证支撑、对于不同学段体育核心素养衔接不够系统、体育课程目标不够细化、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政策制度保障不够健全等问题。对此,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体育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强化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实证分析,加强不同学段体育核心素养衔接,明确体育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完善体育核心素养评价体系,保障体育核心素养政策制度落实。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提高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从而促进个体发展成为社会所需人才为切入点,通过COOC文献计量软件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定量与定性研究。结果发现:限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制约因素是缺乏实践研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是:学生接受体育学科教学后,通过自身内化而形成的一种长期存在并对其自身运动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有促进作用的内在修养,由运动能力、体育情感与健康知识组成。建议提升路径:坚持以学校体育为主、体育教师为辅,加强家校联动,促进校内外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以体育教学组织为研究内容,利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组织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组织仍然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教学中存在以教师为主导、大班额、有序化以及以学科为中心的不合理行为。2.学校体育集中授课制仍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个别化将是未来体育教学采取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多样化将是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未来发展趋势。3.在当前注重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实施小班化教学、分层教学和大课时等个性化教学组织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生命哲学的视阈思考新时代学校体育中的生命教育问题。结论:塑造生命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逻辑主线;人的生命存在是新时代学校体育的逻辑起点,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生命教育;尊重生命规律,回归生命本原,建构完满与整全的人生,是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本源回归的意义所在。新时代学校体育生命教育的转向,应把生命素养作为统领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核心”素养;在学校体育生命教育的实践中,应当关注学生生命主体,树立生命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生命素养,建构生命化体育课堂;课程内容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6.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本文针对目前中学生体育素养较差的情况,从体育素养的概念、要素及现阶段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体育素养方面的不足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试析日本学校体育改革及其启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肖焕禹 《体育科学》1999,19(6):17-19
为借鉴其他国家学校体育改革经验,研究根据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保健体育审议会和教育课程审议会关于学校体育改革的内容,在对日本学校体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日本学校体育改革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态度和提高学生体力、运动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体育学科能力为重点,精选教学内容,实行学校体育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模式。  相似文献   

18.
定位体育学科素养中体育品格要素,落实在初中体育课堂投掷教学实践过程中,并在教学中以发挥游戏促技能,游戏促素养作用,技能素养双发展,身心双发展,目的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有效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揣利利 《灌篮》2021,(3):142-14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必备素养,而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在我国高校中水平高低不一,提高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运动能力,也是为培养新一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探究其运动实践的维度,其要素即运动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运动能力,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基准,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突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2)大学教师应该如何改变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创设教学模式,凸显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3)专攻一门项目学“通”学“精”。研究表明,培养大学生运动能力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做好评价体系,为培养大学生体育学科素养为目的来提高大学生的运动能力,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从终身体育的观点探讨体育教学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曲宗湖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依据终身体育的观点,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它将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终身体育的教育全过程。本就从终身体育的观点来探讨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