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较强、高等学校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本文实证分析了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经费增长的趋同性,并进一步研究了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结合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特点,从对泛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状态的实证研究入手,深入地探讨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关系的协调发展及利益调节机制、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及保障机制、区域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及互动机制、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及生态补偿机制、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动态协调及流动讥制、泛长三角与区域外部关系的协调发展及合作机制等问题,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相似文献   

3.
“泛长三角”概念的提出和“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问题,是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过程,本课题研究从“泛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建设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分析中得出:安徽参与共建“泛长三角”一体化区域,自身发展道路的选择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无疑是实现“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的前提条件,安徽可以分三个阶段来逐步融入“泛长三角”,当然,区域经济合作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参与各方能够达成共识,通过政府引导最终形成一个超行政区域的“市场+制度”形式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在提升地区经济与企业市场竞争力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作为"泛长三角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苏浙沪皖三省一市,其大中型工业企业在科技创新绩效上处于不平衡发展状态.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分,认为加速产业集群建设、加大政府和商业银行扶持力度以及构建多层次...  相似文献   

5.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条件分析与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泛长三角经济区域,对各合作成员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良好运行,需要科学的区域合作机制作为基础和保障。必须认识到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并找出建构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创制一套科学、适用的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居民“泛长三角意识”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合作需要一种观念认同,区域文化认同是安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与分工的一个重要因素。安徽地区的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因年龄、地域、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的不同,对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知晓情况、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认识、看法及建议等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对安徽参与泛三角区域合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7.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徽地处长江下游、紧邻长三角地区,是长三角地区的自然延伸地带,无论是从安徽与目前的长三角地区的历史人文的基础考证,还是双方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互动、互促和互补关系,以及合作的现状来考察,可以说,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现实基础和可行性。近年来,安徽以区域经济合作为中心,主动寻求与上海、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各省市及周边其他省市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安徽要想真正融入长三角,广泛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还需采取诸多积极措施和进行全方位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泛长三角地区2003-2011年行业部门从业人员数据为研究基础,借助信息论中的信息熵和区域经济学中的区位商原理,分析了泛长三角地区行业就业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间内,泛长三角地区行业就业结构信息熵呈波动下降趋势并趋于稳定,行业就业人口分布集中有序,工业、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空间维度上,2010年泛长三角地区行业就业结构信息熵大体由内陆向沿海呈阶梯状递减的趋势分布。信息熵低的城市,其工业和服务业区位商都大于1,具有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9.
《邢台学院学报》2015,(3):174-176
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增长,高校作为推动科技进步的主要研发基地,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具有鲜明的优势,而不同区域的高校因地缘优势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必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以科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利用定量测算的方法计算高校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举证分析高校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分析目前高校科技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科技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安徽才能发挥自己比较优势,这也是长三角地区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推进泛长三角产业互动合作,要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与平台,设立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研究机构,搭建统一、快捷、方便的信息共享平台;实施分类指导、兵团作战战略,培育协同作战能力;突出安徽优势,提升资源和产业的品位,科学制定产业互动合作与发展规划,着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对接环境。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安徽与长三角两地居民在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诸多问题的认识上,共同点远多于相异之处,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共同思想文化基础初步具备。在对安徽与长三角两地调查结果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合作创新”、“互利互信”及“平等协商”等方式,形成以“合作”与“共赢”为主体内容的“泛长三角意识”的认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区域文化认同的建构将有利于区域合作的推进,从文化认同视角探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与阻力是对区域一体化发展进行更深层次把握的需要。安徽与长三角地区亦已具备的"归属性"、"回应性"、"功能性"文化认同是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行政区利益认同的阻碍,地域文化观念等差异的存在又是区域文化认同构建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也是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的阻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泛长三角经济圈作为承接长三角经济圈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在特色农业集群化路径选择上需要结合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与地区产业转移和分工协作相适应,坚持以自然、文化、科技、企业为四个导向,发挥政策与组织行会的辅助作用,从而实现泛长三角地区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要积极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非常重要。与泛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比较,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配置总体规模不足;高学历、高层次科技人力资源匮乏;地区分布不均衡;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做好人才战略规划;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促进科技产出与成果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构建可持续激励措施等一系列优化配置途径。  相似文献   

15.
徐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朱舜、高丽娜等著<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经济创新发展>已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栋生研究员为该书作序.该成果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当前高新技术经济、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除了定性和抽象研究外,如何找出二者之间的量化关系和规律。选取1999-2009年江西高等教育规模、教育经费投入及经济增长水平三项指标,利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江西高等教育与本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定量研究,为处理好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课题针对高等教育经济学中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否有关系;这种关系是否协调,具有哪些特征。以湘鄂渝黔边区为实证研究对象,经过分析发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高度正相关,但相关关系并不协调,且这种关系具有明显的时期性、阶段性分布特征;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应从教育——经济系统的作用机制入手,理清相互作用的机理,结合民族地区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协调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区域旅游的合作步伐逐渐加快,泛长三角地区旅游一体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泛长三角旅游圈逐渐形成。通过回顾泛长三角旅游圈的发展历程,从旅游资源互补、旅游市场共拓、旅游交通畅通、旅游教育协作和旅游安全保障等方面分析了泛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现状,指出了泛长三角旅游圈一体化发展尚需进一步完善的诸多问题,为泛长三角旅游圈的长远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分析对象,采用我国1997—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检验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发现: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与省际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规模和办学项目规模均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效应;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对省际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考虑门槛模型后,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非单调、非线性的关系。根据实证发现,本文建议为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阶段教育对外开放,我国应进一步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规模,调整区域中外合作办学资源配置结构,丰富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并对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和农村地区进行经济扶持和人才调配。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经济带是中国区域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构成,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吸引力与竞争力是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支撑.21世纪以来,在政府、市场、高校多元主体驱动下,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迈入一体化发展新阶段.从2013-2019年数据来看,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川渝陕四大高等教育集群中,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体量最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优势领先,多项指标保持较高增速.但同时,随着国家区域均衡战略的实施和地方教育投入的增加,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指标增长呈现出新的态势,虽然依然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但资源集聚优势和科研创新增速有所减弱和放缓,省际资源差异明显,成为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地区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 目标,既需要发挥区域和三省一市高等教育资源差异优势,也需要补齐短板,以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协同发展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